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谚语是语言中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部分,它蕴涵着浓厚的文化色彩和丰富的民族内涵。其具体的表达形式,材料的选择和手法的运用等方面,往往带有鲜明的民族特性,有着丰富的文化背景。由于英汉民族在地理环境,人文风俗和文化渊源等方面的不同,英汉谚语在表达形式和内容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表现出各自的文化特征。这些文化差异往往会给谚语的翻译带来障碍。因此我们在翻译谚语时,必须充分了解和考虑英汉谚语间的文化差异,分析和比较两种谚语的异同,灵活运用处理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
一、英汉谚语中的文化差异
谚语是各民族在生活和劳动中创造出来的,无论是汉谚语还是英语谚语都是反映社会及自然界的一些规律,而这些规律是不分国界,具有共性的。但另一方面英汉谚语又与其民族特有的历史,经济,风俗习惯,物产风貌,自然环境等因素密不可分,它们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信息,体现着不同的文化内容。概括地讲,英汉谚语中的文化差异主要来之于三大方面:
1.不同的经济和自然地理环境
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大国,因此在汉语谚语中,许多谚语都以农业为题材。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瑞雪兆丰年。”等。而英国是一个岛国,又是一个畜牧业大国,因而,英语谚语中的很多谚语都与海洋和马有关。如:A smooth sea never made a skillful mariner.A horse stumbles that has four legs.(人有失错,马有失蹄)此外,不同地域中的一些特定的自然人文景观或物产也作为喻体出现在英汉谚语中,如汉谚语中的“有眼不识泰山”“不到长城非好汉”,英语中的“Don’t carry coal to Newcastle.”(别白天点蜡烛,多此一举。Newcastle为英国产煤区),“It is the height that makes Grantham steeple stand awry.”(Grantham大教堂塔尖高280英尺,从下仰视,好似塔在倾斜,所以,意为树大招风,人强遭忌的意思。)只有了解了喻体的文化内涵,才能充分理解谚语。
2.不同的宗教信仰与历史文化
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是该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汉语中都有以宗教为题材或比喻,带有宗教色彩的谚语。基督教是英国等西方国家的主要宗教之一,在英语谚语中有着不少与基督教相关如God和devil的文化词语,如:如Man proposes,God disposes.The devil is good to his own.而我们中国主要信奉佛教,因此,许多汉语谚语都和佛教密切相关,常借用庙、佛等来作比喻。如: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等。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中,都有一些明显带有民族历史文化烙印的谚语,它们或来自于典故,或来自于名著。如汉语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就来自于《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和人物。而英语中也有不少谚语以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或传说为题材。如:I fear the Greeks,even when they bring gifts.来自希腊神话,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则来自《伊索寓言》。这些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了谚语的内涵与表达形式,但同时也给来自不同文化的接受者在对谚语的理解与翻译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障碍。
3.不同的风俗习惯与审美价值观
大部分谚语主要来之于人们的生活经验,因而也反映出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如英语谚语Goodwine needs no bush.要理解这一谚语,就必须了解与bush这个词密切相联的风俗习惯。当时有一种风俗,即在商店的窗外悬挂某种东西以示该店经营某种商品。Bush是指酒店窗外挂的表示经营酒水的标志。所以此谚语的意思为好酒不必挂幌子。
不同的文化会导致人们审美价值观的差异,对同一事物,不同民族会有不同的看法,在谚语的语言表达上也会有所不同。如“狗”在英汉谚语中传达的价值观念就截然不同。汉民族对狗的看法常常是厌恶与鄙视的,因此汉语中以“狗”为喻体的谚语也几乎都带有贬义。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狗改不了吃屎。而英国人对狗没有厌恶感,甚至很爱狗,英语中以狗为喻体的谚语也多是褒义的。例如love me,love my dog.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
二、谚语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谚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并包含了大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因此英汉谚语的互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涉及到文化的移植和传递。归化和异化是翻译中处理文化因素的两种主要策略。归化理论认为,翻译即是交流,就是要让目的语读者正确理解和欣赏译文,翻译的表达方式应该是自然的,不拘泥原语的形式,因此翻译要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运用目的语文化中惯用的表达方式,使译文更通顺,更能为目的语读者理解。所以归化翻译中往往舍弃原语中具有文化内涵的词语或使用带有目的语文化色彩的词语来替代,它以剔除原语文化特征的方式来避免文化冲突,达到文化交流。而异化翻译理论则认为,既然翻译是文化交流的一种手段,就要让读者了解原语文化,承认容忍文化间的差异,并在目的语中表现这种差异。因此异化理论提倡翻译要以原语文化为归宿,在翻译中尽量保存和接受原语文化特征,以再现原语文化色彩,通过在目的语中保留原语文化的异国情调,来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沟通与融合。概括起来讲,归化强调的是译文的通顺易懂,而异化着重的是展现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
