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写自我的发达情思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kesh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时期,“国文退化”“中学生国文程度低落了”“抢救国文”的呼声一直不断。王森然毫不讳言:“现在的中学国文教育,糟,是糟透了。”(王森然《中学国文教学概要·自序》)叶圣陶起先不以为然,最终却不得不承认:“他科教学的成绩虽然不见得优良,总还有些平常的成绩;国文教学的问题却不在成绩优良还是平常,而在成绩到底有没有。”①胡适、朱自清、罗根泽、朱经农、王平陵、陈卓如等一大批学者均撰文回应,并为此展开了写作水平提升之道的积极探求。
  夏丏尊的写作教育思想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中产生,并日益滋长起来的。
  与其他学者相较,他的写作教育思想除了有融于生活,服务自我的应世取向,更有“营构美境,诗意栖居;思若泉新,为我而存”的应性取向。不仅密切关注“多读,多作,多商量”的切实功夫,而且还会自觉探讨何以如此的缘由,以及怎样如此的智慧。不仅倾情摸索写作的规矩、技法,而且还不倦地呼吁关注写作主体的态度、真情与人格的陶冶,谋求知、情、意素养的浑然统一,力图使“言由心生,文从道出”成为言语表现的健康生态。
  夏丏尊的写作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三个层面的思考与探究上,即: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本文主要围绕其关于“写什么”的思考进行述评。
  一、忠于内心,自由发挥
  夏丏尊说:“文章原是发表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东西,要有思想感情,才能写得出来。”一是突出“有”,二是突出“自己的”。有,可以兼容百家,但不能成为杂货铺,必须经过自我心灵的浸润、消化、吸收,使之成为自我精神生命的一部分才行,一如蜜蜂遍采百花酿成蜜,这体现了夏丏尊终生恪守的“写作要忠于自我内心”的信条。
  这种思想是相对于古代“代圣贤立言”的传统来谈的。在夏丏尊看来,从《论语》中出题,你得用孔子的口气写作;从《孟子》中出题,你又得摇身变作孟子说话。如此地琢磨如何替古人立心、立言,立态度、立口气……所表现的只能是古人的思想感情。尽管作者肚子里可能装着“想中举人”“点翰林”“要给妻买香粉”,以及关于柴米油盐诸种琐屑的思想,但因不是孔子、孟子所说,一律不算数,所以思想感情有亦等于无。
  当然,从理论上讲,在代为立言的过程中,将自我悄悄放进去,来个“六经注我”,也是可以的——何晏不就曾宣称“言知者,言未必尽也,今我诚尽也”么?(何晏《论语集解》),即“名言”并不能反映事物的本真,得依靠超乎名言诠释的“诚”才能尽意。也就是说,必须注入阐释主体的智慧、人格等力量才行。王弼指责汉代经学拘泥文字,“存象忘意”,力主“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②,也是如此。阐释者必须以自身强悍的精神能量,突破语言的障碍,捕获神髓,方能实现“文本与自我互为本源,自我与作者互相寻找,阐释即真意探究、阐释即生命融合、阐释即自我确证”的言语表现佳境。可是学生因为“对于孔子、孟子的化装,未曾熟悉”,无法放,无力放,一样是有等于无。
  乍看起来,夏丏尊的这种忠于内心,抒写自我的思想极为寻常,似乎也不难,但真正化为写作实践,则需要终身以之的修炼,甚至搏斗。且不说喊了两千年多的“修辞立其诚”,至今无法兑现,也不说学生写作中的“伪圣化”“假大空”四处弥漫——无视生活真实,回避灵魂拷问,甘愿让自我心灵被重重包裹,单就学界长期盛行的“贴近生活论”,就已同忠于自我的思想南辕北辙,相去甚远了。每个人无时无处不在生活,却抱怨着“没有生活”,嚷嚷着“寻找生活”,不是骑驴找驴,又是什么?已经融入生活了,却匪夷所思地扯着嗓子喊“贴近生活”,不是睁眼说瞎话,又是什么?
