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廊上的时光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icwen_ST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记得那些年自己走过的走廊,漫长、回环、曲折,鞋底踩在大理石铺就的地板上,能清楚听到掷地有声的回响,每一声都像在问候,又仿佛在告别,与我说着成长路上的再见。
  声音堆堆叠叠,跟随着我走了好远的路,当我回头时,身后竟空荡荡了。冬天的微光像轻薄的手掌贴在地上,一个声音都不再响起,那一刻或许便是永远的再见了。
  坐早班客机回工作地,适逢雨天。飞机起飞的那一刻,机舱剧烈抖动着,整个人往后倾斜,突然有种错觉涌上心间,仿佛自己正位于时空的甬道当中,它通向一个又一个过去的走廊。
  飞机穿过浓密的云层,继续震颤着。它会返回过去吗,又会抵达哪一段时光呢?我闭上双眼,极其期待睁开眼睛后看到的那个世界。
  在外公工作过的小学走廊边上,有一排槐树。秋风起时,槐花纷飞,如蝴蝶在空中舞蹈。许多花瓣都落在走廊的石阶上,仿佛它们都睡着了,铺着一层梦。那年我五岁,常跑去看外公。午后,走廊上没有人走动,四周格外静,外公拖了一下地板,把竹席铺在地上。竹席有些小,不够两人平躺,外公便侧身躺着,守着我,看我在微醺的风中逐渐入眠。槐花在一旁悄悄落着,像是时间小声念起的诗。
  旧家附近有座戏院,幼时母亲总爱拉我去看戏。今天一出《天鹅宴》,明天一折《丹青魂》,都是沾着岁月风霜的经典闽剧。母亲看得不亦乐乎,而我因年纪尚小,看不懂世间的悲喜离愁,趁她不注意,就溜到戏院走廊上玩耍。门外扑来一股股香气,来自天黑后乡亲摆出的小吃摊位,这边听着煎牡蛎饼嗞嗞作响的油锅,那边飘过来一阵焦糖味,是在炒板栗,有刚下锅的汤圆,有从卤汁里捞出的鸡杂……种种香气把我围住,我迈不开步子,嘴里都是泉涌似的津液。时间一长,这些飘满走廊的味道,于我而言是熟悉的朋友,缓解着一个男孩的孤独。
  中考前有一段日子,我很焦虑,整个人像热锅上爬着的蚂蚁。放学后,我一个人登上故乡的古城楼,沿着某一段斑驳的走廊反反复复踱步。傍晚夕阳斜,几声归鸟鸣啼传来,几片残红云霞飘来,显出几分凄凉。父亲刚刚做完工下山,骑着自行车,打远处就望见我拓在城楼上孤楚的身影。他像阵风抵达城楼脚下,喊着我:“快下来,我带你回家!”我立刻从恍惚中醒过神来,飞奔至楼下,坐到父亲自行车后座上,环抱着他厚实的腰身。他话语轻柔如晚风,问:“好受点了吗?”我没回答,只是把父亲抱得更紧了。那个刹那,总记得父亲与那条古城楼上的走廊那么相像,带给我微光,带给我安慰。
  高中走廊承载了我青春里最漫长的一段光阴,在那里,我见过清晨远天的日出,看过深夜从指尖滑落的星辰。忘不了独自坐在冬夜走廊上背书的场景,冰冷如透明的植物从地下长出,钻进我的身体里,寒意贯穿着每一根骨头。
  那时陪我走过幽深年岁的人是H。他是个很单纯的男孩,留着寸头,眼睛里总是充满了光。我们相互背诵知识点,讨论学校和考试的种种内容,有时也涉及自己喜欢的电影、音乐。我的口语不标准,偶尔从嘴巴里蹦出一个发音奇怪的单词,H就会乐不可支。而我也时常取笑他背错历史朝代和君王。我们在彼此身上寻找寂寞时光中的快乐,两个人始终“势均力敌”。
  走廊通透,大风时常刮过,我们站在风里,开怀大笑,又长久静默。四季的虫鸣、云霞、星空都一道目送着两个少年远去的十五岁、十六岁、十七岁。我们拼尽全力,守望一个新的世界到来。
  十八岁到来的时候,我们结束了高考,我和H在昔日奋斗过的走廊上相遇。记得离开的时候,我們脸上都有不舍的表情,但谁都绷着,直到背过身去,彼此都绷不住了,才抽泣起来。但终究没再回头,让对方瞥见自己的难过与不舍。
