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视角下的地理教育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TEK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主要从创新这个角度来探讨地理教育,具体包括通过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渗透创新于地理教学中,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地进行地理教育创新。
  关键词: 创新 地理教育 生活化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教育的创新是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的重要保障。
  地理教育是学生培养爱国情操重要途径之一,认识地理环境、培养地理技能和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教育基础。通过地理这门学科的学习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地理学习能力,学生能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地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应该学会运用所学的地理理论指导实践活动,培养环保意识。创新地理教育,能使地理知识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能使地理教学课堂更加活跃有生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是能力素质的最高层次。创新能力是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的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创新的前提是“双基”,对地理科学而言,“双基”是指基础地理知识和基本的地理技能。通过对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技能的熟练掌握,提高创新能力,锻炼创新思维。
  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思维三者互相交融、互相影响,构成了创新人才所必备的素质。在激发创新意识的同时,增强创新能力;在培养创新能力的同时,锻炼创新思维;在培养创新思维的同时,激活创新意识。
  二、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加强创新的渗透
  1.教师“创新”性地导入课堂。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出戏的“序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注意创新性的导入,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良好的学习情绪,促使学生带着一种自觉主动的心理走近教学内容,去学习、去探索、去创新,从而实现学习目标,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通过乡土素材导入课堂。家乡是学生最熟悉的地方,一提到家乡的地理知识,学生就会产生一种亲切感,迫切想知道这些奇特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这种用乡土地理知识导入课堂的创新性导入,入情入理,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教师也可以通过音乐导入课堂,不同的地域产生的音乐不同,不同的地域的音乐特色不同,地域独特的地貌、水文、气候、宗教、经济特色,在当地音乐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2.营造“创新”的课堂气氛。
  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起引导作用的师生和谐、民主、平等、自由的创新气氛,形成一种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教师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生动活泼地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总结本小组的讨论结果,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地域自然规律,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和网络化,把握知识重点,突破难点,从而更好地把握主干知识。在深刻理解并掌握所学地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创新,从而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创设新颖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地理知识,使学生获取更多、更新颖的地理知识。让学生通过网络收集该节课的课件,在课堂上播放学生收集的课件,自己总结自己课件的内容,再通过课堂讨论,掌握所学的地理基础知识。同时培养学生使用网络的能力及自学能力。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创新思维,提高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地理教育创新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生存能力。”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这次地理课程改革中最强调的理念之一。
  1.留心日常生活,收集教学素材。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观察到各种地理现象,包括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运用这些现象组织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长一双‘地理眼’,多观察生活,把看到的地理现象与地理学习有效地结合起来”。生活化的教学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更容易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沉积作用形成的黄河三角洲、东营港口、黄河故道、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区、胜利油田的石油工业都是身边宝贵的、鲜活的教材。如饮食:南甜北咸,东酸西辣;服饰:西藏居民习惯穿藏胞;民居:北方房屋墙体厚、屋内有火炕,南方人习惯睡木床或竹床。还有,日本人爱吃鱼,中东的一些国家把旅馆建在了屋顶上,东非高原出了许多优秀的中长跑运动员,等等,这些都有着地理方面的原因。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谚语、成语、诗歌等与地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如谚语:天上积雨云,地上雨淋淋——云与降水的关系;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季降水与冷锋之间的相互关系;一阵春风一阵暖——春季降水与暖锋之间的关系;春雨贵如油——我国春季降水少的特点。如成语:滴水穿石——流水的侵蚀作用;飞沙走石——沙漠地区的风力搬运作用;沧海桑田——地壳不断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2.开展地理实践活动,使教学生活化。
  学校教育必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当把地理课本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开展参观、调查、考察、旅行等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在实践中的用处,从而在“学习”中“应用”,在“应用”中“学习”。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更大程度地满足生存需要。
  如在讲到《地图》一节时,教师可以买几张当地市区的交通图,然后把全班同学分成几组,把几组学生分别带到不同的地方,让他们徒步走回学校并在地图上标出所走的路线,这样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对地图三要素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再如让学生调查身边的环境污染现象,体会到环境污染对人类生活的危害,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倡导学生保护环境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除亲身体验、实地实践外,地理教学还有很多实践形式,如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辩论赛、办手抄报、自制地理教具模型等,应多种形式并用。
  
  参考文献:
  [1]钟青兵.地理教育要面向学生生活[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0,(2).
