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厂长有点酷

来源 :南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cer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10月8日,英国伦敦科学博物馆举办3D打印技术展。在这场预示未来的展览中,共600多件3D打印作品参展,包括人体器官、艺术品等等。

  今年5月,上海首家3D照相馆在人民广场开门迎客,与此同时,北京、杭州、西安、武汉等地名称各异3D照相馆纷纷出现,“3D打印师”也成为这些照相馆中的新职业。这些3D照相馆背后的故事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创业者多有海外求学经历,接触到3D打印技术后感受到巨大商机,于是放弃学业说服家人,回国投资创业。
  3D照相馆并不是中国人的首创,之前,日本一家名为“Omote 3D”的公司开设了全球首家3D照相馆。打印师通过扫描仪将顾客全身外形扫描至计算机,建立模型后再用3D打印机呈现出来,虽然不像杜莎夫人蜡像馆那样1:1的比例,但真实程度绝对不逊于蜡像。所以,如果你够自恋,完全可以通过3D打印的方式将各种尺寸的“自己”塞满整个房间。
  尽管,这个被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称为“带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数字化制造技术还有一些不够完美的方面——比如成本高昂、材料局限以及打印精度有待提升等等——但这一切都不能掩盖3D打印技术对于整个工业生产、商业模式,甚至人们生活方式翻天覆地的影响,就如同当年纺织机和流水线所带来的影响一样。

一大拨优秀人才正涌向3D打印


  28岁的Lydia Bargielski最初是在芝加哥的一次技术展会上接触到3D打印技术的,在美国文森斯大学(Vincennes University)就读期间,她第一次使用3D打印机完成了自己的作品。
  1995年,两位麻省理工学院的毕业生——Jim Bredt和Tim Anderson,创造了“3D打印”这个词,他们修改了喷墨打印机方案,将约束溶剂挤压到粉末床上,而不是把墨水挤压到纸张上。而Bargielski所接触到的3D打印机,是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以数字模型为基础,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立体的物体。
  不久前刚刚毕业的Bargielski现在在一家汽车排气控制技术公司的研发中心工作,职位是CAD设计师。其实,Bargielski原本就读的是新闻专业,还曾作为兼职漫画家为报纸画插画,不过,受到一位拥有3D打印机的项目工程师朋友的影响,她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专业方向及职业规划。
  Bargielski选择了文森斯大学产品设计和生产流程专业,她的导师Gary Shaw和Thomas Danielsen教会她基础的CAD、制造和工业设计。和美国许多高校的导师一样, Shaw和Danielsen将3D打印机作为非常重要的教学工具。“一些高校舍得花钱去买市面上最贵的3D打印机,却不让学生们碰一根手指头,因为打印3D模型很烧钱。”Danielsen说,“我们却希望学生们使用这些机器,并且了解它是如何工作,以及能做出来什么。”
  而令Bargielski印象深刻的是,他们所学习的专业课程内容都非常新,紧随制造业的最新趋势。对她而言,今天能成为一名CAD设计师,在高校期间动手实践的机会对她的影响极大。
  Bargielski的选择或许是明智的。根据Freelancer.com(世界上最大的线上自由职业、外包和众包市场)的统计,设计和3D打印已经成为今年第二季度增长最快的业务需求。其中,3D效果图设计、3D建模和3D动画的业务需求都有两位数的增长,并在Freelancer.com最热门的前20个业务类别中占据了三个席位。Freelancer.com的CEO Matt Barrie把这种变动趋势视为“设计和制造业结构性转变”的结果。无论是那些还在高校就读的大学生,还是已经身在职场的成年人,一大拨优秀人才正热烈地涌向3D打印极其相关领域,以满足其快速增长的需求。

