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常州市金坛区蒋守成名师工作室暨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在朝阳小学开展了以“主题拓展教学形式的研究”为主题的研讨展示活动。本次活动邀请了常州市教科院副院长潘小福老师,金坛区教师发展中心曹少华主任和陆卫英副主任到现场指导,研训员房小科老师和全区教师代表参与了本次活动。
名师名片
蒋守成,江苏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教科研先进个人,常州市中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常州市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江苏省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主持人。曾连续多次主持省级课题,教科研成果获常州市一等奖,江苏省二等奖;在省“教海探航”,省“师陶杯”,省“园丁杯”征文大赛中均获得过一等奖。多年来,他始终坚持站在儿童立场去研究儿童,在研究中提出了小学数学主题拓展教学的主张,为儿童的数学学习打开了另一扇窗。
研讨主题
数学主题拓展教学
“数学主题拓展教学”,即以“主题”为核心构建教学的主干脉络,一堂课围绕一个主题,由三到四个不同形式的活动模块组成。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自主、合作学习,体验探究主题内容,展示交流学习结果;教师通过点拨、梳理、串联,引导学生不断拓展,形成结构化、系统化的思维。
课例呈现
早在年初,省特级教师蒋守成就带着他的团队进行小学数学主题拓展方面的研究。其课堂的视角、内容的选择都不局限于教材的内容,具有拓展、融合、跨界、创新等特点,打通了数学学科知识的内在关联,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数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促进了学生自我构建数学主題系统,从最接近学生的起点走向最远的终点。
此次的示范课分别是由团队成员代表华罗庚实验学校的朱敏老师和朝阳小学的吴荣强执教的《有趣的俄罗斯方块》和《神奇的杨辉三角》。“俄罗斯方块”是大家熟知的电脑小游戏。朱敏老师从数学的视角、抓住学生对游戏的兴趣,开发了一节集智慧和趣味共生的主题拓展课。“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组成了游戏的原件,让四年级学生在对不同的原件探索中,对平移、旋转等数学知识巧妙地加以运用,并在对比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巧妙。游戏环节的思维激趣,更是把课堂带入高潮,让学生通过不同原件的组拼,体会到“密铺”的原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皆数学的真意。
“杨辉三角”是中国人的骄傲,代表着古人的智慧和中国数学发展的成就。吴荣强老师通过对杨辉三角中规律的剖析,让大家再次为其惊叹,为其着迷。课始,一组动态图片让学生和听课者进入了不一样的视觉世界;课中,吴荣强老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发现杨辉三角的神奇,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为学生埋下一颗好奇的种子。
名师指津
课后,蒋守成老师对两堂课进行了点评与指导。他向老师们解读了“基于儿童经验进行数学主题创新活动”的两个方面:
一是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的主题创新活动。
围绕学生关注的、想解决的与教材相关联的有关问题,通过对学生做课前调查、交流,收集资料,在课堂内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此类主题创新活动研究时间短,反馈快,问题解决较为及时,学生都比较感兴趣,并能在短时间内形成自我见解。如针对四年级学生我们曾设计了“认识条形码”的主题创新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条形码的相关知识,并通过课前实践调查具体的例子来认识条形码所涵盖的信息,介绍它的基本原理。同时我们还引导学生联系条形码知识创新生成更多数学问题,畅想未来条形码会如何,以及思考与条形码相关联的知识如身份证、磁卡、二进制编码等问题。
二是以课外实践为载体的主题创新活动。
有些主题创新活动由于涉及的范围广,实践性内容多,在老师布置相关任务后,学生可采用自我探究、同伴合作、家长配合、老师参与等方式,进行调查分析、统计、操作、测量、设计与制作模型等活动,此类活动一般研究时间较长,需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和后续学习的余地(例如红绿灯的时间设置研究等)。学生在具备必要的活动经验后,可以自己寻找主题,自我创新解决问题,如“为什么屋顶上积雪有时会压倒房子”之类的问题,看似突发奇想,其中却蕴含不少数学知识。依据儿童经验构建数学主题创新活动,不应过分强调学生在活动中的收获,而应更多关注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是否能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试验自己想法的好与坏,对与错。当我们的学生学会在调查中分析,在实践中验证,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来解决问题时,才能更加凸显数学主题创新活动的价值。