  [2]沙秉祥.地理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尝试[J].中小学电教,2009,(8).
  [3]谭成权.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创新观之我见[J].新课程(下),2011,(3).
  [4]毛腊梅,白净.浅谈地理教育的创新[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1).
  [5]赵全林.浅谈地理教育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09,(9).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从产生单通问题的现象入手,基于发生单通以后的用户行为模型,设计倒推查找问题的思路,从海量用户业务数据中实时、准确、快速地查找到发生单通问题的电路、时隙和小区。  关键词: NSN DX200系统 单通问题 解决方法    语音业务中单向通话现象,简称“单通”,是所有通信网络中常见的故障之一,它会影响网络的质量并引起用户的强烈投诉,是一个让人很头疼的问题。现象描述如下:通话过程中,双方
摘 要: 封闭性是传统课堂教学的重要特点。开放式教学就是以新的教学观念来指导教学,实现教育教学的“四化”:教学目标的开放化、教学内容的开放化、教学方法的开放化、教学评价的开放化,打破历史课堂教学对学生的限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 开放式教学 历史教学 创新精神    封闭性是传统课堂教学的重要特点,在教学实践上表现为教学目标封闭、教学手段封闭、教学过程封闭、教学评价封闭,这种封闭的教学
摘 要: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对高中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但一直以来却得不到学生的重视。如何改变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现状,是许多思想政治课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其实关键在于如何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当有针对性地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
摘 要: 有效教学的目标在于能提升学生历史思维的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一个突破口。打乱原有的课堂教学秩序,以学生的自我思维为中心,尽可能提升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主体地位,这是作者进行有效教学的研究与设计的中心思想。  关键词: 高一历史 有效教学 教学研究 教学设计    一、引言  上海二期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要求在一期课改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
摘 要: 进入新世纪,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越来越普遍地运用于课堂上,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给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但一种新兴事物的出现总有它的两面性,多媒体教学使用得不科学合理,反而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政治课堂优势 弊端    进入21世纪以来,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多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公开课、评优课也以是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日益发达,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地提高。现在的社会需要的是拥有多种能力的人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以满足将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一、自学能力的培养  (一)自学能力培养上存在的主要障碍。  对于普通学校的高中生,当前在物理学习上较大的问题是学习方法问题。这也是能力培养上的最大障碍。他们一般是上课急于抄笔记,回家急于完成作业。解题时又急于对得数、凑答案。
摘 要: 大学物理实验是高等院校理工科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建立现代物理实验教学新体系是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本文分析了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实验教学存在的弊端,指出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革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改革教学手段和改革实验成绩考核制度,旨在通过对实验教学的改革,切实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培育出适应新世纪的创新人才
摘 要: 兴趣是学生学习物理的最好动力,教师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上有着不可推卸的职责。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的主渠道。本文着重从课堂教学方面探讨了如何培养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关键词: 物理课堂教学 学习兴趣 培养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习的基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学生学习物理的最好动力,是启迪智慧的钥匙,是促使学生刻苦钻研的
高中物理教材按知识结构可分为力、热、电、光、原五大块,其中力学部分历来是学生感到难学的知识体系,但每年高考中力学部分却占很大的比重,高考命题组更是热衷于出力学综合题来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令不少考生望而生畏。不少老师也常发出感叹:力学综合题讲了不少,可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却没什么长进,碰到“新面孔”依然束手无策。我通过近年来的实践研究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总结解决力学综合题的规律与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