  对此,孙绍振毫不客气地指出:“目有所见,耳有所闻,未经情思的同化,不在想象中按照文体的规范排异、重构,形成贯穿首尾的主旨,只能是产生杂乱无章的罗列现象的流水账。”“生活现象对于一切作者而言是共同的,而作文却以独特的感受、感悟为生命。没有体悟,哪怕自以为‘贴近’了生活,充其量也只是感觉到了人所共知的现象。”③他说的“同化”“排异”“重构”“体悟”“体验”,都是在突出忠于内心的重要!
  从这个角度说,夏丏尊提出的忠于内心,抒写自己思想感情,的确触及了写作教育的要害。他不厌其烦地提醒学生要“自己造辞,勿漫用成语或典故”“勿模仿、勿剿袭”,视无中生有的虚情、矫情为“说诳”,并且在创作中身体力行,无不是出于对这一写作信念的坚守与捍卫。郑振铎对其作品这样评价道:“他毫不做作,只是淡淡的写来,但是骨子里很丰腴”,“他的风格是朴素的,正和他为人的朴素一样。他并不堆砌,只是平平淡淡地说着他自己所要说的话。然而没有一句多余的话,不诚实的话,字斟句酌,决不急就。”④张堂錡称赞道:“夏丏尊的散文是有力量的,这种力量的形成,正来自于他充实的人格,情感的共鸣,以及纯朴清隽如白马湖般的文风。”⑤人们欣赏的朴素、真诚的文风,峻洁、有力的人格,与其忠于内心,抒写自我的期许和践行,显然是水乳交融,相辅相成的。
  为了达到写“自己的”思想情感这一境界,夏丏尊主张:“我们生当现在,已不必再受此种束缚(指‘代圣贤立言’,笔者注),肚子里有什么思想感情,尽可自由发挥,写成文字。并且文字的形式也不必如从前地要有定律,日记好算文章,随笔也好算文章。作诗不必限字数,讲对仗,也不必一定用韵,长短自由,题目随意。”文体不限,字数不限,格式不限,这种“自由发挥”的思想,与南宋谢枋得提倡的写“放胆文”,颇有异曲同工之妙。放胆写去,真我自见。即使技巧幼稚,文法多病,也在所不惜。因为求真是第一位的,求美则奠基于其上。文章失真了,自我缺席了,再怎么美化都是徒劳。这一点,他看得非常清楚:“态度不对,无论加了什么修饰或技巧,文字也不能像样,反觉讨厌。好像五官不正的人擦了许多脂粉似的。”⑥
  不过,自由发挥并非信口乱说,而是紧紧扣住自我的所思所感,让文字纵情流淌,不惧权威的巨型话语,也不用小心翼翼地揣摩圣意。这与当下西方国家倡导的“为自己写作”,将写作视为改进自我生活的重要方法的思想,十分暗合。比如,美国的语文课程标准中便对语文老师建议:“应鼓励学生对各种目的的写作充满信心,建立自己鲜明的且具有独创性的写作风格,意识到对所写内容认真投入的重要性。”⑦夏丏尊倡导写作忠于内心,自由发挥,学生一旦形成自觉,建立言语表现的自信,独创性的言语表现风格,改进自我的生活,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美国学者帕克·帕尔默说:“除非教师把教学与学生生命内部的鲜活内核联系起来,与学生内心世界的导师联系起来,否则永远不会‘发生’教学。”⑧夏丏尊主张写“自己的”思想情感,并尽可能地自由发挥,不仅将教学与学生生命内部的鲜活内核联系起来,而且为之注入了强旺的精神能量:自由、勇敢、真诚、坚持……循此理念写作,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岂能不属于自我?岂能不新鲜、弥满?
