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救火”的中国经济,走出衰退的低谷后,走上了复苏的归途。然而,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路径在何方?毕竟,中国经济赖以高速发展的基础已不复存在,包括劳动力在内的要素价格全面上升,而外需则在全球金融危机打击下,已难恢复原有水平。
最近由中信《比较》主办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与会者的结论惊人一致:进一步推进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惟一出路,此举不容拖延。与会不少专家还认为,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平衡中长期的增长策略与短期措施之间的矛盾。
事实上,即使没有全球经济危机,中国经济也必然存在一个调整的过程。中国过去以出口为导向的战略是一种小国的战略。而金融危机之后,世界总需求萎缩,很难支持中国的出口规模。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中国大幅增加了政府投资,更增加了调整的难度。
本期的“新经济研究”认为,刚刚度过危险期的中国经济,2010年进入“调养”阶段,经济从短期刺激向中长期良性增长转换的关键时期,需要更多考虑中长期因素,政策目标趋于多元化,更需要展现“走平衡木”的智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认为,2010年的宏观调控需要对危机时的宏观政策进行适度调整,也需要应对改革产生的各种冲击和国际经济政策环境可能变化带来的影响,还需要呵护经济内在的复苏动力,为经济结构调整进行支持。
而这个转换的过程,核心是机制改革和结构调整,需要在发展中实质推进。关于中国式改革,本期“高端访谈”对象袁绪程教授则指出,大力推进社会领域为主、经济、政治领域为辅的改革将是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寻找新的突破口,尤其是大胆地进行各项改革试点,不论是对于当前还是长远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恰如中国投资公司董事长楼继伟所看到的,当前最大的危险,是短期的权衡代替长期的机制建设。这一矛盾在社会保障制度的设立、城市化路径、资本账户如何开放等问题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中国如能着眼于长远改革,不以短期措施替代中长期改革,或可还有20年经济增长空间。
最近由中信《比较》主办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与会者的结论惊人一致:进一步推进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惟一出路,此举不容拖延。与会不少专家还认为,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平衡中长期的增长策略与短期措施之间的矛盾。
事实上,即使没有全球经济危机,中国经济也必然存在一个调整的过程。中国过去以出口为导向的战略是一种小国的战略。而金融危机之后,世界总需求萎缩,很难支持中国的出口规模。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中国大幅增加了政府投资,更增加了调整的难度。
本期的“新经济研究”认为,刚刚度过危险期的中国经济,2010年进入“调养”阶段,经济从短期刺激向中长期良性增长转换的关键时期,需要更多考虑中长期因素,政策目标趋于多元化,更需要展现“走平衡木”的智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认为,2010年的宏观调控需要对危机时的宏观政策进行适度调整,也需要应对改革产生的各种冲击和国际经济政策环境可能变化带来的影响,还需要呵护经济内在的复苏动力,为经济结构调整进行支持。
而这个转换的过程,核心是机制改革和结构调整,需要在发展中实质推进。关于中国式改革,本期“高端访谈”对象袁绪程教授则指出,大力推进社会领域为主、经济、政治领域为辅的改革将是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寻找新的突破口,尤其是大胆地进行各项改革试点,不论是对于当前还是长远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恰如中国投资公司董事长楼继伟所看到的,当前最大的危险,是短期的权衡代替长期的机制建设。这一矛盾在社会保障制度的设立、城市化路径、资本账户如何开放等问题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中国如能着眼于长远改革,不以短期措施替代中长期改革,或可还有20年经济增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