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职业教育;新型职业农民;素质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8-0044-01
2014年3月,教育部、农业部联合下发《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方案》规定,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招收年龄在50岁以下,初中以上学历(或具有同等学力),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和农村事业发展等领域工作的务农农民及农村新增劳动力;总学时不少于2720,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能力拓展课,共设立种植、禽畜养殖、水产养殖、农业工程和经济管理5个专业。在2至6年的有效学习年限内,允许学生采用半农半读、农学交替等方式,分阶段完成学业,毕业后可获得国家承认的中等职业教育学历。
加强农民职业教育,提高人的素质,是一项既有利于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现代农民收益的好政策,又利好中等职业教育,特别是涉农类专业发展的及时雨。早在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就已经指出:“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从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要求来看,主要任务是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努力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提出: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素质,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这里“人的新农村”是指建立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关爱农村“三留守”群体、留住乡土文化和建设农村的生态文明。
无论是城镇化建设还是新农村建设,关键都在于人的素质的提高、人的职业技能素质的提高,所以职业教育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建设“人的新农村”服务。职业教育承担着培育新型农民以及将农民转化为工人,提高“农转非”人员整体素质的任务,让广大农民通过接受新的教育和培训,掌握更多的现代农业技术,懂得更多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等方面的知识,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或者获得在新城镇谋生的手段和技能,适应城镇的生活、工作方式,改变原有的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与市民交往并学习、使用城市主流语言,逐步实现农民身份市民化、就业方向非农化、生活方式现代化、居住和生产活动的范围非农村化。要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增加广大农民的受教育机会,特别是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只有让他们有一技之长,提升就业、择业与创业的能力,他们才能够在城镇安家落户,融入城镇,有序实现市民化,即“进得来,留得住”,并实现有尊严的生活;这样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就能够将无序流动变为有序流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为城乡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一线劳动者。
值得注意的是,《方案》是没有什么约束力的,没有相应的奖惩措施;而在当下,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证书也没有什么吸引力,而且对于有多年务农经验的“农民伯伯”而言,中职学历毫无意义,他们可能不会为了那张中职文凭进入课堂,所以,最终每年到底有多少农民会到中等职业学校接受不少于2720学时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还是个未知数。此外,值得怀疑的是,中职学校的教师有多少有务农、组织合作社、经营家庭农场、专业化生产的实践经验及能力呢?如果没有这些方面的经验和能力,只是以纯理论讲授和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又有多少农民能够在课堂里坐得下去呢?即使送教下乡、送教上门,估计农民们也不买账。因而,中职学校进行适应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的师资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是当务之急。否则,没有过得硬的师资,还是固守以课堂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那么必定不会受农民欢迎,必定实现不了“方案”所明确的目标,也无法真正实现人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二职业高级中学)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8-0044-01
2014年3月,教育部、农业部联合下发《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方案》规定,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招收年龄在50岁以下,初中以上学历(或具有同等学力),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和农村事业发展等领域工作的务农农民及农村新增劳动力;总学时不少于2720,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能力拓展课,共设立种植、禽畜养殖、水产养殖、农业工程和经济管理5个专业。在2至6年的有效学习年限内,允许学生采用半农半读、农学交替等方式,分阶段完成学业,毕业后可获得国家承认的中等职业教育学历。
加强农民职业教育,提高人的素质,是一项既有利于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现代农民收益的好政策,又利好中等职业教育,特别是涉农类专业发展的及时雨。早在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就已经指出:“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从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要求来看,主要任务是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努力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提出: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素质,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这里“人的新农村”是指建立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关爱农村“三留守”群体、留住乡土文化和建设农村的生态文明。
无论是城镇化建设还是新农村建设,关键都在于人的素质的提高、人的职业技能素质的提高,所以职业教育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建设“人的新农村”服务。职业教育承担着培育新型农民以及将农民转化为工人,提高“农转非”人员整体素质的任务,让广大农民通过接受新的教育和培训,掌握更多的现代农业技术,懂得更多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等方面的知识,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或者获得在新城镇谋生的手段和技能,适应城镇的生活、工作方式,改变原有的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与市民交往并学习、使用城市主流语言,逐步实现农民身份市民化、就业方向非农化、生活方式现代化、居住和生产活动的范围非农村化。要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增加广大农民的受教育机会,特别是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只有让他们有一技之长,提升就业、择业与创业的能力,他们才能够在城镇安家落户,融入城镇,有序实现市民化,即“进得来,留得住”,并实现有尊严的生活;这样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就能够将无序流动变为有序流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为城乡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一线劳动者。
值得注意的是,《方案》是没有什么约束力的,没有相应的奖惩措施;而在当下,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证书也没有什么吸引力,而且对于有多年务农经验的“农民伯伯”而言,中职学历毫无意义,他们可能不会为了那张中职文凭进入课堂,所以,最终每年到底有多少农民会到中等职业学校接受不少于2720学时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还是个未知数。此外,值得怀疑的是,中职学校的教师有多少有务农、组织合作社、经营家庭农场、专业化生产的实践经验及能力呢?如果没有这些方面的经验和能力,只是以纯理论讲授和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又有多少农民能够在课堂里坐得下去呢?即使送教下乡、送教上门,估计农民们也不买账。因而,中职学校进行适应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的师资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是当务之急。否则,没有过得硬的师资,还是固守以课堂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那么必定不会受农民欢迎,必定实现不了“方案”所明确的目标,也无法真正实现人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二职业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