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个“百宝囊”

来源 :中外童话画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t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诗人李贺,被称为“鬼才”。为了把诗写好,他每天都起得很早,背上饭兜、锦囊,骑上一匹瘦马,沿着一条小溪漫游。一路上,他细心观察和了解自然风物,即景吟诗,每逢想出佳句就写在纸条上,放入锦囊之中。就这样从早到晚坚持积累生活素材,勤奋地进行诗歌创作。李贺的妈妈看着儿子那装满记有诗句纸条的锦囊,十分心疼地说:“哎呀!孩子啊,早晚得把你的心呕出来才罢休吗?”正因为李贺不辞辛劳,精雕细琢,才使得他的诗篇千年传颂。
  无独有偶,宋代的著名诗人梅尧臣,凡外出游玩或访亲会友时,总是随身带着一个号称“诗袋”的布袋,看到新鲜的事或美丽的风景,有的得句,有的成诗,立即用笔在纸上记下,把它投入袋中。长此以往,梅尧臣的诗作获得了很高的成就。
  与李贺、梅尧臣相映成辉的是元末明初的文学家陶宗仪,他积累资料的办法既不是“锦囊”和“诗袋”,也不是现代的“卡片箱”,而是一只奇妙的“瓦罐”。他曾在松江隐居过,那时,他一边参加农业劳动,一边利用休息时间在树荫下摘树叶,记录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然后将这些“树叶”放入家中的瓦罐里。日积月累,年复一年,十年竟积累下十几大罐。后来,他就用这些积累的资料写成了一部共有三十卷的巨著《南辍耕录》。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常常幽默地对别人讲,他有一个贮藏万物的“百宝囊”。他的“百宝囊”是什么呢?就是笔记本。他从来不离开他的“百宝囊”,日积月累,厚积薄发,从中变幻出一个又一个动人的形象。为了描写1813年战争时期的俄国社会风气,他翻阅摘抄了70多种包含几百卷的历史著作,连他自己家也变成了一个藏书万卷的图书馆。
  被人们誉为“短篇小说之王”的俄国作家契诃夫也有一个“百宝囊”,他还向人介绍说他的“百宝囊”里有“整整100个题材”。
  我国大作家老舍先生的“百宝囊”里储存着人物的语言、性格、外貌……写作时需要什么就到这个“囊”里去提取,可方便呢!
  无数成功的经验证明,建个“百宝囊”——做笔记,是积累材料的一个极好的方法。它呀,可以帮助记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可以积累材料——学问越学越多;可以出成果——博采百花酿成蜜。
  同学们,你也一定想写好文章吧,那就赶快建个“百宝囊”,将来你的“百宝囊”也许比托尔斯泰、契诃夫和老舍的“百宝囊”还大呢!
其他文献
文章是语言的组合,生动的文章是生动语言的生动组合。要使文章吸引人,除了立意要新颖、内容要充实、结构要完整、感情要真挚之外,语言的选择与运用也至关重要。那么,怎样才能使文章的语言更生动呢?  先来观察和比较下面的句子:  1. 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打着卷。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  2. 马路发着白光。  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  3. 便道上尘土飞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