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教学实践分析

来源 :中国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796766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悬疑教学法创始人汪广仁说过:“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在教学新知识之前,教师如能精心设计由旧知识向新知识过渡的训练方法,给学生提供思维的依据和途径,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完成知识迁移,不仅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逐步提高。怎样设计由旧知向新知的过渡训练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设计情境,制造“冲突”
  当旧知识与新知识存在着深刻矛盾,利用旧知识无法解决问题时,就应该揭示矛盾,让旧知识与新问题产生冲突,使学生的认识活动伴有猜想和期待。如设计《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情境时,先让学生写3个2相加,5个2相加,他们很快就写了出来。教师再让学生写100个2相加,学生就犯难了。教师还让学生继续写1000个2相加,学生就大喊“太麻烦”。利用旧知识已无法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就自然地显现出来,使学生处于知识渴望的心理等待状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就完成了由旧知到新知的过渡。
  二、设计练习,提出问题
  此方法是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探索新知识的解答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索精神。可以通过练习,提出问题引出新课,铺开探求知识的路子。如教学例题“二年级一班有男生2 2人,女生1 8人,平均分成4个组,每组几个人”时,我先复习旧知识引出试探性练习题:(1)回答下面两道应用题。①25个男生和1 7个女生去参加竞赛,一共去了几个同学?②4 2个同学去参加竞赛,每6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2)把上面两道应用题合编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2 5个男生和1 7个女生去参加竞赛,每6个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由学生上台板演可能出现如下情况:(1)(25 17)÷6。(2)25 17=42(人),42÷6=7 (组)。(3)25 17÷6。(4)25÷6 1 7÷6。这时,教师不肯定谁对谁错,接着提出问题:(1)这道题给了什么条件?每个条件的数量有什么实际意义?(2)按6个人做一组分,分的是谁?(3)你是怎样分析的,分析过程怎样?(4)上述四种算式谁对谁错?哪一种方法最好?通过系列问题逐步引入新课。
  三、竞赛入手,激发兴趣
  运用竞赛法作为一节课的开头,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有助于点燃儿童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也有助于训练学生反应能力的敏捷性。如一年级数学课讲“1 0”的认识时,教师首先让学生数手指比一比谁从1—9数的最准最快,然后分组抢答9的组成(1—8、2—7、3—6、4—5、5—4、6—3、7—2、8—1)并适时给予学生鼓励,接着引出新课“1 0的认识”。
  四、利用口算,自然引入
  新课利用几道口算和演算题导入新课,只要设计的好,既可以节省教学时间,又可以训练学生敏捷的思维。口算可以采用视题口算,也可采用听题口算。视题口算主要运用小黑板和卡片。加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题能力。听题口算主要通过老师报题,强化培养学生的高度注意力和听力。口算过渡的关键是设计题型,设计题型的原则是:①要有针对性;②要注意知识坡度;③要安排变式题;④要认真研究新旧知识的联系性。
  五、直观引入,方便快捷
  利用实物或实物图的演示和实验,揭示一些简单几何形体的本质特征。这一直观性导入法具有鲜明的形象特点,容易理解,也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能力有良好的作用。如学习多面体一节时,教师拿出各种各样的多面体让学生观察,同时教师运用自制的教具分别演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与多面体的联系,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使学生掌握多面体的特点,可谓一举两得。
  总之,以上五种新课导入法,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可运用,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课型,采用不同形式的导入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技工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校作为培养中级、高级技能人才的摇篮,从1978年建校至今,已为水矿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水矿的不断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更是成为我们技校的当务之急。衡量一个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不仅仅要看其是否具备高超精湛的操作技能和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为此,提高技工教育质量,不仅要抓好操作技能和专业理论的教学,
诗歌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 其是作者在一定历史背景及情境中创作出来的。因此, 要想让初中生更好地领悟诗歌的韵律美、语言美及意境美, 就需要教师将相应的音乐作为教学辅助手段, 使得诗歌意境在音乐背景下得以生动重现, 从而帮助学生更加精准、透彻地领悟诗歌的内涵、思想及情感, 并恰当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最终推动教学实效的大幅提高。由此可见, 深入研究音乐元素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具有
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提倡“面向全体学生”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改变以往封闭的教学法,构建一个有生机、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以下是本人在实践过程中对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巧用方法,激发阅读兴趣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无论学什么,做什么,只要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
各地各分支目前字派  贵州赤水、习水、贵阳、四川合江、重庆、广西等79世相连公支系前20字派:“连珩端福荣,应(溢)维正先文,池洋浩(贤)泽(世庆)深,广汝兴安宁。”后80字派:“源流积德远,江河运久长,忠孝家名胜,麒麟永繁昌。吉人作天相,建树照升平,克俭培秀毓,蔚瑞显茂清。尚传周尧宇,普及焕隆新,举才超俊伟,礼义仁冠君。书怀全章锡,学儒定思勋,崇高扬史册,耀武绍家声。”  贵州习水二郎、仁怀、桐
当前,我国的教育资源在地区间、学校间分布不均衡,一直是困扰中国教育的一大难题。比如,直辖市、省会城市中小学具备资源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在教学质量、升学率等方面普遍高于其他地区的学校。而另一方面,更多农村子弟以及偏远地区的学生所面临的教育环境则不容乐观。对于这个问题,在2014年全国两会上,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各抒己见,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百度创始人李彦宏的“航天提案”建议国家鼓励民营企业进入火
我一直怀揣着一份“教育理想”  1996年,带着“教育不应该这样”的怀疑,我从家乡辞职来到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的一所学校;2000年,带着“教育不应该这样”的迷茫,我自费到上海建平中学,师从冯恩洪校长学习现代学校管理;2003年,带着对“教育不应该这样”的清醒认识,我到一所农村学校担任校长,开始理想教育的实践探索。之后,我先后被任命为省示范初中校长和省一级重点中学校长。2013年,带着“教育不应该这
选修课是相对必修课而言的定义。“选修课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允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了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选修课主要以学生的性格、品质、兴趣、思维倾向等个性化的元素为前提,摒弃了千篇一律的课程内容的固化式供给,密切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学习内容的关联性,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选修课的目标诉求不再局限于语文基础知识的识记,而强化的是在识记与掌握前提之下,更多地学会
英语写作是目的性很强的社会行为。在语言应用综合技能中,英语写作在英语教学中也是一门极为重要的实践课。英语写作能够客观地反映学生多方面的语言运用能力,要求学生有比较扎实的基本功,具备一定的审题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  一、现状及地位  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而在这四种技能中,“写”这一技
内容提要:作为物理老师,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把学生引进物理学科的重要途径。只有学生对该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的教学才有意义、才会有收效。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关键词:初中学生 学习物理 兴趣培养  对八、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物理是一门新的学习科目,小学三至六年级的《科学》知识已涉及过一些物理知识,比如静电现象、简单电路、沉与浮等已是物理知识的介入,要利用这些学过的知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
调整优化专业布局。开展新一轮专业结构调整和建设,规划建设7大专业群,提高人才培养对社会需求的适应度。对接临港打造全球智能制造技术和服务输出基地战略,规划建设以智能机器人制造为主的先进制造专业群;响应上海建设“设计之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战略,培养设计、制作、营销、管理、鉴定等方面紧缺人才;与通讯企业深度合作,共建包含网络工程、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在内的IT专业群,重点培养基于云计算平台的移动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