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现代汉语词根语素的词缀化倾向

来源 :哲理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xiangguc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汉语词根的词缀化倾向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进程中。现代汉语词根语素的词缀化倾向就表现为从词根发展到类词缀,进而发展为典型词缀。分析阐释了类词缀与典型词缀之间、类词缀与词根语索之间的共性特点和差异之处,以期为判断词缀和类词缀的特点和范围提供参考。
  [关键词]词缀化倾向;词缀;类词缀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4X(2009)08-0034-04
  
  薛祥绥先生(1919)第一个将词根和词缀作为一对相对的概念提出来后,语言学家们相继对词缀进行了研究和阐发,但直到今天,对于词缀的严格意义上的内涵和外延,词缀的范围界定,词缀和类词缀之间的范围界定等许多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即使大多数人认可的典型词缀,仍存在分歧,有人认为是典型词缀,而另一些人却将其划分为类词缀或词根。造成这种分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词缀和类词缀都是由词根发展演化而来,汉语词根存在词缀化倾向。而汉语词根的词缀化倾向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进程中,现代汉语中的典型词缀通常都是从词根发展到类词缀,进而发展为典型词缀的,经历了“意义实在——意义半虚化——意义完全虚化”的过程,这样,某些词缀或类词缀在演化过程中还或深或浅的带有词根的烙印,性质尚不稳定,未完全固化,所以难以区分。也就是说,绝大多数词缀和类词缀走在词缀化发展的进程中,它们之间的边界难以划分的一清二楚,进而造成了界定的困难和分歧。因此有必要对汉语词根语素的词缀化倾向进行深入研究。
  正式提出“词缀化”这一概念的是沈孟缨,沈孟缨在1986年的发表的《汉语新的词缀化倾向》将词缀化倾向定义为“作为词根的原来的词义逐渐虚化,在构词中产生某种附加意义的倾向”,并认为这种“新的词缀化倾向”是汉语发展变化的一种趋势和特点。
  我们可以从语法化理论的观点来认识汉语词根的词缀化倾向。语法化理论是当前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它重在把历时与共时结合起来,如今已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向。所谓语法化,就是指“一个新兴语法手段产生的历时过程”。生印欧语中,词缀的产生是一个最为典型的语法化过程,汉语中从词根到词缀的演变过程同样也是一个语法化过程。语法化理论认为,语法化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且一般来说这个演变过程是比较漫长的,从词根到词缀的变化过程也是这样。从历时角度来看,体现了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从共时的角度来看,则体现为某一时期同时存在不同的变异形式,形成一个“连续统”。
  “连续统”是语法化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即:一个范畴中的各个成员并不是静态的、一样的,而是连续不断的分等级的序列,从最典型的到最不典型的就构成了一个“连续统(con—tinuum)”。就汉语词缀的这个范畴来说,可以把典型的词根语素看做连续统的一端,另一端就是典型的词缀,在词根与典型的词缀之间,仍存在众多的等级——其中一部分就是类词缀。可以表示为:
  词根一类词缀一典型词缀(一表示意义逐渐虚化)
  从这个公式看,目前汉语典型词缀是处于词缀化发展的尽头,是意义虚化程度最高的,而大量存在的是处在意义半虚化状态的类词缀。
  