  走廊上似乎还有昨日的少年在追逐嬉闹,又聊着课间常听的那些话,关于成绩、理想、喜欢的球星、最近看的动漫,再趁对方不留神的时候悄悄说了自己的暗恋。像一颗一颗的雨滴落进井水里,下一秒的功夫便不见踪影,雨过天晴,四季流转,总有新人来,代替旧人笑。
  我有些难受,步履蹒跚走向走廊尽头,似乎有一扇落地窗竖在跟前。我穿过它,游离于四处的光线一瞬间都聚集起来,像织好的布,擦洗着走廊的每个角落。扶梯上出现了她的手,地板上有他的脚在走,而窗子上也闪现出谁拿着布擦拭的身影,青涩的时光原来不曾消失,那么多的人都还穿着记忆里的旧衣衫,越过万千山河、星辰浩宇,来到我面前。
  那些痕迹都还在,只是有些薄,如铺着一层淡淡的纱,但还好,无论风吹得如何凛冽,它都还在那里,如当初一样。
  英国作家西蒙·范·布伊曾说:“死去的人在别处生活着,穿着我们记忆中的那件衣服。”那些逝去或失去的所有,都会在我们的回忆里站成永恒。
  每一段走廊都寄存着我们走过的岁月,铺在记忆中,展示我们的来与去。每一次当我重新走进它们,踏出的步子都是对旧时光的温习,无比怀念,又无限眷恋。在那里走久了,我慢慢成为了一个敢于告别的人,向刹那芳华,向逝水曾经,回头一笑。我也逐渐变成一个勇于面对未来努力生活的人,成熟笃定向前,佐以浩瀚无边的坚强。无论走廊如何曲折、回环,也早已与我融为一体,它们的起点是自己,终点也是自己。
  那些走廊永远明亮。那些梦中回廊里永远白衣翩然的岁月,美得惊心。
其他文献
敬慕|ADMIRATION  我敬慕过许多人。我一向自认为是一棵弯曲的树,所以尊敬那些笔直的树木。的确,我们应该记得圣诞节前出门去买圣诞树的经验。那一排排可爱的树远远望去无不妙极,可就近一看,又没有一棵正合我心。这棵太弱,那棵又弯了,另一棵又太矮,等等。看人亦如此。毫无疑问,某些人之所以给我留下高大的印象,是因为我对他们了解有限,而我对自己的缺陷又过于一清二楚。  不仅对我自己的缺陷,而且对我生活
聒噪的蝉鸣、炽热的阳光、满目苍翠的大树、空气中草木的清香混杂着被曝晒的柏油路的味道——那是夏天的味道。我闭上眼睛仔细寻觅着这味道,像拿着一块失落的拼图,试图完成整个版图。那块版图上熠熠闪光的,正是我的青春。一生只有一次的青春啊,我堵上从心口喷薄而出的意难平,拿着那块失落的拼图,一次一次叩响回忆的大门。  听见了吗?我的青春。听见了,就请回答吧!  一  第一个开门的就是你,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还是
年少时,人不能够懂得如何去爱,不知幸福是何物,更无从担当。  爱的本质也许是一种考验。考验彼此的明暗人性,考验时间中人的意志与自控。欢愉幻觉,不过是表象的水花。深邃河流底下涌動的黑暗潮水,才需要身心潜伏,与之对抗突破。人年少时是不得要领的,对人性与时间未曾深入理解,于是也就没有宽悯、原谅、珍惜。需要更长远的路途,迂回转折、来回求索,才能获得对自己与他人的释然。  回头观望来时路,看到荆棘残余、血肉
清初沈谦《填词杂说》云:“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是为“词中二李”。而“当行本色”则指“内行并且是本来面貌”。  词本是唐代一种新兴流行歌曲的唱词,为供宴饮娱乐时用。晚唐五代的欧阳炯《<花间集>序》有云“不无清绝之词,用助娇娆之态”,“庶使西园英哲,用姿羽盖之欢”;故而以《花间集》为代表,最初词的题材多为美女与爱情,少数涉及自然风光,具备“要眇宜修”,即精巧、幽深、婉约的美感特质。
