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话走进张学良内心的传媒第一人郭冠英
“好比大家都在谈《圣经》,但只有我把耶稣的形象活生生给你呈现出来了。”
郭冠英把他的纪录片《世纪行过一张学良传》由4集扩充到14集。“比以前更深刻,更好看。”这位在政府任职的台湾业余制片人,并不掩饰自己的自豪,“最多的知识应该在学术著作中,其次是报纸,最肤浅的应该是电视片。可是我的纪录片把这个都倒过来了,学术著作中的问题我都提纲挈领触及到了,我还有很多他们没有的第一手的资料。”
《瞭望东方周刊》:根据你的接触,你觉得张学良是个什么性情的人,你对他的印象是怎样的?
郭冠英:我觉得他是一个很乱的人,有点乱七八糟。他有很多缺点,又有很多年轻人爱国的冲动。张学良性格有些不稳,浮躁。我和他熟了,觉得他对很多事情的看法未必对,也不是那么深刻。可能是因为他老了,可能是因为他年轻时做少帅,有的时候不太愿意听别人的话,有点专断。
《瞭望东方周刊》:都说他年轻时是一个花花公子。又是花花公子,又很爱国,这两者之间好像有些矛盾。
郭冠英:对。其实在“九一八”之前,他又吸毒,又喜欢搞女人。他爸爸留给他那么大的资本,那么年轻就成为北方的实权者。但是他又很想玩,空有爱国心,但是没有细致的策略与计划。
张学良晚年完全觉得他没有错
《瞭望东方周刊》:西安事变中,杨虎城和张学良到底谁是主角?杨瀚说,杨虎城起了主要作用。上世纪90年代,张 学良在回答张之丙姐妹的访谈时说:“西安事变就是杨虎城,当然我们两个人,那是杨虎城不平啊。”又说:“那西安事变……那可以说他是主角哇,不过名义是我,我是主角了。当然由我负责任。”
郭冠英:西安事变的主角,怎么可能是杨虎城?张之丙姐妹采访的水准不是很高。忏悔录里讲得最清楚,那是张学良1956年写的,他那时要讨好蒋介石,如果认为杨虎城是主谋,他那时就应该讲。他没这么说。他说,杨虎城不过是陪衬,但也起了恶缘的作用。
张之丙访问时,张学良已经老了,张之丙又不会问,他老人家的回答又有些乱。就有一句没一句那么断章取义的乱搭。有时即便那句话确实是他讲的,但整个的意思全是乱的。
《瞭望东方周刊》:你刚才提到张学良的忏悔录,表达了对西安事变的悔意。那是他的真心话吗?他晚年好像有反复。
郭冠英:有反复。我觉得,在五六十年代,至少是出于求生,他确实认为自己做错了。我们说那是斯德哥尔摩症候群,被人控制久了,有时候确实会相信控制你的那个人;他当时确实有这种心理状态。他也常常对蒋纬国讲“我错了”这类话。
到了80年代末,他跟我接触的时候,就已经在说,西安事变他没有错。大概在蒋介石死后,他就开始觉得自己没有错。进入90年代,他就跟我讲了很多很多这类的话,完全觉得他没有错。到了更晚年的时候,他甚至对张之丙说,“我就是共产党”。他的意思是,他(西安事变前)非常同情共产党,甚至想加入共产党。
《瞭望东方周刊》:你觉得张学良写给蒋介石的忏悔录,在对西安事变的关键事实回忆上,有没有说违心话?
郭冠英:关键事实没有违心的话,但是他隐瞒了对共产党的好感。后来他跟我讲,共产党长征多伟大,没有一个军队像共产党那样子不起。
哥伦比亚大学有他的一些资料,不止是忏悔录,他五六十年代写的其他一些东西,留了下来,都蛮反共的。他当时想和蒋接近嘛。
《瞭望东方周刊》:有一些历史著作说,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前对蒋介石非常佩服。张学良晚年对蒋介石如何评价?