谚语言简意赅,内涵丰富,语言形式生动形象,带有浓烈的民族文化色彩。因此谚语的翻译要求我们既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出谚语深刻的思想内涵,又要尽量保留原谚语的生动的形象比喻以及所带有的民族特色,既要语言通顺流畅,还要保留谚语的特有风格和味道。在翻译过程中,我们通过将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灵活运用和有机结合,可以使谚语的译文既传达原文的意义内涵,又保留原文的精神风貌。因为归化能发挥原谚语的内涵,阐述其哲理思想;而异化能保持原谚语的风彩,体现其鲜明的民族特征与语言特色。
虽然汉英谚语各为东西方语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形成了不同的语言表达,但人类社会的共性,如相似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认识使得少数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在内容及具体表达形式上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它们不但有着相同的含义,还有着相似的形象比喻以及说理方式。如: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乘热打铁。Like father,like son.有其父,必有其子。这些谚语表达的意义及传递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因此互译时可以等值转换,相互套用,也不涉及归化或异化。但这类谚语在英汉谚语中占的比例很小。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英汉谚语中占比例比较大的是用不同的比喻或修辞色彩来表达相似或相同的内涵意义。如汉语中有,小洞不补,大洞吃苦;英语中有,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汉语中有树倒猢狲散,英语中有A sinking ship is deserted by rats.汉语中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英语中有nothing venture,nothing have.汉语中有人是衣裳马是鞍,英语中有Fine feathers make fine birds.等等。在对这类谚语翻译时如何运用归化或异化,是我们研究的重点。下面以实例分析异化、归化在谚语翻译中的具体运用。
1.异化,保留再现原谚语的文化色彩
生动形象的语言形式,浓烈的民族文化色彩是谚语的主要特征,因此在符合译文语言规范化的基础上,在不引起错误理解和联想的前提下,谚语的翻译应以异化为主。这样的翻译既能保留原谚语中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新颖独特的表达手法,保留原谚语的韵味,又使目的语读者领略到异国文化的风姿,同时也丰富了目的语谚语。例如谚语Among the blind the one-eyed man is king.我们可借用汉语中所熟悉的形象比喻,运用归化译为,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但如果保留原谚语中的比喻形象与文化色彩,通过异化处理将它译为,盲人国里,独眼为王。这样的异化既不妨碍我们理解其含义,又让我们觉得形象生动,说法新颖,表达独特。下面几个谚语的翻译,分别运用异化和归化,我们可作一下比较。One can not make a silk purse out of a sow’s ear.异化:猪耳朵做不出丝线包;归化:朽木不可雕。Homer sometimes nods.异化:荷马也有打盹时;归化: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Half a loaf is better than none.异化:半个面包总比没有面包强;归化:聊胜于无。Little stroke fell great oaks.异化:小斧不断砍巨橡也会倒。归化:滴水穿石。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异化: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归化:十赊不如一现。从这些例子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异化的翻译更富有鲜明的形象和文化色彩,也能为人们理解和接受,它比归化的译文更生动,并且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许多谚语都可以通过异化翻译,使目的语读者既领会了其含义,又领略了其文化。尤其是一些带有明显民族文化色彩的谚语,如与宗教或与文化历史有关的谚语,在翻译时也多用异化的翻译法。如简单地为求通顺和地道的效果采用归化的手法,有时会让人觉得不伦不类。例如: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不能归化为班门弄斧,而只能异化为永远别教鱼游泳。Don’t cross the bridge until you come to it..也不能归化为不要杞人忧天,而只能异化为没有到桥头,不要忙过桥。因为“班门”“杞人”都是中国历史或传说中的人物,如出现在英语谚语的译文中,会让人觉得莫名其妙,谚语的民族特色也因此被搞得混淆不清了。
2.归化,准确流畅表达原谚语的含义
异化是谚语翻译的主要策略,但英汉谚语毕竟分属两种不同的语言,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一些谚语所用的比喻或表达方式对目的语读者来说比较陌生,在翻译时如果将它们作异化处理,就会使读者产生困惑和不解,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归化译法,抓住谚语内容和喻义这一重点,舍弃形象和比喻,灵活传达喻义,使读者能把握和欣赏原谚语的意义。如:People who live in glass house should not throw stones.如果异化为,人住玻璃房,不可扔石头,读者会弄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但如果归化翻译为“责人须先责己”,则意义清晰明了。又如:Pride must take a pinch.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Every man has a fool in his sleeve.人人都有糊涂时,Every Jack has his Jill.人各有偶。Between the two stools we come to the ground.两面讨好必失败。这些谚语的翻译,如果作异化处理,目的语读者很难理解其含义,甚至会觉得不知所云,而采用归化翻译法,其喻义则一目了然。
