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父母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小宝贝在睡眠时,动不动就全身出汗,而且还容易感冒、咳嗽。其实,这就是俗称的“出虚汗”,也就是小儿盗汗症。
小儿盗汗症是儿科常见病,表现为睡时汗出,醒后即止。睡着时汗湿衣枕,尤以颈、背和胸部出汗较为明显。中医认为,这是小儿脏腑娇嫩,腠理不密所致。今天向大家介绍一种简单且行之有效的中医特色疗法。
药材:五倍子150~200克
将五倍子焙黄研成细末备用,每晚睡前取适量(约10克)加温水调成糊状,捏成圆形药饼,敷于患儿脐窝中,外用胶布贴紧固定。次日早晨取下,一般3~5次即可获效。之后,隔2~3晚敷贴1次,以巩固疗效。
功效:益气敛肺,收涩止汗。
适宜人群:小儿自汗、盗汗者。
五倍子,性寒,味酸、涩,具有敛肺止汗、涩肠止泻等作用。《本草纲目》认为“其味酸咸,能敛肺止血,化痰,止渴,收汗;其气寒,能散热毒疮肿;其性收,能除泄痢湿烂”。敷于肚脐,可益气敛肺止汗,调节各脏腑生理活动,从而达到驱除病邪、扶助正气的目的。
注意事项:
1. 若出汗以上半夜为主,往往是血钙偏低引起的,需至医院检查以排除佝偻病。
2. 若整夜出汗、面色潮红、食欲不振、情绪不稳、颈部有淋巴结肿大,需排除结核病。
3. 应进行有计划的体质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适应能力。
答疑嘉宾:
林国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博导、教授)
王思琦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硕士研究生)
林国华,主任医师,针灸专业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国针灸学会腧穴分会理事,一直从事中医针灸临床、教学、科研工作,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形成一套以传统经络学说与现代神经病学为基础,辨证、辨经取穴,“飞”、“候”结合的独特针法,尤其对火针疗法、蜂针疗法有较深的造诣。
小儿盗汗症是儿科常见病,表现为睡时汗出,醒后即止。睡着时汗湿衣枕,尤以颈、背和胸部出汗较为明显。中医认为,这是小儿脏腑娇嫩,腠理不密所致。今天向大家介绍一种简单且行之有效的中医特色疗法。
药材:五倍子150~200克
将五倍子焙黄研成细末备用,每晚睡前取适量(约10克)加温水调成糊状,捏成圆形药饼,敷于患儿脐窝中,外用胶布贴紧固定。次日早晨取下,一般3~5次即可获效。之后,隔2~3晚敷贴1次,以巩固疗效。
功效:益气敛肺,收涩止汗。
适宜人群:小儿自汗、盗汗者。
五倍子,性寒,味酸、涩,具有敛肺止汗、涩肠止泻等作用。《本草纲目》认为“其味酸咸,能敛肺止血,化痰,止渴,收汗;其气寒,能散热毒疮肿;其性收,能除泄痢湿烂”。敷于肚脐,可益气敛肺止汗,调节各脏腑生理活动,从而达到驱除病邪、扶助正气的目的。
注意事项:
1. 若出汗以上半夜为主,往往是血钙偏低引起的,需至医院检查以排除佝偻病。
2. 若整夜出汗、面色潮红、食欲不振、情绪不稳、颈部有淋巴结肿大,需排除结核病。
3. 应进行有计划的体质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适应能力。
答疑嘉宾:
林国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博导、教授)
王思琦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硕士研究生)
林国华,主任医师,针灸专业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国针灸学会腧穴分会理事,一直从事中医针灸临床、教学、科研工作,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形成一套以传统经络学说与现代神经病学为基础,辨证、辨经取穴,“飞”、“候”结合的独特针法,尤其对火针疗法、蜂针疗法有较深的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