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养猪生产发展很快,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养猪大国。2002年全国出栏并屠宰肉猪57620.8万头,占全球屠宰头数的47.8%;猪肉产量4457万吨,占全球猪肉产量的47.2%;年底存栏46469.5万头,占全球存栏生猪的49.4%;人均占有猪肉达到34.49公斤。可以预料,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们生活水平将逐步提高,对动物蛋白的需求日益增长,加上人口的增加,社会对肉食需求的总量必然持续增长。
我国养猪生产虽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但目前养猪科技水平还比较低,生猪出栏率和屠宰猪每头平均胴体重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动物疫病的控制和猪肉的安全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不仅制约了猪肉出口,也给国人的身体健康带来不利影响。今后,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转变增长方式,由追求数量增长转向数量、质量、安全、效益同步增长,采用综合配套的现代养猪新技术,确保生产安全猪肉,满足社会需求,保持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根据市场需要选择优良品种及杂交组合,大力发展优质风味功能性猪肉
1.由于现代消费理念的变化,导致形成肉类品质评定的新理念。发达国家通过长期努力,在基本达到安全瘦肉或“绿色”瘦肉的初级质量平台之后,开始重新审视和追求瘦肉风味品质,即肉质的高级平台。由于肌内脂肪直接关系到肉的多汁性、风味前体物质和保健效果,对肌内脂肪的评定研究进展较快。西方瘦肉型种猪大约克、长白、杜洛克等,肌内脂肪含量较低(多数在1.6%以下),瘦肉干涩无味。现在要求肌内脂肪含量在3%左右,呈雾状渗入。出于保健意识,对肌内脂肪的各种脂肪酸含量,尤其是单元不饱和脂肪酸和多元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比例有了新的要求,追求适当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注重ω-3系列不饱和脂肪酸的存在和浓度,以保护消费者心血管健康,也希望有一定比例的饱和脂肪酸,以提高猪肉的货架期保鲜能力和腌制的风味。这表明人们对肉质的追求已从肥肉—瘦肉—放心安全瘦肉—“绿色”瘦肉到“绿色”或“有机”风味瘦肉转变。对此,要及早动手,不仅猪的育种要按新的变化改变选育方案,着手培育市场需要的新猪种。而且商品猪肉的生产也要立即调整品种结构和杂交组合,充分利用地方品种资源,中西结合,在肉色、系水力、嫩度、风味、安全、瘦肉量以至保健功能等方面,创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提升我国畜产品的竞争力。
2.我国目前有三类猪种资源,各具不同的遗传特性。第一类是从国外引进的瘦肉型品种。这类品种在高营养水平条件下生长速度很快,饲料转化效率高,胴体瘦肉率高达65%左右。但肉质风味差,肌内脂肪少,发情征候不明显,要求饲料营养水平高。第二类是地方品种,大都具有肉香味美、肉嫩多汁的特点,肉色好,系水力强,肌纤维嫩,肌内脂肪丰富,多汁性好。一些地方品种亚麻酸(属于ω-3系列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外来品种,如江西的玉山黑猪为1.96%,比大约克、长白和杜洛克分别高27倍、9.8倍和64倍(ω-3系列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有可能成为功能性食品)。地方品种适应本地条件,耐粗饲,繁殖性能高,发情征候特别明显。但是生长速度慢,饲料转化效率较差,胴体瘦肉率仅有38%~40%左右。第三类是我国的培育品种,如南昌白猪、湖北白猪、三江白猪、湘白猪等,其特性大体上介于上述两类猪种之间。例如,南昌白猪在中上等营养水平条件下,日增重650克左右,料重比2.9~3.1∶1,胴体瘦肉率58%以上,肉质优于引进品种,肌内脂肪3.21%,发情征候比较明显。