  二、精致厚化,复合情思
  但是,夏丏尊也坦承,并非所有的自我思想感情一经表出,都会成为文章。如仅将“我恐这病不轻”的思想发露,写出来,便不能就算是文章。何以故?夏丏尊认为文章中的思想感情不是单独的,而是由若干思想和感情“复合而成的东西”。“交朋友要小心”不是文章,以此为中心,把“所以要小心”“怎样小心法”“古来某人曾怎样交友”等等的思想组织地系统地写出,使它成了某种有规模的东西,才是文章。
  把自我的思想感情视为“复合体”,这道出了思想感情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独特性。惟其丰富、复杂、独特,言语表现的时候必须精心设计,做到有组织、有系统、有规模。这非常朴实而深刻地揭示了言语表现的智慧。
  首先,复合的思想感情必须精致化,精致化则可强化思想感情的复合性。“所以要小心——怎样小心法——古来某人曾怎样小心”,从夏丏尊吉光片羽的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围绕“交朋友要小心”这个论点而展开的思维推进,如同下象棋,一步一步、层次井然、曲折有致,而又浑然一体,思想的弹性、力度,触之可及。仅是骨架式地勾勒,我们便可一睹其思想的脉络,更何况可以随时滋长的血肉丰满的论证、分析、归纳、演绎,一旦形诸文字,其观点的说服力应该是毋庸置疑的。
  精致化不仅限于议论性文体,叙事性、说明性的文体,一样需要。夏丏尊说:“‘今天真快活’不是文章,把‘所由快活的事由’,‘那事件的状况’等等记出,写成一封给朋友看的信或一则自己看的日记,才是文章。”这是在讲记叙性文体思想感情的精致化。“所由快活的事由”涉及哲思的精致化,“那事件的状况”更侧重叙述、描写、抒情的精致化,形成文章则关涉整体结构的布局,表现手法错综而灵动的运用,还有遣词造句的个性化、适恰性,这些都属于精致化的范畴。在《汉字所表现的女性的地位》这篇说明性的文章中,夏丏尊将字典“女部”的175个字分成五类:①表女性称呼的;②表人性缺点的;③表女性功用的;④表男性所喜欢的女性美质的;⑤表男女间的结合关系的,一一分析文字背后的女性歧视心理,对女性屈辱地位的深切同情与启蒙,对粗暴、专制的男权文化的不满与抨击,均含蕴其间,呼之欲出,这是说明的精致化所带来的效果。
  精致化的表现也非只是助力复合的思想感情,对开放感官,纤敏感受,提升分析力、概括力、鉴赏力、批判力,一样大有助益。黑格尔曾经表达过这样的意思:“一个面对自然美只知道喊美呀美的人,还是一个野蛮人。”⑨他谈的是审美精致性问题。虽然有些夸张,但对已经感觉到美,却因为缺乏内审美的判断力,无法将审美感受精致化、扩大化、并言辞化的主体来说,的确是有点粗疏、愚昧,和野蛮的原始人有点相类的。表达不精致,自我的感受、体验无法托出不说,还影响别人接受的准确与快感。审美精致性是如此,说明、议论、描述的精致性亦然。
  其次,精致化必然带来思想感情的纵深度和立体化,从而使“复合”更加坚牢,更为有机。多层面、多方位地表现,自我的思想感情便会由平面到立体,变得逐渐丰满起来,个性创造的浓度随之升高。原先很生活化、很大众的情思,也会变得更富艺术性、个性化。这颇像在一池或一湖上架桥。为什么不遵循“两点之间的距离直线最短”这一原理,进行直线铺设,而非要在池面或湖面曲里拐弯地架设?甚至还要设计出某种特定的艺术造型?无它,为了更好地突出景致之美,延宕审美的体验,增强欣赏的趣味。这与苏州园林里花墙和廊子的设计,颇有声气相通之处:园林有墙壁隔着,廊子界着,层次便显得多了,景致便见得深了。同理,自我的情思因了精致化的表达,更利于从概念走向形象,从单薄走向丰富,从共性走向个性。
  夏丏尊的很多作品都是贯彻了这一创作理念的。仅以《“无奈”》为例:他先从一位朋友的对联“命苦不如趁早死,家贫无奈做先生”引出“无奈”的话题;继之将无奈分为“客观的无奈”和“主观的无奈”,加以例说;然后用基督、释迦牟尼、南丁格尔、列宁的无奈进行铺陈、渲染,悲观的情绪越来越重;紧接着,他突然冷凝自己的情感,很理性地揭示因无奈所导致的人们烦闷不自由,渺小无价值,再掀悲观的高潮。本以为他会一路悲观下去,没想到在结束部分,他突然杀了一个回马枪——
  “横竖无奈了,与其畏缩烦闷地过日,何妨堂堂正正的奋斗。”用了“死罪犯人打仗”的态度,在绝望之中杀出一条希望的血路来!“烦恼即菩提”,把“无奈”从客观的改为主观的。所差只是心机一转而已。