由于人类社会的共性,英汉语中有不少谚语虽然使用的形象比喻不同,但表达的含意却相似甚至完全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异化处理后的译文比较生硬、拗口,也可以采用归化翻译,舍弃或改变原谚语中的形象和比喻,套用内涵相似的目的语谚语,这样既使译文忠实流畅也符合谚语简洁明快的特点。例如:God’s mill grinds slow but sure.天网恢恢,疏而不漏。Give a person a dose of his own medicine.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You can’t touch pitch without being defiled.近墨者黑。It is an ill bird that fouls its own nest.家丑不可外扬。
3.异化与归化相结合
有些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的谚语,通过异化翻译后,含义不太明显,而作归化处理又体现不出该谚语的生动,这种情况下,可将异化与归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异化的基础上,用归化的方法加以补充说明,以求更清楚地表达原意,而同时又能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体现原谚语的风格与韵味。例如:Let sleeping dogs lie.睡狗莫惹,麻烦莫招。All asses wag their ears.驴子爱摆耳朵,傻瓜爱装聪明。Every family is said to have at least one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衣柜里藏骷髅,见不得人的事家家有。A little pot is soon hot.壶小易热,量小易怒。这些译文在异化的基础上,用归化的手法点明喻意,既通顺易懂,又形象生动。可谓是形神兼备,传神达意。
三、结语
谚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在谚语的翻译中,大多数都可采用异化,或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方法,以保持原谚语的文化色彩与民族特色,使读者在理解欣赏谚语内涵的同时又能感受到异族文化的韵味。而归化作为处理文化差异的一种手段,能使译文通顺易懂,简洁流畅。谚语翻译中应将异化与归化两种策略灵活运用,有机结合,既表达出谚语的内涵,又体现出其鲜明的语言及民族特色。
参考文献
[1] 曾自立.英语谚语概说.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 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篇.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公司,2006.
[3] 朱乐红,陈可培.英汉谚语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外语教学,2000(3).
[4] 陈丽莉.翻译的异化和归化.中国科技翻译,1999(2).
[5] 欧阳利锋,吴伟雄.《新时代汉英大词典》谚语部分译文商榷.中国科技翻译,2009(2).
(责任编辑刘永庆)
一、英汉谚语中的文化差异
谚语是各民族在生活和劳动中创造出来的,无论是汉谚语还是英语谚语都是反映社会及自然界的一些规律,而这些规律是不分国界,具有共性的。但另一方面英汉谚语又与其民族特有的历史,经济,风俗习惯,物产风貌,自然环境等因素密不可分,它们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信息,体现着不同的文化内容。概括地讲,英汉谚语中的文化差异主要来之于三大方面:
1.不同的经济和自然地理环境
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大国,因此在汉语谚语中,许多谚语都以农业为题材。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瑞雪兆丰年。”等。而英国是一个岛国,又是一个畜牧业大国,因而,英语谚语中的很多谚语都与海洋和马有关。如:A smooth sea never made a skillful mariner.A horse stumbles that has four legs.(人有失错,马有失蹄)此外,不同地域中的一些特定的自然人文景观或物产也作为喻体出现在英汉谚语中,如汉谚语中的“有眼不识泰山”“不到长城非好汉”,英语中的“Don’t carry coal to Newcastle.”(别白天点蜡烛,多此一举。Newcastle为英国产煤区),“It is the height that makes Grantham steeple stand awry.”(Grantham大教堂塔尖高280英尺,从下仰视,好似塔在倾斜,所以,意为树大招风,人强遭忌的意思。)只有了解了喻体的文化内涵,才能充分理解谚语。
2.不同的宗教信仰与历史文化
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是该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汉语中都有以宗教为题材或比喻,带有宗教色彩的谚语。基督教是英国等西方国家的主要宗教之一,在英语谚语中有着不少与基督教相关如God和devil的文化词语,如:如Man proposes,God disposes.The devil is good to his own.而我们中国主要信奉佛教,因此,许多汉语谚语都和佛教密切相关,常借用庙、佛等来作比喻。如: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等。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中,都有一些明显带有民族历史文化烙印的谚语,它们或来自于典故,或来自于名著。如汉语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就来自于《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和人物。而英语中也有不少谚语以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或传说为题材。如:I fear the Greeks,even when they bring gifts.来自希腊神话,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则来自《伊索寓言》。这些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了谚语的内涵与表达形式,但同时也给来自不同文化的接受者在对谚语的理解与翻译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障碍。
