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高校创新意识教育启示

来源 :教育与职业·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858119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意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创新能力最直接的体现。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人才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创新意识教育方面,德国高校一直是各国高校学习的典范,值得借鉴。
  德国高校创新意识教育的特色
  德国高校以创新意识教育享誉世界,其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管理等各个环节,无不体现出创新教育的基本思想。
  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创新意识教育的重要基础 德国高校大多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这也是德国大学保持创新活力的重要保障。德国高校有着非常严格的教师评聘晋升制度,教授职位的门槛更高,从而保证了师资的绝对高质量。大学教授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优厚的待遇,是教师梦寐以求的职业。博士学位是获得教授资格最基本的条件,大学生毕业获得博士学位后,可以被高校聘为初级学术人员,从事教学和科研辅助工作。而德国教师评聘制度规定,初级学术人员不得在现任教大学晋升,这也促进了高校之间的教师流动,有利于提高高校整体师资水平,促进高校均衡发展。初级学术人员经过9年的工作深造以后,完成一篇高质量的教授资格论文,并完成至少3个与专业方向相关的不同内容的专题报告,由答辩委员会教授学者讨论评议。通过考核可以获得大学教授的任职资格。严格的教师遴选程序和高标准的任职资格要求,确保了高校师资队伍的质量,也给高校带来了创新活力。
  学术自由是高校创新活力的重要保障 自由的学术环境是激发师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宽松、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是德国高校的一大特色。德国法律明确规定:“学术及其教学是自由的。”高校教师自由地从事科研和教学活动的权利,以及大学生自由地学习的权利,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在德国高校,教师和学生享有各自的学术自由。教学自由使得高校教师得以在其职业范围内,按照他所认为好的方式,将他所认为正确的内容教给学生,而无须受外部因素的干涉。研究自由意味着教师(包括学生)能够按照个人意志创造新的知识。学习自由则意味着学习者根据自己的观点选择课程、教师和学习方式。这些学术自由既是指导德国大学学术实践的核心理念,同时也在其日常制度安排中得到了落实和保障。同时,德国高校的基层学术组织建制给予了教授较高的学术权力,这是推动德国高校实现教学和研究创新发展的关键。研究所是德国高校最基层的学术组织,是德国高校科研职能得以确立、创造性研究得以产生的关键。德国高校的教授是终身职位,他们是研究所的负责人,也是讲座持有者,在研究所中享有极大的学术权力,在研究所课程设置、考试安排、教师聘用和科学研究工作等方面有着绝对的控制力,并有权参与高校行政事务的管理。这种半自治的运行模式不仅有效地保护了教授和学生的学术自由,而且也为高校创新力的培育提供了最适宜的环境和土壤。
  灵活的教学方式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源泉 德国高校教学一般采用非常灵活的方式,教师和学生在直截了当的氛围中交流思想、学习知识。课型一般分为讲座课、练习课和研讨课。研讨课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是德国大学根据研究与教学相结合的理念创立的一种教学方法,由教师提出问题, 让学生自己去学习、研究,再带着研究的结果来和教师交流讨论。研讨课活动通常进行3个月或更长时间,教师会提供某一领域若干题目供学生选择。选定题目后,学生独立或几人一组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一篇研究报告或论文。然后,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题目作20~30分钟的学术报告,进行一定时间的讨论交流,最后教师进行点评总结。研讨课有严格的门槛,上课人数控制在20人左右,保证每个人深度参与某一课题的研究和讨论。教授的科研精神和思维方法,可以在研讨课上得到充分传递。学生对于自己有疑惑的地方会追着老师问个不停,直到弄懂。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培养主动学习意识和创新思维。这种方法很快被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所借鉴,成为主要的教学方法。
  对我国高校创新教育的启示
  高校不仅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基地,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时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我国高校面临的一项现实而又紧迫的任务。
  积极改进高校教育方式和教学模式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依然延习着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或者灌输给学生。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导,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这种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但是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始终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逐渐被消磨,甚至被扼杀。高校教师应该积极更新教学观念,采取研讨、交流、实践、互动等多种方式,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创新意识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不断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国家和地方各级教育部门应该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减少对高校的行政审批事项,改变高度行政化的管理模式,依法保障高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高校应该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自主开展教学活动、科学研究、技术服务,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自主设置教学、科研、行政管理机构,自主确定内部收入分配,自主管理和使用人才,自主管理和使用学校财产和经费,等等。要不断完善高校治理结构,完善校长选拔任用办法,改革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高校管理体制,平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避免行政权力对学术的干扰和影响。在高校的日常管理中,要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尊重学术自由,实行基层学术组织的民主管理,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积极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不断改进人才培養模式 紧密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根据高校的办学定位,优化知识结构,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注重在科学研究中培养人才,注重在社会实践中培养人才,形成各具特色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教学管理改革,积极推进以选课制、弹性学制等为主要内容的学分制改革,完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评价方式,形成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良好机制。积极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促进高校考试招生改革与高中课程改革相结合、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相结合、与高校录取模式改革相结合,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逐步改变“重视考进、轻视教出,重视论文、轻视水平,重视服从、轻视创造”的教育现状。
  深化教师评价制度改革 高校要结合各自办学实际,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符合高等学校特点的新型、灵活的用人机制。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制度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学术规范教育,形成良好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克服学术浮躁,严肃查处学术不端行为。加强教师岗位管理,健全教授为本科低年级学生授课基本制度。完善教师评价标准,将师德表现和教学工作实绩作为教师考核、聘用的首要内容,把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的核心指标,激励教师为人师表、潜心治学、教书育人,确立科学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要努力创造条件,让高校教师以更为宽松和自由的心态去从事教学和科研,为了乐趣而进行教学,进行科研。以科研的心态进行教学,从教学过程和学生互动中得到的灵感启发进行科研,形成良性循环。
其他文献
随着现代化生活节奏的加快、交通量的剧增,早期施工的路面项目出现了各类病害,从而导致路用性能下降,无法继续服役。本文以福州市二环五四路口改造工程为依托,分析了挖除病害
从事小学英语教学已有 6年之久,回想自己孩提时代连英语为何物都不知晓,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去揣测小学生学习外语的心理,只能靠自己去摸索。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每天都尽量抽出一些时间来观察小学生的日常语言习惯,现在有了自己的宝宝,便有了更佳的观察和参考对象。  为了让孩子能感受到比较地道的英语的美感和语境,我买了一些带有中英双语的动画故事碟片,比如“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狮子王”“卖火柴的小女孩”等
<正>中华民族古汉语言博大精深,古诗词语言精炼优美,表现了深刻的意蕴和动人的境界。学习古诗,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爱国情感,陶冶学生情操,积累语
文章分析了高校扩招造成的高职学生数学基础薄弱的现实,阐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尴尬局面和数学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存在的脱节现象,提出了高职院校数学课应该以“
文章以同济大学通识课程生物力学课程为例,在教学设计中融入两条课程思政主线,将课程分为四个课程思政模块:爱国、爱校、爱人、爱己。通过调查问卷分析该课程思政设计教育达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功能主要体现在知、情、意、信、行等方面,其教学原则构建要遵循政治性、创新性、人本性、互动性、启发性和针对性原则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原则的构建要紧紧围绕教学功能,并为之服务。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功能 构建原则  [作者简介]杨江民(1971- ),男,山东沂南人,重庆三峡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教学;徐承英(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