名师名片
蒋守成,江苏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教科研先进个人,常州市中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常州市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江苏省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主持人。曾连续多次主持省级课题,教科研成果获常州市一等奖,江苏省二等奖;在省“教海探航”,省“师陶杯”,省“园丁杯”征文大赛中均获得过一等奖。多年来,他始终坚持站在儿童立场去研究儿童,在研究中提出了小学数学主题拓展教学的主张,为儿童的数学学习打开了另一扇窗。
研讨主题
数学主题拓展教学
“数学主题拓展教学”,即以“主题”为核心构建教学的主干脉络,一堂课围绕一个主题,由三到四个不同形式的活动模块组成。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自主、合作学习,体验探究主题内容,展示交流学习结果;教师通过点拨、梳理、串联,引导学生不断拓展,形成结构化、系统化的思维。
课例呈现
早在年初,省特级教师蒋守成就带着他的团队进行小学数学主题拓展方面的研究。其课堂的视角、内容的选择都不局限于教材的内容,具有拓展、融合、跨界、创新等特点,打通了数学学科知识的内在关联,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数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促进了学生自我构建数学主題系统,从最接近学生的起点走向最远的终点。
此次的示范课分别是由团队成员代表华罗庚实验学校的朱敏老师和朝阳小学的吴荣强执教的《有趣的俄罗斯方块》和《神奇的杨辉三角》。“俄罗斯方块”是大家熟知的电脑小游戏。朱敏老师从数学的视角、抓住学生对游戏的兴趣,开发了一节集智慧和趣味共生的主题拓展课。“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组成了游戏的原件,让四年级学生在对不同的原件探索中,对平移、旋转等数学知识巧妙地加以运用,并在对比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巧妙。游戏环节的思维激趣,更是把课堂带入高潮,让学生通过不同原件的组拼,体会到“密铺”的原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皆数学的真意。
“杨辉三角”是中国人的骄傲,代表着古人的智慧和中国数学发展的成就。吴荣强老师通过对杨辉三角中规律的剖析,让大家再次为其惊叹,为其着迷。课始,一组动态图片让学生和听课者进入了不一样的视觉世界;课中,吴荣强老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发现杨辉三角的神奇,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为学生埋下一颗好奇的种子。
名师指津
课后,蒋守成老师对两堂课进行了点评与指导。他向老师们解读了“基于儿童经验进行数学主题创新活动”的两个方面:
一是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的主题创新活动。
围绕学生关注的、想解决的与教材相关联的有关问题,通过对学生做课前调查、交流,收集资料,在课堂内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此类主题创新活动研究时间短,反馈快,问题解决较为及时,学生都比较感兴趣,并能在短时间内形成自我见解。如针对四年级学生我们曾设计了“认识条形码”的主题创新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条形码的相关知识,并通过课前实践调查具体的例子来认识条形码所涵盖的信息,介绍它的基本原理。同时我们还引导学生联系条形码知识创新生成更多数学问题,畅想未来条形码会如何,以及思考与条形码相关联的知识如身份证、磁卡、二进制编码等问题。
二是以课外实践为载体的主题创新活动。
有些主题创新活动由于涉及的范围广,实践性内容多,在老师布置相关任务后,学生可采用自我探究、同伴合作、家长配合、老师参与等方式,进行调查分析、统计、操作、测量、设计与制作模型等活动,此类活动一般研究时间较长,需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和后续学习的余地(例如红绿灯的时间设置研究等)。学生在具备必要的活动经验后,可以自己寻找主题,自我创新解决问题,如“为什么屋顶上积雪有时会压倒房子”之类的问题,看似突发奇想,其中却蕴含不少数学知识。依据儿童经验构建数学主题创新活动,不应过分强调学生在活动中的收获,而应更多关注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是否能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试验自己想法的好与坏,对与错。当我们的学生学会在调查中分析,在实践中验证,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来解决问题时,才能更加凸显数学主题创新活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