  1 汉语词根词缀化倾向的表现
  
  1.1 发展为典型词缀
  从语法化理论来看,虚化为典型词缀是词根语素词缀化过程的总趋势,汉语中现有的典型词缀也都是从实词虚化而来的。例如词缀“头”的语法化过程。
  王力在《汉语史稿》中对于“头”由最开始的实义语素演变为典型词缀的这一语法化的过程,早有过论述。“头”最开始是有实义的,例如:“乃取年头月尾,孤经绝句。”(《新唐书·杨聊传》)到了六朝,词缀“头”开始产生,也就是“头”的意义开始虚化了,例如:“愿随仙女董双成,王母前头作伴行。”(项斯诗)宋元以后,词缀“头”的应用更加普遍了,例如:“徐步当车饥当肉,锄头为枕草为毡。”(黄庭坚诗)“牙齿变做门扇,舌头变做菩萨。”(吴承恩《西游记》)可见到了宋代时期,“头”字已经完全虚化,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词缀了。发展到现代汉语“头”作为词缀,可以和很多词结合,例如:接于名词性词根后面:木头、石头、骨头、罐头、苗头等;接于动词性词根后:念头、看头儿、听头儿等;接于形容词性词根后、苦头、甜头等。另外诸如“老”、“子”等词缀都是经历了漫长的语法化过程,由实词意义不断虚化发展而来的。
  1.2 以类词缀为主导的现代汉语词根语素词缀化倾向
  根据语法化理论,在从词根到词缀的发展过程中,不可能只存在词根和词缀两极,其中必然还存在着某种中间状态——类词缀。汉语自身的特点及其民族性也决定了词缀化倾向的主要表现是类词缀的形成。
  1979年吕叔湘明确提出“类前缀”和“类后缀”的概念,他说“汉语里地道的语缀并不很多,有不少词素差不多可以算是前缀或后缀,然而还是差一点儿,只可以称为类前缀和类后缀。……说它们作为前缀和后缀还差点儿,还得加个‘类’字,是因为它们在语义上还没有完全虚化,有时候还以词根的面貌出现,……存在这种类前缀和类后缀可以说是汉语语缀的第一个特点。”③这段话是对汉语类词缀的经典论述,己被很多研究者所接受并一再引用。从吕叔湘先生的论述中可以看出,类词缀由实词虚化而来但虚化程度不彻底,还保留了词根语素的语义内容。汉语词缀化倾向的主要表现是类词缀的产生。
  数据显示现代汉语的词缀化倾向是以类词缀为主导,特别是在现代汉语新词中,词缀化的比例有显著增长。经统计,《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修订版,在50485个词条中共1685个派生词,占总数的3.34%。1685个派生词中,有601个类词缀派生词,占35.67%。《新华新词语词典》(2003年版)收录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频率较高的新词大约4000个,其中派生词244个,约占总数的6.1%。在这244个派生词中,有238个是类词缀派生词,约占派生词总数的97.5%从统计的数据看,类词缀的数量已经成为汉语词根词缀化倾向的主导。
  