3.不同的风俗习惯与审美价值观
大部分谚语主要来之于人们的生活经验,因而也反映出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如英语谚语Goodwine needs no bush.要理解这一谚语,就必须了解与bush这个词密切相联的风俗习惯。当时有一种风俗,即在商店的窗外悬挂某种东西以示该店经营某种商品。Bush是指酒店窗外挂的表示经营酒水的标志。所以此谚语的意思为好酒不必挂幌子。
不同的文化会导致人们审美价值观的差异,对同一事物,不同民族会有不同的看法,在谚语的语言表达上也会有所不同。如“狗”在英汉谚语中传达的价值观念就截然不同。汉民族对狗的看法常常是厌恶与鄙视的,因此汉语中以“狗”为喻体的谚语也几乎都带有贬义。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狗改不了吃屎。而英国人对狗没有厌恶感,甚至很爱狗,英语中以狗为喻体的谚语也多是褒义的。例如love me,love my dog.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
二、谚语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谚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并包含了大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因此英汉谚语的互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涉及到文化的移植和传递。归化和异化是翻译中处理文化因素的两种主要策略。归化理论认为,翻译即是交流,就是要让目的语读者正确理解和欣赏译文,翻译的表达方式应该是自然的,不拘泥原语的形式,因此翻译要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运用目的语文化中惯用的表达方式,使译文更通顺,更能为目的语读者理解。所以归化翻译中往往舍弃原语中具有文化内涵的词语或使用带有目的语文化色彩的词语来替代,它以剔除原语文化特征的方式来避免文化冲突,达到文化交流。而异化翻译理论则认为,既然翻译是文化交流的一种手段,就要让读者了解原语文化,承认容忍文化间的差异,并在目的语中表现这种差异。因此异化理论提倡翻译要以原语文化为归宿,在翻译中尽量保存和接受原语文化特征,以再现原语文化色彩,通过在目的语中保留原语文化的异国情调,来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沟通与融合。概括起来讲,归化强调的是译文的通顺易懂,而异化着重的是展现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
谚语言简意赅,内涵丰富,语言形式生动形象,带有浓烈的民族文化色彩。因此谚语的翻译要求我们既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出谚语深刻的思想内涵,又要尽量保留原谚语的生动的形象比喻以及所带有的民族特色,既要语言通顺流畅,还要保留谚语的特有风格和味道。在翻译过程中,我们通过将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灵活运用和有机结合,可以使谚语的译文既传达原文的意义内涵,又保留原文的精神风貌。因为归化能发挥原谚语的内涵,阐述其哲理思想;而异化能保持原谚语的风彩,体现其鲜明的民族特征与语言特色。
虽然汉英谚语各为东西方语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形成了不同的语言表达,但人类社会的共性,如相似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认识使得少数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在内容及具体表达形式上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它们不但有着相同的含义,还有着相似的形象比喻以及说理方式。如: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乘热打铁。Like father,like son.有其父,必有其子。这些谚语表达的意义及传递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因此互译时可以等值转换,相互套用,也不涉及归化或异化。但这类谚语在英汉谚语中占的比例很小。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英汉谚语中占比例比较大的是用不同的比喻或修辞色彩来表达相似或相同的内涵意义。如汉语中有,小洞不补,大洞吃苦;英语中有,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汉语中有树倒猢狲散,英语中有A sinking ship is deserted by rats.汉语中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英语中有nothing venture,nothing have.汉语中有人是衣裳马是鞍,英语中有Fine feathers make fine birds.等等。在对这类谚语翻译时如何运用归化或异化,是我们研究的重点。下面以实例分析异化、归化在谚语翻译中的具体运用。
1.异化,保留再现原谚语的文化色彩
