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10年来,我国居民储蓄实现加速度增长,分别于2003年9月、2008年8月、2010年12月和2013年1月突破10万亿元、20万亿元、30万亿元和40万亿元大关,且每突破一个10万亿元大关所用时间不断缩短。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储蓄金额最多的国家,居民储蓄率已超过50%。
四川居民储蓄高的四大原因
改革红利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省生产力得到极大释放,GDP总量从2002年以来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2012年GDP增长率达到12.6%,经济总量排全国第八,占全国比重从4.44%上升到4.59%。2013年GDP依然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达到10%。
2013年四川省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分别为10.1%和12.8%。居民收入的增长成为储蓄快速增长的基本原因。
节俭观念的根深蒂固
中国人自古以来崇尚勤劳节俭、重视积累,喜欢存钱是典型特征。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国民储蓄率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一直居世界前列,中国储蓄率从2000年的37.6%提高到2011年的51.8%,明显高于发展水平相近的发展中国家,更高于发达国家,而全球平均储蓄率仅为19.7%。四川省从2004年以来储蓄率就一直高于40%。
消费、投资不畅
一方面,目前中国商品间接税负较重,在消费中又存在食品安全问题、旅游市场混乱、药品药材鱼目混珠等,消费环境较差迫使老百姓存钱或者选择去国外购物消费。
另一方面,富裕起来的中国老百姓面临投资无门。新型投资工具不被城乡居民认同,银行储蓄成了居民理财首选。
后顾之忧
随着我国住房、医疗、养老等社会福利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居民在考虑收入支配时,普遍有较强的“防患于未来”的意识。
最近十年来,四川居民在购房、教育、医疗、养老等家庭大额支付领域的需求增多,使居民预防性储蓄行为的增加。从中国人口结构来看,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最大,处于劳动年龄的人因为拥有一定的收入来源,储蓄更多。
高储蓄对长远经济的不利影响:节约悖论
中国高储蓄曾经为中国高增长提供资金积累。但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过高的储蓄率也意味着内需的薄弱和经济内生动力的缺失。
一方面,高储蓄率导致高投资率,在外需不足、内需尚未启动的情况下,会形成产能过剩,导致经济危机。另一方面,高储蓄造成风险向银行集中,对我国金融系统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刺激消费,合理分流储蓄
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力度,提升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能力。加强收入分配的调节和监督,合理调节收入差距;建立健全由最低工资标准、最低福利津贴等构成的企业职工收入保障机制;形成工资增长长效机制,形成一批中等收入以上人群,增强消费能力。
进一步拓宽居民投资渠道,并完善消费环境。一方面通过培育资本市场,鼓励居民直接投资,增加财富保值增值途径。另一方面,优化消费环境,提供多层次消费产品,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
完善社保体系,构建全民安全网。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是改善人们消费趋向的关键。一方面,政府改革财政支出结构,将更多政府收入转化为普通居民的收入。另一方面,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和民生领域的消费支出,减少普通居民预防性存款。
推进城镇化,着力扩大四川农村6600多万人的消费。在现阶段,我国扩内需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要将扩大内需与四川新型城镇化建设切实结合起来,对储蓄转化为有效消费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四川居民储蓄高的四大原因
改革红利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省生产力得到极大释放,GDP总量从2002年以来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2012年GDP增长率达到12.6%,经济总量排全国第八,占全国比重从4.44%上升到4.59%。2013年GDP依然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达到10%。
2013年四川省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分别为10.1%和12.8%。居民收入的增长成为储蓄快速增长的基本原因。
节俭观念的根深蒂固
中国人自古以来崇尚勤劳节俭、重视积累,喜欢存钱是典型特征。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国民储蓄率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一直居世界前列,中国储蓄率从2000年的37.6%提高到2011年的51.8%,明显高于发展水平相近的发展中国家,更高于发达国家,而全球平均储蓄率仅为19.7%。四川省从2004年以来储蓄率就一直高于40%。
消费、投资不畅
一方面,目前中国商品间接税负较重,在消费中又存在食品安全问题、旅游市场混乱、药品药材鱼目混珠等,消费环境较差迫使老百姓存钱或者选择去国外购物消费。
另一方面,富裕起来的中国老百姓面临投资无门。新型投资工具不被城乡居民认同,银行储蓄成了居民理财首选。
后顾之忧
随着我国住房、医疗、养老等社会福利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居民在考虑收入支配时,普遍有较强的“防患于未来”的意识。
最近十年来,四川居民在购房、教育、医疗、养老等家庭大额支付领域的需求增多,使居民预防性储蓄行为的增加。从中国人口结构来看,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最大,处于劳动年龄的人因为拥有一定的收入来源,储蓄更多。
高储蓄对长远经济的不利影响:节约悖论
中国高储蓄曾经为中国高增长提供资金积累。但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过高的储蓄率也意味着内需的薄弱和经济内生动力的缺失。
一方面,高储蓄率导致高投资率,在外需不足、内需尚未启动的情况下,会形成产能过剩,导致经济危机。另一方面,高储蓄造成风险向银行集中,对我国金融系统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刺激消费,合理分流储蓄
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力度,提升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能力。加强收入分配的调节和监督,合理调节收入差距;建立健全由最低工资标准、最低福利津贴等构成的企业职工收入保障机制;形成工资增长长效机制,形成一批中等收入以上人群,增强消费能力。
进一步拓宽居民投资渠道,并完善消费环境。一方面通过培育资本市场,鼓励居民直接投资,增加财富保值增值途径。另一方面,优化消费环境,提供多层次消费产品,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
完善社保体系,构建全民安全网。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是改善人们消费趋向的关键。一方面,政府改革财政支出结构,将更多政府收入转化为普通居民的收入。另一方面,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和民生领域的消费支出,减少普通居民预防性存款。
推进城镇化,着力扩大四川农村6600多万人的消费。在现阶段,我国扩内需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要将扩大内需与四川新型城镇化建设切实结合起来,对储蓄转化为有效消费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