3.要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和饲料条件,选择不同的品种和杂交组合,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要,实行多元化的品种结构。目前可推广的杂交组合有:①实行引种瘦肉型品种之间的三元杂交,如杜×长·大、杜×大·长(以大约克或长白做母本,杜洛克做终端父本),也可推广四元杂交,如皮·杜×长·大,即利用皮特兰与杜洛克杂交的公猪做父本,长白与大约克杂交的母猪做母本,生产四元杂交商品肉猪。②以培育品种做母本,与引进瘦肉型品种实行二元或三元杂交,如杜×南二元杂交(南昌白猪做母本,杜洛克做父本)或杜×长·南三元杂交(南昌白猪做母本,长白做第一父本,杜洛克做终端父本)。杜×南二元杂种肉猪在中上营养条件下日增重700克左右,料重比3∶1,胴体瘦肉率62.4%。杜×长·南三元杂种肉猪在中上等营养条件下日增重750克左右,料重比2.8∶1,胴体瘦肉率64%左右。这两种组合,肉质均优于引进品种之间的杂交。③以地方品种做母本,与引种瘦肉型品种实行“两外一内”的三元杂交,如杜×长·本或杜×大·本等。含地方品种血缘的杂种商品猪饲料营养水平达中上等水平即可,肉质好,日增重600克左右。④专门化配套品系的杂交,把不同的生产性能分散到不同的品系去选育(这些品系可以是引进品种,也可以是培育品种或地方品种),然后,根据市场需要配套杂交,生产出适合不同市场需要、生产性能优异的杂交商品肉猪。
二、从畜产品安全和动物福利出发,优化饲养环境
1.养猪场或生态养猪小区选址,要求地势高燥,土质坚实,便于防疫,便于排污,供电可靠,尽量选择丘陵山坡。周围3公里没有大型化工厂、矿厂、皮革厂、肉品加工厂、屠宰场、垃圾及污水处理场。距离干线公路、铁路、城镇居民区至少1公里以上。禁止在旅游区、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建设养猪场。
2.确保水源供应,水质经过检测,符合生产无公害畜产品或绿色畜产品的标准。被污染的地表水或可能被污染的地表水,不得用做养猪场的水源。
3.养猪场布局合理,一般分设办公生活区、生产区和粪便污水处理区。按夏季主导风向,办公生活区设在生产区的上风向或侧风向,粪便污水处理区设在生产区的下风向或侧风向。每个区域用围墙或绿化带隔开。推广二点式或三点式布局,实行早期断乳易地饲养,即将母猪舍、公猪舍、分娩舍设在一个区域内,保育舍、育成育肥舍建在另一个区域内(二点式),或保育舍在一个区域内,育成育肥舍在另一个区域内(三点式)。二点或三点之间的距离一般在1公里以上(不少于250米)。仔猪在未从母猪水平感染疫病时(哺乳仔猪早期存在母原抗体而不染疫),即16~20日龄时断乳,转至经过消毒处理的保育舍,以切断传染源。养猪场内净道(饲养管理人员行走、猪群周转、运送饲料专用道)与污道(粪便、废弃物和外销猪出场道)分设,防止交叉感染。
4.构建进入场区和进入生产区的消毒室。猪舍之间保持一定距离(7~9米),不可太密。除种公猪舍、分娩母猪舍和保育猪舍建单体栏外,一般应小群饲养,栏舍使用面积适当加宽,不宜建单体栏限位饲养。种公猪舍、分娩母猪舍安装水帘—风机系统,便于高温季节降温(可保持舍内温度在30℃以下)。其他各类猪舍也要安装风机,以便于降温和降低氨、硫化氢等。猪舍的设计要便于实施“全进全出”饲养和栏舍的彻底消毒。给猪提供可自由操纵的物品(如干草、木块等),以减轻或防止猪群情绪沮丧、受压抑或孤独感。
5.建设生态养猪小区和养猪场,要十分重视环境保护,环保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全面推行干清粪工艺,猪粪及垫料堆肥发酵后做农业用肥,堆肥场地面应当硬化,并设防雨棚。污水经固液分离后,进入沼气池发酵,或经生物净化池和生物氧化池处理,在达到污水排放标准后再向外排放。危害严重的传染病、寄生虫病、人畜共患病的病死猪要投入猪尸坑,猪尸坑建设应符合规范要求。