生动形象的语言形式,浓烈的民族文化色彩是谚语的主要特征,因此在符合译文语言规范化的基础上,在不引起错误理解和联想的前提下,谚语的翻译应以异化为主。这样的翻译既能保留原谚语中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新颖独特的表达手法,保留原谚语的韵味,又使目的语读者领略到异国文化的风姿,同时也丰富了目的语谚语。例如谚语Among the blind the one-eyed man is king.我们可借用汉语中所熟悉的形象比喻,运用归化译为,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但如果保留原谚语中的比喻形象与文化色彩,通过异化处理将它译为,盲人国里,独眼为王。这样的异化既不妨碍我们理解其含义,又让我们觉得形象生动,说法新颖,表达独特。下面几个谚语的翻译,分别运用异化和归化,我们可作一下比较。One can not make a silk purse out of a sow’s ear.异化:猪耳朵做不出丝线包;归化:朽木不可雕。Homer sometimes nods.异化:荷马也有打盹时;归化: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Half a loaf is better than none.异化:半个面包总比没有面包强;归化:聊胜于无。Little stroke fell great oaks.异化:小斧不断砍巨橡也会倒。归化:滴水穿石。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异化: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归化:十赊不如一现。从这些例子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异化的翻译更富有鲜明的形象和文化色彩,也能为人们理解和接受,它比归化的译文更生动,并且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许多谚语都可以通过异化翻译,使目的语读者既领会了其含义,又领略了其文化。尤其是一些带有明显民族文化色彩的谚语,如与宗教或与文化历史有关的谚语,在翻译时也多用异化的翻译法。如简单地为求通顺和地道的效果采用归化的手法,有时会让人觉得不伦不类。例如: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不能归化为班门弄斧,而只能异化为永远别教鱼游泳。Don’t cross the bridge until you come to it..也不能归化为不要杞人忧天,而只能异化为没有到桥头,不要忙过桥。因为“班门”“杞人”都是中国历史或传说中的人物,如出现在英语谚语的译文中,会让人觉得莫名其妙,谚语的民族特色也因此被搞得混淆不清了。
2.归化,准确流畅表达原谚语的含义
异化是谚语翻译的主要策略,但英汉谚语毕竟分属两种不同的语言,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一些谚语所用的比喻或表达方式对目的语读者来说比较陌生,在翻译时如果将它们作异化处理,就会使读者产生困惑和不解,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归化译法,抓住谚语内容和喻义这一重点,舍弃形象和比喻,灵活传达喻义,使读者能把握和欣赏原谚语的意义。如:People who live in glass house should not throw stones.如果异化为,人住玻璃房,不可扔石头,读者会弄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但如果归化翻译为“责人须先责己”,则意义清晰明了。又如:Pride must take a pinch.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Every man has a fool in his sleeve.人人都有糊涂时,Every Jack has his Jill.人各有偶。Between the two stools we come to the ground.两面讨好必失败。这些谚语的翻译,如果作异化处理,目的语读者很难理解其含义,甚至会觉得不知所云,而采用归化翻译法,其喻义则一目了然。
由于人类社会的共性,英汉语中有不少谚语虽然使用的形象比喻不同,但表达的含意却相似甚至完全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异化处理后的译文比较生硬、拗口,也可以采用归化翻译,舍弃或改变原谚语中的形象和比喻,套用内涵相似的目的语谚语,这样既使译文忠实流畅也符合谚语简洁明快的特点。例如:God’s mill grinds slow but sure.天网恢恢,疏而不漏。Give a person a dose of his own medicine.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You can’t touch pitch without being defiled.近墨者黑。It is an ill bird that fouls its own nest.家丑不可外扬。
3.异化与归化相结合
有些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的谚语,通过异化翻译后,含义不太明显,而作归化处理又体现不出该谚语的生动,这种情况下,可将异化与归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异化的基础上,用归化的方法加以补充说明,以求更清楚地表达原意,而同时又能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体现原谚语的风格与韵味。例如:Let sleeping dogs lie.睡狗莫惹,麻烦莫招。All asses wag their ears.驴子爱摆耳朵,傻瓜爱装聪明。Every family is said to have at least one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衣柜里藏骷髅,见不得人的事家家有。A little pot is soon hot.壶小易热,量小易怒。这些译文在异化的基础上,用归化的手法点明喻意,既通顺易懂,又形象生动。可谓是形神兼备,传神达意。
三、结语
谚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在谚语的翻译中,大多数都可采用异化,或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方法,以保持原谚语的文化色彩与民族特色,使读者在理解欣赏谚语内涵的同时又能感受到异族文化的韵味。而归化作为处理文化差异的一种手段,能使译文通顺易懂,简洁流畅。谚语翻译中应将异化与归化两种策略灵活运用,有机结合,既表达出谚语的内涵,又体现出其鲜明的语言及民族特色。
参考文献
[1] 曾自立.英语谚语概说.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 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篇.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公司,2006.
[3] 朱乐红,陈可培.英汉谚语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外语教学,2000(3).
[4] 陈丽莉.翻译的异化和归化.中国科技翻译,1999(2).
[5] 欧阳利锋,吴伟雄.《新时代汉英大词典》谚语部分译文商榷.中国科技翻译,2009(2).
(责任编辑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