跳槽的来了,风投也来了


  2012年年末,一位52岁的美国人辞掉了自己在知名科技类杂志《连线》(Wired)做了11年的主编职位,跳槽到一家名叫3D Robotics的公司做CEO。Chris Anderson——现在他的名字整天和3D打印联系在一起——在2009年时与他人联合创立了3D Robotics公司,并从两位“硅谷最有远见”的风投资本家——Jon Callaghan和Bryce Roberts那里获得了500万美元融资。
  要澄清的是,3D Robotics是一家机器人技术公司,而不是很多人以为的3D打印设备制造公司(这种误解,某种程度上要归咎于Anderson总是在各种场合大谈3D打印技术)。不过,3D Robotics所生产和销售的那些受到飞行爱好者欢迎的DIY类遥控飞行器和它们的零部件,却是用3D打印技术制造出来的。
  500万美元的融资对3D Robotics公司来说意义重大,不过,促使Anderson在一把年纪时义无反顾调整自己职业发展方向的,似乎更多是他坚定的信念:Anderson相信,人们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为自己制造出产品。
  在Anderson去年10月出版的新书《创客:新工业革命》(Makers: The New Industrial Revolution)一书中,“创客”概念被反复提及。所谓“创客”,根据维基百科的解释,是美国逐渐兴起的亚文化群体,他们横跨电子工程、机器人工程、3D 打印、冶金、木工、工艺美术等多个领域,灵活运用技术手段自己动手创造发明。在Anderson看来,开源硬件和3D打印技术将制造业带向“自造”,在此趋势下,每个人的创新能力都将爆发。

