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为中秋申遗的话题屡屡被人提及。那么你可知道,这个美好的团圆佳节,究竟有着多么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 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中秋的起源
中秋又叫仲秋、月夕,自古便是中华民族非常重要的民俗节日。
“中秋”一词出现得很早,《周礼》中就有“中秋献良裘” “中秋夜迎寒”的记载。唐宋时期,仲秋时节的玩赏之风和民间流传的祭月风俗逐渐合流,中秋因此发展成为一个专项的节日。北宋末年,由于山河破碎,中秋的圆月更被赋予了“团圆”的内涵,中秋节的团圆性质和地位得以确定,并流传至今。
二、 奉祀月神的祭品——月饼
月饼是中秋节的代表性食品。但在古时候,月饼首先不是给“人”食用的,而是奉祀月神的祭品,人只有在月神“享用”之后才能分食。随着时代的演变,月饼逐渐演化为一种纯粹的食品和礼品,寄托着对民族先祖的追忆之情。
“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而关于月饼的起源,主要有唐军大捷说、贵妃望月说和元末起义说等三种。
三、 不比寻常三五夜,素光何处不清幽——中秋之节物风俗
中秋节的主要主题有:祭月、游赏与团圆。古时,祭月是中秋的核心,其他习俗皆是祭月的衍生。
(一) 祭月之俗。
按照传统,中秋祭月要进行沐浴、更衣、上香、祭酒、赞礼等多项活动,场地以家中庭院为最佳,也可以在阳台、草坪、花园、游船、空地等月光能照到之处。如遇阴雨天,可转移到檐下或室内,但需打开门窗,向月亮的方位摆放祭桌,面向月亮而祭。
(二) 游赏饮食。
祭月之风产生了游赏之俗。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而出游街市则称“走月”。赏月又叫玩月,形式丰富多彩。古时就有搭彩楼、酒楼邀月,或备时鲜、演神话戏曲,或登山夜游、泛舟赏月等各种形式,当夜文人赋诗、俗士讲古,通宵达旦,共欢同乐。如明代田汝成的《熙朝乐事》记载,中秋之夜,杭州家家置办家宴赏月,或是带上装月饼的食盒和酒壶到西湖边通宵游赏,在湖边苏堤上,人们成群结队,载歌载舞,好不热闹。
除月饼之外,各地中秋节还有许多有特色的节日饮食。如南京人中秋爱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且酒宴后必食浇以桂浆的糖芋头;四川人过中秋除吃鸭子外,还要打粑、吃麻饼和蜜饼等。往往祭月之后,家家便铺陈酒宴,一边欣赏明月,一边享用美酒美食。
(三) 团圆之愿。
中秋一轮圆月,被人们寄予了团圆、美满的心愿。中秋之夜,月饼是圆的,水果是圆的,当空的皓月更是圆的。自古,中秋就是一个团圆之节,人们在分切月饼时,不会落下任何一个人,连离家的游子和孕妇腹中的胎儿也要算上一份。而无论是游赏、饮宴还是娱乐,中秋的活动非得合家团聚方能尽兴美满。
(四) 中秋娱俗。
中秋之夜,明月如水,人们还会燃灯以助月色,作为娱乐。中秋燃灯的风俗之盛,仅次于元宵节,而猜灯谜也是民间喜爱的中秋娱乐。中秋彩灯可以自制,像有的地方还有西瓜灯、桔灯、柚子灯等特色彩灯,父母与孩子一起动手制作,极富趣味。
另外,有些地方还有烧斗香、树中秋、烧塔、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放彩灯等特殊风俗。浙江一带,除赏月外,中秋观钱塘江大潮的奇伟瑰丽也是一大盛事。
四、 中秋桂下人祭月,月夕灯影夜迎寒——与月有关的诗歌
历代诗人歌咏中秋、明月,抒发怀乡情怀的诗歌数不胜数,我们遴选了其中通俗易懂、广为传唱的佳句名篇,供同学们品读、欣赏: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唐·李冶《明月夜留别》)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举杯长叹问青天,低头苦泪透青衫。惟有独酌遣愁怨,故人千里望团圆。(宋·杨万里《中秋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
听月楼头接太清,依楼听月最分明。摩天咿哑冰轮转,捣药叮咚玉杵鸣。乐奏广寒声细细,斧柯丹桂响叮叮。偶然一阵香风起,吹落嫦娥笑语声。(宋·辛弃疾《听月诗》)