郭冠英:确实,他刚一见到蒋,就觉得蒋很勇敢,很有领袖气质和魅力,英俊豪迈。而且蒋又对他很好。所以他把蒋当作父兄那样的关系来往。他后来跟我评价说,蒋对中国还是有功的……不过呢,不要说大人物,一个小人物也有他好的一面,坏的一面。就看是好的多还是坏的多而已。
他还引用王新衡的一句话:蒋先生这个人用奴才,不用人才。我就问他,那你认为蒋公是成功还是失败?张学良说,他失败,我跟你讲,他这个人守旧,太守旧了。他什么事都认为自己讲的就是对的。我给这么一句话吧,能做皇帝的话,他就做皇帝了。
国民党应为杨虎城平反
《瞭望东方周刊》:你在采访他的时候,他有评价过杨虎城吗?
郭冠英:有。他说,虎城这个人,我批评他是个老粗,他这个人想学时髦,他下面用了很多人,差不多都是共产党,这些人对他影响很大。可是他对深刻的东西并不了解,看事情不是那么深。对整个政治的了解,差周恩来很远。他是个好人,我跟他很好,他很想做个爱国人的样子。
根据张学良的这些话,我对杨虎城有了很好的印象。他不是说杨是个老粗吗?我就说他“粗明大意,坚持到底”。
《瞭望东方周刊》:你怎么看,杨虎城后人要为杨虎城平反这件事。
郭冠英:我觉得,国民党应该为杨虎城做某种程度的平反。尤其现在又国共合作。以前国共斗争时,最大的冤案就是杨虎城被杀。马英九不是说,公车上踩到人都要道歉吗?把杨虎城和亲属、部下8个人都杀了,你不需要道歉吗?而且,杀害不是政府行为,政府首脑那时是李宗仁,李宗仁当时要放杨虎城。国民党只是一个社会团体,怎么可以违背政府的命令?当然当时党国一家,但理论上也是李宗仁当家。
我觉得,连战出来做某种的平反,比较好。比如说,举办个西安事变展览,把张、杨地位给肯定肯定。反正台湾已经肯定了张学良嘛。
《瞭望东方周刊》:张学良被国民党肯定了吗?
郭冠英:张学良死的时候,给他了一个勋章。这个很重要,不是教科书里肯定他了。国民党和共产党不一样。共产党对历史非常认真的,国民党是随你怎么讲,只要我继续执政就好了。共产党比较严谨,常常有关于历史问题的决议,国民党从来没有这个东西的。
台湾的大部分人,心中可能还是这样想的:张学良是祸国殃民。但是因为张学良活在台湾,成为了一个风云人物。媒体每天追着风云人物,结果是不断讲着张学良的好处:爱国、统一……最后被冤屈了。我跟张学良熟,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推波助澜的工作。
《瞭望东方周刊》:以台湾为例,你觉得蒋介石时代和“民主时代”,在历史的书写上有什么不同吗?
郭冠英:对大陆的历史书写会越来越客观,因为没有蒋家戒严时的那个包袱了。但是它又有“台独”的包袱了。“台独”现在加了很多很多荒谬的解释,实际上另外一种历史扭曲出现了。以前是在中国之下,强调己方的正统。现在是,它根本不管你中国的历史,把中国历史撇开了。现在很多原来跟共产党吵架的国民党史官,现在不太讲话了。反而是共产党内的很多历史学家,对国民党、对抗战都慢慢还是公平地评价了。但是国民党这块认为,你们这样講,对我们也没有什么好帮助。不是你说国民党以前什么都对,国民党就可以在台湾执政,不是这样子。所以国民党史家不兴奋,不去应和或批评,他都不管了。
我有句很重要的话:如果台湾很多历史学家还在痛骂西安事变,痛骂张学良,这是一件好事,因为他还在关心中国历史。最怕是没人关心这件事了。
“好比大家都在谈《圣经》,但只有我把耶稣的形象活生生给你呈现出来了。”
郭冠英把他的纪录片《世纪行过一张学良传》由4集扩充到14集。“比以前更深刻,更好看。”这位在政府任职的台湾业余制片人,并不掩饰自己的自豪,“最多的知识应该在学术著作中,其次是报纸,最肤浅的应该是电视片。可是我的纪录片把这个都倒过来了,学术著作中的问题我都提纲挈领触及到了,我还有很多他们没有的第一手的资料。”

《瞭望东方周刊》:根据你的接触,你觉得张学良是个什么性情的人,你对他的印象是怎样的?