  全文如宋代周密笔下的钱塘江潮,起初仅如银线,迂缓平静;继而玉城雪岭,一浪高过一浪地际天而来;碰到堤岸后,则反弹起冲天的巨浪,大有吞天沃日之感。形式上的精致、曲折、雄豪,使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与其畏缩烦闷地过日,何妨堂堂正正的奋斗”,显得格外掷地有声,具有极强的震撼力。同时,作者挑战生活苦难的自信、果断的形象也跃然纸上。
  另外,精致化、立体化的表现,也并不影响自我思想情感的蕴藉化、醇永化。精致化、立体化不是追求面面俱到的平均化、全息化,而是融以小见大、收放自如、主次有致、浓淡相宜为一体的整体化、生命化、艺术化和个性化,这就必然内含了表现的蕴藉化。木心说:“所有伟大的人物,都有一个不为人道的哲理的底盘。艺术品是他公开的一部分,另有更大的部分,他不公开。不公开的部分与公开的部分,比例愈大,作品的深度愈大。”⑩对于这种平衡显与隐的表现艺术,夏丏尊体验尤深:“长长的文字,好比一大碗有颜色的水,我们想收得其中的颜色,最好能使之凝积成一小小的颜色块,弃去清水,把小小的颜色块带在身边走。”{11}他本是就阅读要学会概括各段的意旨来说的,但是一旦转化到写作中,则必须将意旨像颜色块一样融于全篇的字里行间,融化得越无形越好。巧妙地隐匿,正是为了更有力地表现。就像恩格斯所说的那样:“作者的见解越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越好”{12}。关于这种留白艺术、冰山风格,夏丏尊的《文章作法》中有多次强调。其中,以“浮菱”之喻最为生动——   譬如水上浮着的菱,虽只现一小部分的花叶,但水中却有很繁复的部份潜藏着;而水中潜藏着的繁复的部份,和水上所现出的简单的部份还有着不可分的有机的关系。{13}
  这段文字将尺幅千里的表现智慧诠释得无比生动、深透。在《文心·小说与记事文》中,他和叶圣陶突出得更为鲜明:须把意义“含”在故事中间的才是小说。怎么个“含”法呢?就像一碗汤,看不出一颗盐来,呷一口尝尝,却是咸的,于是我们说盐味含在这碗汤里。小说的故事含着作者所看出的意义就像这样一碗汤。如果在故事之外,另行把意义说明,那就不是“含”了。
  三、融会贯通,培育发达
  写什么,是否可以仅停留在表现自己的、复合的思想感情层面上就足够了呢?对此,夏丏尊作了更深一层的思考——
  所谓写作,在某种意味上说,真等于母亲生产小孩。我们肚子里虽有许多思想感情,如果那思想未曾成熟,犹之胎儿发育未全,即使勉强生了下来,也是不完全的无生命的东西。文章的题目不论由于教师命题,或由于自己的感触,要之只不过是基本的胚种,我们要把这胚种多方培育,使之发达,或从经验中收得肥料,或从书册上吸取阳光,或从朋友谈话中供给水分,行住坐卧都关心于胚种的完成……把这些知识或见解与感触打成一片,结为一团,这就是“写作些什么”问题中的“什么”了。
  这里出现了一个新观点:表现成熟/发达的思想感情!成熟/发达奠基于自我、复合之上,是对后两者的补充和升华,但又与之浑然相融。
  如果说写自我的复合情感,是相对于质木无文的弊病和以简单写清意思为目标的实用文而言,那么,写自我成熟/发达的思想感情,则可以说是针对了写作中无病呻吟,为文造情的不良现象。
  如何使自我的思想感情成熟、发达?夏丏尊的论述中至少涉及了三点智慧。
  一是积累。“从经验中收得肥料,或从书册上吸取阳光,或从朋友谈话中供给水分,行住坐卧都关心于胚种的完成”,继承了钟嵘、刘勰、司空图等古代文论家的形象说理传统,用诗意的语言强调了从经验、书本、交际等方面做生活的有心人,广事积累的重要性。
  二是体验。积累不是守财奴式的占有、堆积,而是蜜蜂采花、蚕食桑叶般的内化、吸收,是一种“体验式”积累,化为自我精神血肉的能量补充。体验不仅需要自我的内省和超越,还包括了与他人的比照,对不同现象、观点的判断、分析,甚至批判,“收得”“吸取”“供给”(这里的“供给”应作“补充”“畅饮”解)等词语生动地揭示了这一点。
  三是贯通。体验达到一定的程度便需要贯通——打成一片,为我所有,亦即俗语所云“不管猪肉、羊肉,一定要吃到肚子里,化为自己的血肉”。贯通便是自我思想感情成熟、发达,或者说自我精神血肉真正形成,新我真正诞生的标志,至于说贯通之后的言语表现,更是如此。
  限于篇幅,夏丏尊对如何成熟/发达自我的情思,仅是作了粗线条地勾勒。但这种粗线条的勾勒背后,其实含蕴了极为深广、丰富的思想资源。这从夏丏尊其他的著述中,可以得到互文式的验证。