三、采用配套技术提高生产性能,普及饲养新技术
1.按照新的理念配制无毒副作用、无药残、无抗药性的环保型“绿色”饲料。饲料营养成分(能量、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全面,配比合理,能满足不同生理阶段和生长发育阶段的需要。饲料中的钙、磷比例适当,添加植酸酶,提高磷的利用率,减少磷在土壤和水体中富集。不添加高铜,不添加高锌,不使用砷制剂。推广使用酶制剂、微生态制剂、动能性寡糖、酸化剂和中草药制剂。严禁使用发酶、变质、有毒、有害的饲料原料及成品饲料,为了防止霉菌中毒,可在饲料中添加脱霉剂(每吨饲料加入1公斤)。严禁在饲料中添加盐酸克仑特罗(俗称瘦肉精)等有毒、有害、致癌、致畸、致突变的药物。有些药品虽然可以添加,但要严格执行休药期。
2.加强母猪的饲养管理。后备母猪5.5月龄或6月龄后要适当减料,配种前半个月实行短期优饲,提高营养水平,增加喂量。妊娠母猪以妊娠后80天为分界,前期限料,后期增料,充分饲养。哺乳母猪的饲料浓度要提高,并千方百计增加喂量,增加母猪的泌乳能力,并使母猪断乳时保持中等体膘。青饲料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植物激素,还有未知因素,可以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所以母猪要加喂青饲料,每天可喂2~3公斤,不要简单地以多维代替青饲料。
3.做好哺乳仔猪和保育猪的饲养管理。让仔猪吃足初乳,注意保温,补铁补硒(3~4日龄),提早诱食(7~10日龄),饲料中添加消化酶和酸化剂。高床饲养,干燥卫生。
4.推广人工授精技术可以提高优秀公猪的使用效率(公母比本交为1∶20~30,人工授精为1∶200~250),节省饲养经费,减少疫病传播。一个万头养猪场,采用人工授精技术可以增加25~30万元的利润。关键在于要培育好种公猪,并加强饲养管理,掌握配种强度。
5.管理的关键是要全面推行“全进全出”饲养。大中型猪场以周为单位(小型猪场以10天为单位),组织全进全出,以彻底消毒栏舍和养猪设备。不同来源、不同阶段的猪,绝不可混养在一起。
四、全方位预防动物疫病,严格控制兽药残留
1.引进种猪必须坚持检疫。应从非疫区引种,拟引进的种猪应采血做实验室检测(目前必须检测猪瘟、口蹄疫、猪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布鲁氏杆菌病等),证明无疫才可引种,并经隔离观察45天以上,才可合群。商品仔猪要坚持自繁自养,不从市场购入仔猪,以防传入疫病。新建养猪场不要将老猪场的猪移入,若要将具有繁殖能力的公母猪移入新猪场,每头都必须按上述引进种猪的检测内容和隔离观察程序,经检测和隔离观察证明为健康猪后,才能移入新场。商品猪一律不移入新场。
2.搞好消毒,并采取生物安全措施。外来人员不得进入生产区,本场生产、技术人员经洗澡、更衣、换鞋、消毒后进入生产区。场区环境(猪舍间、道路等)每半个月消毒1次,猪群转出猪舍后彻底消毒,空栏5天后再转入下一批猪。猪场内严禁饲养禽、犬、猫及其他动物,不得带外购猪肉和可能染疫的畜产品或其他物品到猪场内。猪场兽医不得对外诊疗动物疫病,配种人员不得对外开展猪的配种工作。定期做好灭鼠工作。运输车辆需经严格消毒。
3.制定合理免疫程序,免疫接种。当前,对猪瘟、口蹄疫、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病、乙型脑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疫病,要实行强制性免疫接种,提高免疫密度。其他疫病视情况而定。注意免疫效果监测。当发生一、二类传染病时,要正确诊断,调查疫源,及时上报,并根据疫情采取隔离、封锁、消毒、灭源、扑杀、紧急免疫接种等措施,限期予以扑灭。
4.驱除猪体内外寄生虫。商品猪分别在60日龄和120日龄驱除体内寄生虫,公母猪每年驱虫2次(母猪在空怀期进行)。选用高效、低毒杀虫药驱杀体外寄生虫。对栏舍地面和1米以下墙壁也应喷药杀虫。
