【摘 要】
:
文章以存在密切产业关联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为例,研究产业协同集聚对生产效率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进而实现区域经济“量”与“质”的增长.首先,利用产业协同集聚指数
【机 构】
:
江苏理工学院商学院,中国江苏常州 213001;山东大学数学学院,中国山东济南 250100;山西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院,中国山西太原 030006;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中国湖南长沙 41020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以存在密切产业关联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为例,研究产业协同集聚对生产效率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进而实现区域经济“量”与“质”的增长.首先,利用产业协同集聚指数测度2003-2019年中国大陆30个省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协同集聚水平.其次,以省级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从生产效率和技术创新两个角度,探究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结果表明,产业协同集聚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创新进步和经济增长,且这种促进作用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对实现区域经济“量”与“质”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各地区要强化一体化发展意识,突破区域界限,加强区域合作,在发挥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发展.
其他文献
中国率先进入后疫情时代后,经济复苏情况明显好于其他国家,但伴随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贸易保护主义日趋严重,世界经济形势愈加不可预测。以后疫情时代的双循环格局为研究背景,从航空物流发展韧性的概念界定出发,探讨了黑天鹅事件与航空物流战略能力的构建,并对后疫情时代、双循环、航空物流发展韧性进行理论溯源;然后选取疫情发生前后中国航空物流市场的发展状况进行全方位对比分析,深入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航空物流市场变化的原因,进而从系统力、平衡力、复原力三个维度构建了航空物流发展韧性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为度量标准
文章基于生态足迹理论量化分析了中国30个省份2000—2015年的生态环境状况,实证检验污染产业转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对2035、2050年的生态可持续性指数进行预测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中国污染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研究表明:①中国各省区的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生态足迹在2000—2015年快速增长,基本形成三大梯度区间,即以山东—河北—江苏为代表的环渤海湾到长三角的高位足迹带,以湖南—湖北为代表的长江中游的中位足迹带,以广西—贵州—青海为代表的低位足迹带。②生态承载力呈现整体稳中有升,北部沿边省区有较快
以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为工具,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新能源汽车贸易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沿线国家间新能源汽车贸易网络密度和关联性均较高,具有极佳的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