  ————————
  参考文献
  ①叶圣陶:《认识国文教学——〈国文杂志〉发刊辞》,刘国正主编:《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91页。
  ②王弼:《周易略例》,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609页。
  ③孙绍振:《经典、“去蔽”和教学的主体性》,刘正伟、张蕾、温欣荣:《名家解读:语文教育意蕴篇》,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12页。
  ④郑振铎:《悼夏丏尊先生》,《郑振铎文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39页。
  ⑤张堂錡:《清静的热闹——白马湖作家群论》,东大图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版第201页。
  ⑥夏丏尊:《作文的基本态度》,杜草甬、商金林编:《夏丏尊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99页。
  ⑦柳士镇、洪宗礼主编:《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52页。
  ⑧[美]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2页。
  ⑨王建疆:《修养·境界·审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页。
  ⑩木心:《文学回忆录(上)》,广西师大出版社,2013年版第352页。
  {11}夏丏尊:《关于国文的学习》,《夏丏尊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4页。
  {12}[德]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中央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3页。
  {13}夏丏尊:《小品文》,夏丏尊、刘薰宇:《文章作法》,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03页。
  [作者通联: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仓山校区)]
其他文献
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广泛阅读与深入精读相结合,要求学生在课内外广泛阅读。许多学生虽有读书的意愿,但内心对读整本书信心不足,往往买书借书比较积极,拿到书后漫无目的地打开,翻了前几页就没有阅读的兴趣了,或者草草读完,一本书没有留下任何印象,这属于低效或无效阅读。那么如何快速而高质量地阅读整本书?下面就以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局外人》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论述整本書速读的策略。
小说中对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是这样描述的:  智深相了一相,走到树前,把直裰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  一直以来,大家解读这一段时,往往都评论:这一语段体现出鲁智深的力大无比。但我却觉得其表现力应该远不止如此。  鲁智深力大无比,应该尽可能强调其倒拔垂杨柳如何轻松才对啊。为何还每一个动作都似乎使出了浑身的劲儿?鲁智深给人一种“步步为营”架势,仿
语言是有生命的。阅读,就是要让文本语言散发出生命的芳香!做到了这一点,阅读就有味道了。  一个有效的做法是,变式阅读。即,作者这么说,我们不妨那么说,通过语言“变式”,比较发现作者用词用语的匠心。  限于篇幅,我仅以《秋天的怀念》第一自然段阅读为例。  为了方便阅读,我把它分解成了5个自然段。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暴怒无常。)  看变式句,“变得”二字被我们有