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一、 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中秋的起源
中秋又叫仲秋、月夕,自古便是中华民族非常重要的民俗节日。
“中秋”一词出现得很早,《周礼》中就有“中秋献良裘” “中秋夜迎寒”的记载。唐宋时期,仲秋时节的玩赏之风和民间流传的祭月风俗逐渐合流,中秋因此发展成为一个专项的节日。北宋末年,由于山河破碎,中秋的圆月更被赋予了“团圆”的内涵,中秋节的团圆性质和地位得以确定,并流传至今。
二、 奉祀月神的祭品——月饼
月饼是中秋节的代表性食品。但在古时候,月饼首先不是给“人”食用的,而是奉祀月神的祭品,人只有在月神“享用”之后才能分食。随着时代的演变,月饼逐渐演化为一种纯粹的食品和礼品,寄托着对民族先祖的追忆之情。
“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而关于月饼的起源,主要有唐军大捷说、贵妃望月说和元末起义说等三种。
三、 不比寻常三五夜,素光何处不清幽——中秋之节物风俗
中秋节的主要主题有:祭月、游赏与团圆。古时,祭月是中秋的核心,其他习俗皆是祭月的衍生。
(一) 祭月之俗。
按照传统,中秋祭月要进行沐浴、更衣、上香、祭酒、赞礼等多项活动,场地以家中庭院为最佳,也可以在阳台、草坪、花园、游船、空地等月光能照到之处。如遇阴雨天,可转移到檐下或室内,但需打开门窗,向月亮的方位摆放祭桌,面向月亮而祭。
(二) 游赏饮食。
祭月之风产生了游赏之俗。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而出游街市则称“走月”。赏月又叫玩月,形式丰富多彩。古时就有搭彩楼、酒楼邀月,或备时鲜、演神话戏曲,或登山夜游、泛舟赏月等各种形式,当夜文人赋诗、俗士讲古,通宵达旦,共欢同乐。如明代田汝成的《熙朝乐事》记载,中秋之夜,杭州家家置办家宴赏月,或是带上装月饼的食盒和酒壶到西湖边通宵游赏,在湖边苏堤上,人们成群结队,载歌载舞,好不热闹。
除月饼之外,各地中秋节还有许多有特色的节日饮食。如南京人中秋爱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且酒宴后必食浇以桂浆的糖芋头;四川人过中秋除吃鸭子外,还要打粑、吃麻饼和蜜饼等。往往祭月之后,家家便铺陈酒宴,一边欣赏明月,一边享用美酒美食。
(三) 团圆之愿。
中秋一轮圆月,被人们寄予了团圆、美满的心愿。中秋之夜,月饼是圆的,水果是圆的,当空的皓月更是圆的。自古,中秋就是一个团圆之节,人们在分切月饼时,不会落下任何一个人,连离家的游子和孕妇腹中的胎儿也要算上一份。而无论是游赏、饮宴还是娱乐,中秋的活动非得合家团聚方能尽兴美满。
(四) 中秋娱俗。
中秋之夜,明月如水,人们还会燃灯以助月色,作为娱乐。中秋燃灯的风俗之盛,仅次于元宵节,而猜灯谜也是民间喜爱的中秋娱乐。中秋彩灯可以自制,像有的地方还有西瓜灯、桔灯、柚子灯等特色彩灯,父母与孩子一起动手制作,极富趣味。
另外,有些地方还有烧斗香、树中秋、烧塔、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放彩灯等特殊风俗。浙江一带,除赏月外,中秋观钱塘江大潮的奇伟瑰丽也是一大盛事。
四、 中秋桂下人祭月,月夕灯影夜迎寒——与月有关的诗歌
历代诗人歌咏中秋、明月,抒发怀乡情怀的诗歌数不胜数,我们遴选了其中通俗易懂、广为传唱的佳句名篇,供同学们品读、欣赏: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唐·李冶《明月夜留别》)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举杯长叹问青天,低头苦泪透青衫。惟有独酌遣愁怨,故人千里望团圆。(宋·杨万里《中秋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
听月楼头接太清,依楼听月最分明。摩天咿哑冰轮转,捣药叮咚玉杵鸣。乐奏广寒声细细,斧柯丹桂响叮叮。偶然一阵香风起,吹落嫦娥笑语声。(宋·辛弃疾《听月诗》)
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明·冯梦龙《醒世恒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