5.兽医临床用药要严格按国家法规执行,严禁使用盐酸克仑特罗、氯霉素、乙烯雌酚等兽药。有的兽药虽可使用,但要严格执行其不同的休药期,并由具有资格的兽医开具处方才能使用。采取此举,是为了严格控制兽药残留在猪肉中,以免危害人类健康和安全。(江西省畜牧兽医学会会长 赖以斌 邮编:330046)
我国养猪生产虽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但目前养猪科技水平还比较低,生猪出栏率和屠宰猪每头平均胴体重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动物疫病的控制和猪肉的安全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不仅制约了猪肉出口,也给国人的身体健康带来不利影响。今后,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转变增长方式,由追求数量增长转向数量、质量、安全、效益同步增长,采用综合配套的现代养猪新技术,确保生产安全猪肉,满足社会需求,保持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根据市场需要选择优良品种及杂交组合,大力发展优质风味功能性猪肉
1.由于现代消费理念的变化,导致形成肉类品质评定的新理念。发达国家通过长期努力,在基本达到安全瘦肉或“绿色”瘦肉的初级质量平台之后,开始重新审视和追求瘦肉风味品质,即肉质的高级平台。由于肌内脂肪直接关系到肉的多汁性、风味前体物质和保健效果,对肌内脂肪的评定研究进展较快。西方瘦肉型种猪大约克、长白、杜洛克等,肌内脂肪含量较低(多数在1.6%以下),瘦肉干涩无味。现在要求肌内脂肪含量在3%左右,呈雾状渗入。出于保健意识,对肌内脂肪的各种脂肪酸含量,尤其是单元不饱和脂肪酸和多元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比例有了新的要求,追求适当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注重ω-3系列不饱和脂肪酸的存在和浓度,以保护消费者心血管健康,也希望有一定比例的饱和脂肪酸,以提高猪肉的货架期保鲜能力和腌制的风味。这表明人们对肉质的追求已从肥肉—瘦肉—放心安全瘦肉—“绿色”瘦肉到“绿色”或“有机”风味瘦肉转变。对此,要及早动手,不仅猪的育种要按新的变化改变选育方案,着手培育市场需要的新猪种。而且商品猪肉的生产也要立即调整品种结构和杂交组合,充分利用地方品种资源,中西结合,在肉色、系水力、嫩度、风味、安全、瘦肉量以至保健功能等方面,创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提升我国畜产品的竞争力。
2.我国目前有三类猪种资源,各具不同的遗传特性。第一类是从国外引进的瘦肉型品种。这类品种在高营养水平条件下生长速度很快,饲料转化效率高,胴体瘦肉率高达65%左右。但肉质风味差,肌内脂肪少,发情征候不明显,要求饲料营养水平高。第二类是地方品种,大都具有肉香味美、肉嫩多汁的特点,肉色好,系水力强,肌纤维嫩,肌内脂肪丰富,多汁性好。一些地方品种亚麻酸(属于ω-3系列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外来品种,如江西的玉山黑猪为1.96%,比大约克、长白和杜洛克分别高27倍、9.8倍和64倍(ω-3系列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有可能成为功能性食品)。地方品种适应本地条件,耐粗饲,繁殖性能高,发情征候特别明显。但是生长速度慢,饲料转化效率较差,胴体瘦肉率仅有38%~40%左右。第三类是我国的培育品种,如南昌白猪、湖北白猪、三江白猪、湘白猪等,其特性大体上介于上述两类猪种之间。例如,南昌白猪在中上等营养水平条件下,日增重650克左右,料重比2.9~3.1∶1,胴体瘦肉率58%以上,肉质优于引进品种,肌内脂肪3.21%,发情征候比较明显。