郭冠英:我觉得他是一个很乱的人,有点乱七八糟。他有很多缺点,又有很多年轻人爱国的冲动。张学良性格有些不稳,浮躁。我和他熟了,觉得他对很多事情的看法未必对,也不是那么深刻。可能是因为他老了,可能是因为他年轻时做少帅,有的时候不太愿意听别人的话,有点专断。
《瞭望东方周刊》:都说他年轻时是一个花花公子。又是花花公子,又很爱国,这两者之间好像有些矛盾。
郭冠英:对。其实在“九一八”之前,他又吸毒,又喜欢搞女人。他爸爸留给他那么大的资本,那么年轻就成为北方的实权者。但是他又很想玩,空有爱国心,但是没有细致的策略与计划。
张学良晚年完全觉得他没有错
《瞭望东方周刊》:西安事变中,杨虎城和张学良到底谁是主角?杨瀚说,杨虎城起了主要作用。上世纪90年代,张 学良在回答张之丙姐妹的访谈时说:“西安事变就是杨虎城,当然我们两个人,那是杨虎城不平啊。”又说:“那西安事变……那可以说他是主角哇,不过名义是我,我是主角了。当然由我负责任。”
郭冠英:西安事变的主角,怎么可能是杨虎城?张之丙姐妹采访的水准不是很高。忏悔录里讲得最清楚,那是张学良1956年写的,他那时要讨好蒋介石,如果认为杨虎城是主谋,他那时就应该讲。他没这么说。他说,杨虎城不过是陪衬,但也起了恶缘的作用。
张之丙访问时,张学良已经老了,张之丙又不会问,他老人家的回答又有些乱。就有一句没一句那么断章取义的乱搭。有时即便那句话确实是他讲的,但整个的意思全是乱的。
《瞭望东方周刊》:你刚才提到张学良的忏悔录,表达了对西安事变的悔意。那是他的真心话吗?他晚年好像有反复。
郭冠英:有反复。我觉得,在五六十年代,至少是出于求生,他确实认为自己做错了。我们说那是斯德哥尔摩症候群,被人控制久了,有时候确实会相信控制你的那个人;他当时确实有这种心理状态。他也常常对蒋纬国讲“我错了”这类话。
到了80年代末,他跟我接触的时候,就已经在说,西安事变他没有错。大概在蒋介石死后,他就开始觉得自己没有错。进入90年代,他就跟我讲了很多很多这类的话,完全觉得他没有错。到了更晚年的时候,他甚至对张之丙说,“我就是共产党”。他的意思是,他(西安事变前)非常同情共产党,甚至想加入共产党。
《瞭望东方周刊》:你觉得张学良写给蒋介石的忏悔录,在对西安事变的关键事实回忆上,有没有说违心话?
郭冠英:关键事实没有违心的话,但是他隐瞒了对共产党的好感。后来他跟我讲,共产党长征多伟大,没有一个军队像共产党那样子不起。
哥伦比亚大学有他的一些资料,不止是忏悔录,他五六十年代写的其他一些东西,留了下来,都蛮反共的。他当时想和蒋接近嘛。
《瞭望东方周刊》:有一些历史著作说,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前对蒋介石非常佩服。张学良晚年对蒋介石如何评价?
