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一个人想学有所成,一个重要的法宝就是让读书学习成为习惯。的确,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比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更重要,因为它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一个人终身受益。为此,阅读培养应该从小学开始。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习惯;兴趣;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各学科知识的陈旧程度越来越快。在这种“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如果还指望灌输式教学,培养出来的只能是知识匮乏、见识短浅的人才,根本无法适应社会的变迁和发展。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交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阅读,让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索。阅读对学生来说应该是一个无限开放的世界,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自主地读书和发展。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要提高自己,做好教育。
一、营造浓郁的校园读书氛围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那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把学生置身于浓厚的读书环境中。但是如何建立读书氛围?一是各班开辟读书角,张贴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建立学校与班级读书的文化氛围。二是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竞赛活动。如课外阅读知识竞赛,讲故事比赛,格言比拼、诗歌、散文朗诵比赛,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读书之星评比,组织学生积极投稿,等等。三是教师定期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其他报纸杂志,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供学生传阅,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四是建立读书报告制度。每天抽10分钟,安排两位同学讲述自己阅读中的收获,其余同学评议。这不但能矫正学生课外阅读中的不足之处,还能借同学的口,开阔其余学生的视野。
二、教师发挥引导作用
目前的学生所面对的未来,是科技人才竞争的时代,不会学习的人就要被现代信息社会所淘汰。从学生的未来着眼,我们今天的“教”要为明天的“不教”而努力。因此,在教学生“学会”的同时,必须教学生“会学”,教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使之成为有学习能力的人,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重要途径。教学之道,贵在引导。只有教师引导得法,学生才能积极地自主学习,从而使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要建立健全阅读习惯养成和保持监督机制与奖惩机制。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好的事,不是教师一号召,学生一注意就能办到的事。据科学研究,一个良好的习惯养成,需要连续三周以上的强化训练。因此,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必须树立长期坚持的观念,必须建立健全严格的制度,比如自我约束机制,同学之间相互监督机制,教师、家长的监督机制,定期不定期组织评比,给予恰当的表扬和批评,形成竞争局面等。另外,教给学生方法。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对养成良好的习惯有着直接的关系。比如,要使学生养成认真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要让学生了解读书笔记的分类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以及各种写法。
三、阅读方法的指导
读书是学习并获得间接知识的重要途径,是把别人知识转变为自己知识的过程。因此,读书是获取智慧的重要来源。只有讲究科学的方法和熟练的技巧,才能提高读书的效率,获得更多、更新、更有价值的知识。古今中外,许多杰出的哲学家、科学家、艺术家、作家和其他学者专家在读书时,都是很讲究读书的方法和技巧的。他们中间的一些人还就读书的方法和技巧写下了许多很有益的文章。事实证明,凡是读书有成效的人,都很重视读书的方法和技巧。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更要重视读书的方法和技巧。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如何“读”的问题上,并不都很明确。有的只凭兴趣;有的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因此,我们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但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获。我的做法主要是利用每周的阅读教学课,向他们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一是浏览法,即对所读的书报,不是逐字逐句地读下去,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二是精读法,即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精细地阅读。三是背诵积累法。学生多动口,要求学生每天朗读一定时间的课外读物,同时某些片段要求做到熟读成诵。四是摘录积累法。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一些他们认为有价值的内容或感兴趣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有可能是对作品的瞬间领悟和理解,需要及时记录,以防稍纵即逝。
综上所述,不容否认,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任何语文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良好的语文习惯。在社会不断发展、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如何让我们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新的发展需要,应当作为我们教学之中的重要思考因素,从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入手,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习惯;兴趣;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各学科知识的陈旧程度越来越快。在这种“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如果还指望灌输式教学,培养出来的只能是知识匮乏、见识短浅的人才,根本无法适应社会的变迁和发展。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交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阅读,让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索。阅读对学生来说应该是一个无限开放的世界,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自主地读书和发展。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要提高自己,做好教育。
一、营造浓郁的校园读书氛围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那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把学生置身于浓厚的读书环境中。但是如何建立读书氛围?一是各班开辟读书角,张贴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建立学校与班级读书的文化氛围。二是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竞赛活动。如课外阅读知识竞赛,讲故事比赛,格言比拼、诗歌、散文朗诵比赛,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读书之星评比,组织学生积极投稿,等等。三是教师定期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其他报纸杂志,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供学生传阅,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四是建立读书报告制度。每天抽10分钟,安排两位同学讲述自己阅读中的收获,其余同学评议。这不但能矫正学生课外阅读中的不足之处,还能借同学的口,开阔其余学生的视野。
二、教师发挥引导作用
目前的学生所面对的未来,是科技人才竞争的时代,不会学习的人就要被现代信息社会所淘汰。从学生的未来着眼,我们今天的“教”要为明天的“不教”而努力。因此,在教学生“学会”的同时,必须教学生“会学”,教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使之成为有学习能力的人,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重要途径。教学之道,贵在引导。只有教师引导得法,学生才能积极地自主学习,从而使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要建立健全阅读习惯养成和保持监督机制与奖惩机制。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好的事,不是教师一号召,学生一注意就能办到的事。据科学研究,一个良好的习惯养成,需要连续三周以上的强化训练。因此,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必须树立长期坚持的观念,必须建立健全严格的制度,比如自我约束机制,同学之间相互监督机制,教师、家长的监督机制,定期不定期组织评比,给予恰当的表扬和批评,形成竞争局面等。另外,教给学生方法。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对养成良好的习惯有着直接的关系。比如,要使学生养成认真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要让学生了解读书笔记的分类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以及各种写法。
三、阅读方法的指导
读书是学习并获得间接知识的重要途径,是把别人知识转变为自己知识的过程。因此,读书是获取智慧的重要来源。只有讲究科学的方法和熟练的技巧,才能提高读书的效率,获得更多、更新、更有价值的知识。古今中外,许多杰出的哲学家、科学家、艺术家、作家和其他学者专家在读书时,都是很讲究读书的方法和技巧的。他们中间的一些人还就读书的方法和技巧写下了许多很有益的文章。事实证明,凡是读书有成效的人,都很重视读书的方法和技巧。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更要重视读书的方法和技巧。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如何“读”的问题上,并不都很明确。有的只凭兴趣;有的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因此,我们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但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获。我的做法主要是利用每周的阅读教学课,向他们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一是浏览法,即对所读的书报,不是逐字逐句地读下去,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二是精读法,即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精细地阅读。三是背诵积累法。学生多动口,要求学生每天朗读一定时间的课外读物,同时某些片段要求做到熟读成诵。四是摘录积累法。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一些他们认为有价值的内容或感兴趣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有可能是对作品的瞬间领悟和理解,需要及时记录,以防稍纵即逝。
综上所述,不容否认,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任何语文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良好的语文习惯。在社会不断发展、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如何让我们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新的发展需要,应当作为我们教学之中的重要思考因素,从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入手,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