(课前五分钟提出预习要求:大家之前上了两节课,现在请大家一定要换换脑子,好好预习这篇文章。在预习的时候勾画一下,圈点一下。有一些古文言的词语,大家在预习的时候觉得有困难,可以举手问老师。)  【设悬导入,提取文眼】  师(出示ppt1):  这是中国第一张居民死亡登记表。这个说法你认可吗?很多同学摇头,和我的学生一样。我有学生就发现这是老师在办公室电脑上自己制作出来的。有人说,老师,你这张表有问题
一、导思:木兰是个怎样的女子  PPT:木兰诗(北朝民歌)  师:木兰从军的故事,千百年来广为传颂,多次被改编为戏曲、电影等艺术形式。美国电影《Mu-lan》将木兰的故事传遍世界。这个故事的源头,就是北朝民歌《木兰诗》。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木兰诗》的原型木兰,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女子?  【评析】以《木兰诗》的影响力激趣,以核心问题“木兰是个怎样的女子”导思,语言平易、精练,有单刀直入的爽净利落。但
[编者按] “语文核心素养”概念对课程目的进行了新的诠释和定位,“核心素养”培育需构建新的课堂设计流程和生态样式。卓立子老师提出了建构一种充分促进学习的“语文学力发展”课堂模式。他的系列文章阐述了语文“课程→学科→学习→学力”“转化”的“学力发展”课堂“教学观”、“课程课堂目的──多元学力发展的弹性张力型“学力发展”课堂“形态观”、 从“线性程序结构”组合到“要素行动解释系统”建构的“学力发展”课
《史记》所载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情节曲折,充满戏剧性,古往今来许多学者文人都对其表达了自己的困惑和异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明人王世贞写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论》,不过王氏在文章中只是质疑了故事的合理性,认为蔺相如的成功不足为训,实乃“天曲全之”的结果,对蔺本人并未骤下惊人断语。余党绪老师的文章(《蔺相如:一个汲汲于功名的战国士子》《语文学习》2015年第9期)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自己新的观
《小石潭记》借被遗弃于荒远之地的小石潭,寄寓了作者柳宗元的不幸遭遇,倾注了其怨愤抑郁、凄凉悲苦的心情。对于“前人之述备矣”处,本文不再详叙,仅就备课所见,略谈感受,以就教于方家。  一、结尾突兀且矛盾乎  迄今为止,未见有相关资料探讨过《小石潭记》的尾句“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但笔者在备课时,觉得这个结尾大有深意,值得琢磨。  在人教版课文《小石潭
执教:彭 建 点评:朱文熙   摘 要 《左忠毅公逸事》是传统名篇,是桐城派散文的代表作。对这样的文言经典,本课确立了从“还本归真,传承文化”这个角度落实教学。本课力图通过 “抓住文言阅读规律、语言的不合常理处以及涵泳诵读”,还原有血有肉的“左公形象”,让学生感受左公的“忠毅精神”,让左公的那种“无私而为公,小我而大义”的家国情怀浸润当今的中学生,以此来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
梁实秋的散文《鸟》被选入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动物与人”这一主题单元。这样的安排很容易让语文老师误以为本文只是从自然生态的角度来写鸟,所以教材编者在文本前面有个预习提示:“想想作者在表达爱鸟情感的同时,是否另有深意。”  作者真的只是在表达“我爱鸟”吗?如何品读梁实秋的这篇作品呢?  《鸟》有三条线索:  ▲叙事线索:去四川前——在四川——离开四川以后  ▲情感线索:爱—不忍—叹赏—喜悦—反思—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