3.要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和饲料条件,选择不同的品种和杂交组合,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要,实行多元化的品种结构。目前可推广的杂交组合有:①实行引种瘦肉型品种之间的三元杂交,如杜×长·大、杜×大·长(以大约克或长白做母本,杜洛克做终端父本),也可推广四元杂交,如皮·杜×长·大,即利用皮特兰与杜洛克杂交的公猪做父本,长白与大约克杂交的母猪做母本,生产四元杂交商品肉猪。②以培育品种做母本,与引进瘦肉型品种实行二元或三元杂交,如杜×南二元杂交(南昌白猪做母本,杜洛克做父本)或杜×长·南三元杂交(南昌白猪做母本,长白做第一父本,杜洛克做终端父本)。杜×南二元杂种肉猪在中上营养条件下日增重700克左右,料重比3∶1,胴体瘦肉率62.4%。杜×长·南三元杂种肉猪在中上等营养条件下日增重750克左右,料重比2.8∶1,胴体瘦肉率64%左右。这两种组合,肉质均优于引进品种之间的杂交。③以地方品种做母本,与引种瘦肉型品种实行“两外一内”的三元杂交,如杜×长·本或杜×大·本等。含地方品种血缘的杂种商品猪饲料营养水平达中上等水平即可,肉质好,日增重600克左右。④专门化配套品系的杂交,把不同的生产性能分散到不同的品系去选育(这些品系可以是引进品种,也可以是培育品种或地方品种),然后,根据市场需要配套杂交,生产出适合不同市场需要、生产性能优异的杂交商品肉猪。
二、从畜产品安全和动物福利出发,优化饲养环境
1.养猪场或生态养猪小区选址,要求地势高燥,土质坚实,便于防疫,便于排污,供电可靠,尽量选择丘陵山坡。周围3公里没有大型化工厂、矿厂、皮革厂、肉品加工厂、屠宰场、垃圾及污水处理场。距离干线公路、铁路、城镇居民区至少1公里以上。禁止在旅游区、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建设养猪场。
2.确保水源供应,水质经过检测,符合生产无公害畜产品或绿色畜产品的标准。被污染的地表水或可能被污染的地表水,不得用做养猪场的水源。
3.养猪场布局合理,一般分设办公生活区、生产区和粪便污水处理区。按夏季主导风向,办公生活区设在生产区的上风向或侧风向,粪便污水处理区设在生产区的下风向或侧风向。每个区域用围墙或绿化带隔开。推广二点式或三点式布局,实行早期断乳易地饲养,即将母猪舍、公猪舍、分娩舍设在一个区域内,保育舍、育成育肥舍建在另一个区域内(二点式),或保育舍在一个区域内,育成育肥舍在另一个区域内(三点式)。二点或三点之间的距离一般在1公里以上(不少于250米)。仔猪在未从母猪水平感染疫病时(哺乳仔猪早期存在母原抗体而不染疫),即16~20日龄时断乳,转至经过消毒处理的保育舍,以切断传染源。养猪场内净道(饲养管理人员行走、猪群周转、运送饲料专用道)与污道(粪便、废弃物和外销猪出场道)分设,防止交叉感染。
4.构建进入场区和进入生产区的消毒室。猪舍之间保持一定距离(7~9米),不可太密。除种公猪舍、分娩母猪舍和保育猪舍建单体栏外,一般应小群饲养,栏舍使用面积适当加宽,不宜建单体栏限位饲养。种公猪舍、分娩母猪舍安装水帘—风机系统,便于高温季节降温(可保持舍内温度在30℃以下)。其他各类猪舍也要安装风机,以便于降温和降低氨、硫化氢等。猪舍的设计要便于实施“全进全出”饲养和栏舍的彻底消毒。给猪提供可自由操纵的物品(如干草、木块等),以减轻或防止猪群情绪沮丧、受压抑或孤独感。
5.建设生态养猪小区和养猪场,要十分重视环境保护,环保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全面推行干清粪工艺,猪粪及垫料堆肥发酵后做农业用肥,堆肥场地面应当硬化,并设防雨棚。污水经固液分离后,进入沼气池发酵,或经生物净化池和生物氧化池处理,在达到污水排放标准后再向外排放。危害严重的传染病、寄生虫病、人畜共患病的病死猪要投入猪尸坑,猪尸坑建设应符合规范要求。
三、采用配套技术提高生产性能,普及饲养新技术