郭冠英:确实,他刚一见到蒋,就觉得蒋很勇敢,很有领袖气质和魅力,英俊豪迈。而且蒋又对他很好。所以他把蒋当作父兄那样的关系来往。他后来跟我评价说,蒋对中国还是有功的……不过呢,不要说大人物,一个小人物也有他好的一面,坏的一面。就看是好的多还是坏的多而已。
他还引用王新衡的一句话:蒋先生这个人用奴才,不用人才。我就问他,那你认为蒋公是成功还是失败?张学良说,他失败,我跟你讲,他这个人守旧,太守旧了。他什么事都认为自己讲的就是对的。我给这么一句话吧,能做皇帝的话,他就做皇帝了。
国民党应为杨虎城平反
《瞭望东方周刊》:你在采访他的时候,他有评价过杨虎城吗?
郭冠英:有。他说,虎城这个人,我批评他是个老粗,他这个人想学时髦,他下面用了很多人,差不多都是共产党,这些人对他影响很大。可是他对深刻的东西并不了解,看事情不是那么深。对整个政治的了解,差周恩来很远。他是个好人,我跟他很好,他很想做个爱国人的样子。
根据张学良的这些话,我对杨虎城有了很好的印象。他不是说杨是个老粗吗?我就说他“粗明大意,坚持到底”。
《瞭望东方周刊》:你怎么看,杨虎城后人要为杨虎城平反这件事。
郭冠英:我觉得,国民党应该为杨虎城做某种程度的平反。尤其现在又国共合作。以前国共斗争时,最大的冤案就是杨虎城被杀。马英九不是说,公车上踩到人都要道歉吗?把杨虎城和亲属、部下8个人都杀了,你不需要道歉吗?而且,杀害不是政府行为,政府首脑那时是李宗仁,李宗仁当时要放杨虎城。国民党只是一个社会团体,怎么可以违背政府的命令?当然当时党国一家,但理论上也是李宗仁当家。
我觉得,连战出来做某种的平反,比较好。比如说,举办个西安事变展览,把张、杨地位给肯定肯定。反正台湾已经肯定了张学良嘛。
《瞭望东方周刊》:张学良被国民党肯定了吗?
郭冠英:张学良死的时候,给他了一个勋章。这个很重要,不是教科书里肯定他了。国民党和共产党不一样。共产党对历史非常认真的,国民党是随你怎么讲,只要我继续执政就好了。共产党比较严谨,常常有关于历史问题的决议,国民党从来没有这个东西的。
台湾的大部分人,心中可能还是这样想的:张学良是祸国殃民。但是因为张学良活在台湾,成为了一个风云人物。媒体每天追着风云人物,结果是不断讲着张学良的好处:爱国、统一……最后被冤屈了。我跟张学良熟,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推波助澜的工作。
《瞭望东方周刊》:以台湾为例,你觉得蒋介石时代和“民主时代”,在历史的书写上有什么不同吗?
郭冠英:对大陆的历史书写会越来越客观,因为没有蒋家戒严时的那个包袱了。但是它又有“台独”的包袱了。“台独”现在加了很多很多荒谬的解释,实际上另外一种历史扭曲出现了。以前是在中国之下,强调己方的正统。现在是,它根本不管你中国的历史,把中国历史撇开了。现在很多原来跟共产党吵架的国民党史官,现在不太讲话了。反而是共产党内的很多历史学家,对国民党、对抗战都慢慢还是公平地评价了。但是国民党这块认为,你们这样講,对我们也没有什么好帮助。不是你说国民党以前什么都对,国民党就可以在台湾执政,不是这样子。所以国民党史家不兴奋,不去应和或批评,他都不管了。
我有句很重要的话:如果台湾很多历史学家还在痛骂西安事变,痛骂张学良,这是一件好事,因为他还在关心中国历史。最怕是没人关心这件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