网站串起的流水线


  “我并不会成为一个迷你制造大亨。相反,我会成为一个能利用自己兴趣而赚点小钱的爱好者。”
  作家兼美食家John Biggs最近每天都要在他的桌面3D打印机——Makerbot上花费几个小时。刚刚把这台机器买回家的第一年,Biggs可没有这样天天和它“粘”在一起。事实上,这一切都因为数月前他注册了一个叫做MakeXYZ.com的网站。
  这是一家能够使拥有3D打印设备的普通人化身“迷你制造厂厂长”的神奇网站,网站所做的事情其实和我们所熟知的网络照片冲印店类似:将3D设计模型数据上传到网站,离你最近的拥有3D打印设备的人——当然,他们也经过网站注册——就会收到数据,然后帮你把模型打印出来。之后,MakeXYZ负责取件并送货到你手中。这个模式简单来说就是:用户自己做设计,MakeXYZ承担订单分配和物流,制造过程则分配给拥有3D打印设备的人来完成。
  因为完全是“接单生产”,即使Biggs对设计一窍不通,也不影响位于阁楼上这间“迷你桌面制造工厂”的生意。当然,制造者一方会收取一定的费用,Biggs挣了多少钱呢?或许还不值那台3D打印机的价钱,“距离回本大概还差200美元,我不是很确定。不过,我和很多很多拥有3D打印机的网友成为了朋友。”
  挣钱当然是次要的,Biggs如此着迷,是因为“在把别人脑子里的想法变成现实的物件,那种感觉很神奇!”此外,他认为和设计者一起工作也很有趣。“事实上,我正在考虑找一位懂工业设计的设计师和我一起合作,为那些在网站上找我服务的人设计作品,”Biggs说,“如果能成为一个一站式服务的网店那就太棒了!”
  MakeXYZ建立的其实是一个庞大的线上3D打印工厂,世界各地有想法、有设备、有需求的人,分别承担了“设计师”、“生产者”和“客户”的角色。如今,Makerbot已经推出了第四代桌面3D打印机Replicator 2,与前代相比,它更坚固、更快速、更精细,并且在打印机体积不变的前提下增大了打印空间。随着“桌面工厂”的涌现,“制造”这一行为可以出现在任何时间与任何地点,无论白天还是黑夜,无论在纽约狭小的地下室还是美国西部偏僻的乡村。而“创客”们,正活跃于这些网络化的“工厂”中间。
其他文献
几年来一直志得意满的中国电子商务从业者,最近似乎正在经历情感的波动期。一场关于“电子商务冬天是否来临”的讨论,正从行业研究人士和媒体的评论,波及到所有人。  今年以来一直在鞋类电商保持上升势头的乐淘网,日前突然宣布削减80%的广告预算。乐淘CEO毕胜在公开场合抱怨电子商务的高投入、低毛利和盈利无望,他还表示“电子商务是一场骗局”。  令人惊讶的是,毕胜的偏激言论赢得了众多从业人士的赞同,其中就包括
今年搞笑诺贝尔奖的解剖学奖颁发给了“黑猩猩可以通过臀部照片来识别同类”的研究。  2012年9月21日,一年一度的搞笑诺贝尔奖揭晓。这一恶搞诺贝尔的奖项是针对那些“乍一看让人发笑,但随后却发人深省”的研究。今年的解剖学奖得主是荷兰的弗兰斯·德瓦尔(Frans de Waal)和美国的珍妮弗·波科尔尼(Jennifer Pokomy),以表彰他们对“黑猩猩可以通过臀部照片来识别同类”的发现。这项研究
自从乔帮主一走,天下第一大帮苹果教群龙无首,当家花旦iPhone 5缺乏统治力。江湖各大门派磨刀霍霍,2013年上半年,索尼、HTC及三星相继推出“新掌门”:索尼Xperia Z(下称Z)凭借精致造型和“三防”概念在上市40天内全球销量460万;HTC One(下称One)的横空出世一扫HTC的多年萎靡,在CEO周永明“不成功则辞职”的誓言下创下(据说)500万台的佳绩;三星Galaxy S4(下
土豆网总裁王微认为“也许有一天婚姻完全就是社会发展的经济的结合体”,只不过这个经济结合体不仅仅影响了双方当事人,对于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们来说更重要的是一对“结合体”的变革常常会给投资者带来影响。无怪乎有传言说著名投资公司今日资本正考虑立下新规:凡是结了婚要访谈老婆、离婚的要访谈前妻、没结婚的要访谈爸妈。看来,为了守牢自己的钱袋子,投资者在作投资决策时有必要对公司大股东作个全方位的审视:  从年龄推婚
技术分析曾经是勤奋的代名词,今日却变成了懒惰和迷信的说辞。  投资者孙斌,在技术分析方面是个行家,无论是“右侧交易”、“图形突破”,还是“波段操作”,他都能讲得头头是道,像他这样的投资者已经成了中国股市投资的一道风景线。但什么是技术分析?它又真的有用吗?他并不知道,也并不关心。  “了解”历史的人  幕府时代,日本人发明了蜡烛图。根据其英文读音,中国人称之为K线图。依此图为出发点,延伸出了现在证券
提交今年“两会”表决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正在引发舆论界的强烈争议,特别在微博上,可谓群情鼎沸。我的看法是,总体上说,较之现行《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的进步是不应否定的。主要表现在:将尊重保障人权作为基本原则写入刑诉法;完善了辩护律师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规定;扩大了法律援助的适用范围;增加了不得强迫任何人自证其罪的规定;完善了非法证据排除制度,明确了证人强制出庭制度;增设了未成年人案
梁晓声发现,自己逐渐变成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几年前,他去做一个题为“民主政治与文化使命”的演讲,手拎环保袋进入会场后,他对下面乌压压的人说,做这个演讲“有一点不情愿”。因为他“慢慢意识到在某些特定的场合,自己的发言十句有五句不中听”。  新书《郁闷的中国人》这一命题,则是这种“不中听”声音的延续。在他看来,中国人的郁闷、愤懑、愤怒乃至怒火,有处发泄当然比无处发泄好,发泄到网上当然比发泄于现实好。
2013年10月1日,一个高大瘦削的男子出现在旧金山公共图书馆的格林分馆。他今年29岁,在旧金山跟人合租了一间房子。他的室友跟他并不怎么亲近,只知道他叫约什·特雷,是一名外汇交易员。他看起来非常普通:高大,瘦削,头发乱糟糟的,就像一个旧金山街头随处可见的普通男子。但当他打开电脑,登上这里的免费无线网之后,数个身着便衣的FBI(联邦调查局)探员就从旁边窜了出来并抓住了他。  原来这个约什·特雷的真名
2013年,东风日产10周岁,它如同一株深深扎根、努力生长的树一样,风华正茂。  10年间,东风日产完成了从0到超过450万辆的产销规模;从年销量6.5万辆到77.3万辆;从100家销售服务网点(4S店及二级网点)发展到了超过1300家;年销量从最初的十名开外上升到行业前五;年产值从初建时代的80亿元上升到超1000亿元。  数字是对一家企业最直观、有力的证明,东风日产与中国汽车市场的“黄金十年”
谈及路内和他的写作,总绕不开青春这个关键词。  三四年前,长篇小说《少年巴比伦》和《追随她的旅程》从这个三十有五的男人手中诞生,成功俘获了一大批处于前青春期、青春期和青春延长期的老中青读者。这两本书共同拥有一个男主角:路小路,分别讲了他十五六岁念技校和十八九岁进工厂后的故事。两本书有一以贯之的青春情绪—茫然而焦灼,孤独和渴望,以及书写了这两段截然的生活中,他所迷恋的同一种风味的不同女性。这个故事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