1.按照新的理念配制无毒副作用、无药残、无抗药性的环保型“绿色”饲料。饲料营养成分(能量、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全面,配比合理,能满足不同生理阶段和生长发育阶段的需要。饲料中的钙、磷比例适当,添加植酸酶,提高磷的利用率,减少磷在土壤和水体中富集。不添加高铜,不添加高锌,不使用砷制剂。推广使用酶制剂、微生态制剂、动能性寡糖、酸化剂和中草药制剂。严禁使用发酶、变质、有毒、有害的饲料原料及成品饲料,为了防止霉菌中毒,可在饲料中添加脱霉剂(每吨饲料加入1公斤)。严禁在饲料中添加盐酸克仑特罗(俗称瘦肉精)等有毒、有害、致癌、致畸、致突变的药物。有些药品虽然可以添加,但要严格执行休药期。
2.加强母猪的饲养管理。后备母猪5.5月龄或6月龄后要适当减料,配种前半个月实行短期优饲,提高营养水平,增加喂量。妊娠母猪以妊娠后80天为分界,前期限料,后期增料,充分饲养。哺乳母猪的饲料浓度要提高,并千方百计增加喂量,增加母猪的泌乳能力,并使母猪断乳时保持中等体膘。青饲料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植物激素,还有未知因素,可以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所以母猪要加喂青饲料,每天可喂2~3公斤,不要简单地以多维代替青饲料。
3.做好哺乳仔猪和保育猪的饲养管理。让仔猪吃足初乳,注意保温,补铁补硒(3~4日龄),提早诱食(7~10日龄),饲料中添加消化酶和酸化剂。高床饲养,干燥卫生。
4.推广人工授精技术可以提高优秀公猪的使用效率(公母比本交为1∶20~30,人工授精为1∶200~250),节省饲养经费,减少疫病传播。一个万头养猪场,采用人工授精技术可以增加25~30万元的利润。关键在于要培育好种公猪,并加强饲养管理,掌握配种强度。
5.管理的关键是要全面推行“全进全出”饲养。大中型猪场以周为单位(小型猪场以10天为单位),组织全进全出,以彻底消毒栏舍和养猪设备。不同来源、不同阶段的猪,绝不可混养在一起。
四、全方位预防动物疫病,严格控制兽药残留
1.引进种猪必须坚持检疫。应从非疫区引种,拟引进的种猪应采血做实验室检测(目前必须检测猪瘟、口蹄疫、猪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布鲁氏杆菌病等),证明无疫才可引种,并经隔离观察45天以上,才可合群。商品仔猪要坚持自繁自养,不从市场购入仔猪,以防传入疫病。新建养猪场不要将老猪场的猪移入,若要将具有繁殖能力的公母猪移入新猪场,每头都必须按上述引进种猪的检测内容和隔离观察程序,经检测和隔离观察证明为健康猪后,才能移入新场。商品猪一律不移入新场。
2.搞好消毒,并采取生物安全措施。外来人员不得进入生产区,本场生产、技术人员经洗澡、更衣、换鞋、消毒后进入生产区。场区环境(猪舍间、道路等)每半个月消毒1次,猪群转出猪舍后彻底消毒,空栏5天后再转入下一批猪。猪场内严禁饲养禽、犬、猫及其他动物,不得带外购猪肉和可能染疫的畜产品或其他物品到猪场内。猪场兽医不得对外诊疗动物疫病,配种人员不得对外开展猪的配种工作。定期做好灭鼠工作。运输车辆需经严格消毒。
3.制定合理免疫程序,免疫接种。当前,对猪瘟、口蹄疫、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病、乙型脑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疫病,要实行强制性免疫接种,提高免疫密度。其他疫病视情况而定。注意免疫效果监测。当发生一、二类传染病时,要正确诊断,调查疫源,及时上报,并根据疫情采取隔离、封锁、消毒、灭源、扑杀、紧急免疫接种等措施,限期予以扑灭。
4.驱除猪体内外寄生虫。商品猪分别在60日龄和120日龄驱除体内寄生虫,公母猪每年驱虫2次(母猪在空怀期进行)。选用高效、低毒杀虫药驱杀体外寄生虫。对栏舍地面和1米以下墙壁也应喷药杀虫。
5.兽医临床用药要严格按国家法规执行,严禁使用盐酸克仑特罗、氯霉素、乙烯雌酚等兽药。有的兽药虽可使用,但要严格执行其不同的休药期,并由具有资格的兽医开具处方才能使用。采取此举,是为了严格控制兽药残留在猪肉中,以免危害人类健康和安全。(江西省畜牧兽医学会会长 赖以斌 邮编:33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