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  ——杜甫《梅雨》  预拂青山一片石,与君连日醉壶觞。  ——李白《早春寄王汉阳》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阴长。  ——李颀《送陈章甫》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翁卷《乡村四月》  四月江南暑尚微,虚堂初换葛衣时。  ——陆游《四月》  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  ——黄庭坚《次元明韵寄子由》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當户转分明。  ——司马
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的彭昱畅,学的是木偶戏表演,这个专业很微妙,你首先要理解你自己演的东西,才能去赋予你操作的东西以灵魂。  他进入演艺圈纯属偶然,本来打算当个木偶戏教师,一不小心接了个小成本网剧,在里面演了个男N号“强公公”出道。不同于新生代演员上阵就开始挑大梁,他开始参演的自制剧、网剧都是配角,在这些小角色里,一步步打磨着自己。  因为专业学习的关系,学校并没有系统的教授话剧影视剧等表演。而舞台
饮食与政治之“味”    我们说饮食文化渗入传统的政治文化之中,主要是指主导传统政治生活的调和观念。中国儒家政治传统不强调斗争,尽管有时斗争不能避免,但亦以调和、直达到止息为贵。  《古文尚书·说命》下篇有“若作和羹,惟尔盐海”的名句。意为要调好羹,关键在于掌握好咸酸,以此喻治国。古代中国人最早认识和用于烹饪的是盐(咸)、梅(酸)二味,最早需要调味的菜肴则是羹,因此,尽管《说命》是伪作,出现较迟,
生活,不叫生存,不是两点一线,不是周而复始,而是一种态度!  作为一名高中生,且问高一新生“学习生活怎么样”,他们可能会答“辛苦一点,但生活压力不够大”。同问高三应届生,他们可能会答“辛苦。但是仍执着坚定”!这就是同所学校不同学生的态度,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产生的不同看法。  同为生活,不同态度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面对如此社会压力,依旧保持轻松是一种态度,不可能觉得轻松也是一种态度。而面对生活给予
莲花次第绽放,月落蜀河  步履轻轻,拾级而上  这些自远方梦游而来的  青石,群兽安详;焰火,袅袅寂静  星光闪闪的眸子  照亮一些角落里  被遮蔽的事物  诗人孤独的背影,陷入朦胧  向上的青苔幽幽  黄州馆,高门敞开  杨泗庙,香火缭绕  迎着嘹亮的足音  望江亭上  那个眺望的女子,声调悠长  ——桐花开喽  ——桃花雨来喽  青山一道  虽有白鹭翩飞  碧水长天  风涛却一浪高过一浪  此
文学首先是写作者个人内心的需要,其次才考虑读者,甚至可以完全不考虑读者。  一部作品在还没完成之前就去考虑读者,那是不道德的。在写作过程中,唯有依据自己的内心,才是真正的创作,真正的文学。我们要相信读者,读者也在成长。  當下的世界提供的全是碎片,那他们只能读碎片,但是只要有史诗可以提供,一定会有人阅读史诗,到头来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明白史诗的境界远远高于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