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城镇化的推动模式及其特征研究——以河北省四个村庄为例

来源 :城市发展研究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hulianw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多案例对比,分析了政府力量和社会力量推动下就地城镇化模式的不同特征,反思了就地城镇化的理想机制。研究发现,村庄所具备的区域资源和要素优势是就地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政府力量能够通过政策规划、项目设置、制度投入,增强资金和服务供给;以地方企业代表的市场力量可以促进地区优势资源开发利用,促进优势共享;村委会和村集体起到桥梁纽带作用,均衡并调和政府与市场的不足。就地城镇化的推进需要政府、市场、村集体、村民之间有机组合,形成功能互补、结构优化的多中心治理系统。
其他文献
通过查阅《经济学动态》1980年刊出《郭大力》和《王亚南》两篇文章,可以确认杭州西湖是《资本论》全译本首译启动地,翻译团队的组建、翻译实践的尝试和翻译策略的制订始于杭州西湖。  1928年的西湖湖畔大佛寺内,追求真理的强烈愿望和救国之道的热烈探讨,使得郭大力和王亚南一见如故,促使他们坚定立下翻译《资本论》的壮志宏愿。在杭期间,郭大力开始《资本论》的翻译工作。非常可惜的是,在杭翻译的《资本论》第一卷
摘要:如何实施精准思政,是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实施精准思政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大数据挖掘有助于精准把握教育对象,大数据分析有助于精准供给教育内容,大数据动态监控有助于精准控制教育过程,大数据评估体系建构有助于精准评估教育效果。借助大数据技术精准把握教育对象、按需甄选教育内容、全面优化教育过程、多维评估教育效果,是大数据时代实施精准思政的有效路径。 
我国国土空间规划正经历深刻变革,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土空间规划逐步成为践行生态文明的重要工具。以生态文明为基点,从国土空间规划的价值取向理论、国土空间规划空间理论、国土空间规划程序性理论、国土空间规划四"部门"治理理论四方面来建构生态文明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体系。提出:(1)生态文明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基本价值取向包含生态文明、以人民为中心及公平正义,这就要求国土空间规划以实现美丽中国为目标,以既
减量提质发展阶段,城市更新成为适应首都发展新形势,优化首都功能结构,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轨道交通作为解决超大城市通勤的主要公共交通,始终是政府重点投资的基础性设施。城市更新工作中要抓住轨道建设机遇,贯彻"一体化"统筹思路,加强轨道交通与周边用地的协同建设,带动区域功能提升,改善民生环境,提高城市空间品质。结合近年开展的系列轨道车站一体化项目,总结经验、梳理问题,从顶层设计、规划审批标准、
摘要:马克思著作中有着丰富的空间生产批判思想,他批判了空间生产的运行机制及其产生的异化现象,从而让其空间生产批判呈现为资本机制批判、社会异化现象批判和全球化批判三重主题。在空间生产的资本机制方面,马克思批判了资本运作机制对空间生产的操控;在空间生产的社会现象方面,马克思批判了空间生产引起的各类生活异化情形;在空间生产的全球化扩张方面,马克思批判了空间生产向全球扩张中引起的空间失衡和地理矛盾。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