  2 类词缀与典型词缀(词根语素)的共性阐释和差异分析
  
  鉴于类词缀处于词根在词缀化倾向的中间阶段,与词根和典型词缀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本文试以从类词缀与词缀之间,类词缀与词根语素之间的共性角度或差异性方面加以分析阐释,以期对词根、词缀、类词缀三者的划分和范围界定能有帮助。
  2.1 类词缀与典型词缀
  类词缀可以说是典型词缀在语法化过程中的必经阶段,类词缀和典型词缀二者在构词上都有定位、能产等特点,与词根构成新词的意义都比较泛化,这是二者之间的共性特点。在二者的区别上,除了表现为类词缀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来的词汇意义、不读轻声与典型 词缀区别开来之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成为二者的典型差异。
  2.1.1 与词根语素的语义搭配关系
  典型词缀与词根之间的语义关系比较模糊,因为“真正的词缀只能粘附在词根成分上头,它跟词根成分只有位置上的联系,没有意义的关系”。
  是否能与类词缀组合成词和词根的语义特点密切相关,同时类词缀的语义特点也制约着与词根的结合。也就是说由于类词缀的实词意义还没有完全虚化,是半实半虚的,因此与词根语素结合时,在语义上二者必须是相互搭配,相互兼容的。
  例如:语言研究者公认的类词缀“者”。“者”的主要的功能就是和词根共同构成指人的名词,因此很多表示人的动作、行为和性状的动词和形容词就通过和“者”结合指某一类人,表示动作的施事,因此与“者”搭配的可以是表示动作的二价及物动词,这个二价动词词根可以是光杆动词,如“作者、研究者、流浪者、管理者”等等,也可以是带宾语后(“V+N”式的动宾复合词或短语)共同作为词根与“者”结合,如“失业者、卖国者、报名者、绘图者、入场者”等等;另外“者”也可以标记当事,这时“者”可以和一价动词组配,如“迟到者、逃跑者、旷课者”。总之,无论类词缀“者”是作为施事的标记还是当事的标记,都要求词根与它保持语义组配的兼容性,否则构成的派生词就是不合理的,例如“丑陋者、书桌者、电脑者、太空者”等等。可见,类词缀与词根的组合要建立在语义互相搭配,互相兼容的基础之上的,这一点比典型词缀与词根的结合表现的更加突出。
  2.1.2 与词根的粘附程度不同
  由于类词缀语义的不完全虚化,类词缀的意义对整个词的语义还有很大的影响,可以说一般类词缀在派生词中是不能游离的。例如:“准妈妈、非正式、胜利者、评论界、戏剧家”分别去掉类前缀或类后缀之后就变成了“妈妈、正式、胜利、评论、戏剧”,显然,去掉类词缀后的词的语义就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它们与原来的语义是完全不同的。而典型词缀在很多语境下脱落于所粘附的词根而原来的语义基本不受影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典型词缀为由它构造的词语提供的语义内容少,因此典型词缀与词根的粘附程度就相对较高;一般的类词缀是不能游离的,类词缀为其构造的派生词贡献的语义内容就比较多,以致如果去掉,就会影响整个派生词的语义内容。这可以看做类词缀和典型词缀的区别之处。
  2.2 类词缀与词根话素
  葛本仪曾经论述过类词缀与实词之间的联系,她认为“词的附加词素一般都是由词根虚化而来的,当某个词根在长期应用中,由于使用习惯和使用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有可能使它的词汇意义变得空灵了,弱化了,从而虚化成为表示某种类型的语法意义的附加词素。”可见类词缀在语义上还保留了词根的某些特征,这是二者之间的联系。正是因为这样的联系,二者有时难于分辨。本文认为类词缀和词根有以下区别。
  某些常用词在构词方面和类词缀很相似,例如:“人”作为词素可以与多个词搭配,形成“证婚人、老年人、外星人、纳税人”等,但在这里我们却不能把“人”作为类词缀来看,是因为这些词中都可以用“什么人”来提问,“人”是一个自由语素,类似的词还有很多,如“山、鱼、星、队、店”等等,比如以“店”为词末构成的三字词也很多,“旗舰店、示范店、二元店”等等,这些语素都是成词语素,意义没有虚化,不能算作类词缀。但这些词构词的能力很强,构词也有一定的规律。但这都是由于这些语素是常用词,属于认知语言学中的基本层次范畴,所以由这些语素构成的词语很多。类词缀和这种常用词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构词的能产性都很强,差别主要有两点:一是这类常用词意义比较实在,而类词缀意义比较虚化;二是类词缀有定位性,这类能产的常用词没有定位性。我们之所以把这类常用词和类词缀区分开,还因为常用词可以前加“什么”来提问,如可以用“什么人”、“什么店”来提问,而类词缀前面一般不能加“什么”来提问,如不能说“什么界”、“什么化”等。
  类词缀都有很强的新生类推潜能,类词缀在强大的类推功能下大量形成新的派生词,这些派生词都是以词根为主要语义概念承担者,词缀只是起到语义类化的作用。如当人们知道汉语中的“零距离”表示“没有距离或距离很近以至于接近零”以后,在遇到想表达某些词的否定的语义时就会根据已经存在的派生规则,通过附加类词缀的形式大量构造新词,如“零增长、零风险、零伤亡、零首付、零利率”等等。当人们发现把“准”置于名词之前可以表示“程度上接近于某个事物,但还不完全够”后,如“准妈妈”,就可以类推出“准女婿、准宾语、准将、准平原、准军事”等等。类词缀在构词定位的前提下,形成具有单向高搭配的特点,而词根语素在构词上大都是双向的。与类词缀构词不同,复合词中的每个词素平等的成为语义概念的承担者,如“制造、建设、直播、分红、射击”等中的每一个词素都是语义的承担者。而由类词缀派生的词语都是以类词缀的类化的意义为背景,加上词根语素来构造新词的,承担语义有轻重、主次之分。
  另外类词缀还以词汇意义大部分虚化,具有定位性特点与词、词根相区别,这些特点也成为判定类词缀的重要标准。
  
  责编 雷艳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G试验和GM试验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侵袭性肺真菌感染(IPFI)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收集79例AECOPD高危IPFI患者,其中临床确诊45例,拟诊6例,非IPF
目的探讨正常青年人不同体位和凝视角度眼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VEMP)的差异,为异常判断提供标准。方法选择健康青年人17例(34耳),分别采用平卧和坐位两种体位,以及平视、向上凝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并发糖代谢异常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RA并发糖代谢异常患者30例、
目的探讨和分析胎儿脐血流监测及胎心监护监测在高危妊娠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对产科收治的350例高危妊娠产妇给予胎儿脐血流S/D值监测和胎心监护监测,对分娩后胎儿窘迫发生率
[摘要]本文采用教学实验法,就软式排球对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技能、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影响作了初步探讨及对软式排球的推广价值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软式排球;分析;体能;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4X(2009)12-0017-02  收稿日期:2009-11-20  作者简介:羌建华,男,江苏南通人,中学一级教师。    1.问题的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