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的环保教育

来源 :少儿科学周刊·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rowt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污染已经成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目前全球范围内不同程度的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为了人类可持续的发展,为了我们生存的环境,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因此我们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渗透环境保护教育,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拓展思维的同时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形成关爱环境的态度。
  一、结合教材,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中学生物教材中有许多涉及到关于环境的知识,首先要让学生对环境这个概念能够正确的理解。它不仅是人或其他生物所处的位置,还包括一切影响人类生存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在学习生物和生物圈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形成对生物圈的整体认识。地球表层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通过DDT的例子让学生意识到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通过生物圈Ⅱ号的资料也让学生知道了生物圈是不可替代的,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家园,我们作为生活在生物圈中最高等的生物更应该珍惜我们的生存空间,更应该有意识地保护我们的生物圈。在学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知识时,通过学习绿色植物在环境中的的作用,净化空气,制造氧气,杀灭细菌,消除噪音,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联系绿色植被被破坏导致“温室效应”和土地沙漠化加剧,唤起他们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责任感。在学习生物圈中的人的知识时,通过学习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酸雨,臭氧层的破坏,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水葫芦的疯长,乱砍滥伐,乱捕滥杀,日本的水俣病,痛痛病等等,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人类自己做的傻事、酿造的苦果告诉学生,可以让他们深切体会到自然界中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让他们认识到人类如果过分注重自身利益,不加节制地从自然界中索取各种资源必将破坏生态平衡,人类也最终会受到自然界的报复。把这些问题告诉学生,可以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存在于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使他们真正具备保护环境的责任心。
  二、开展实践活动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在课外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的环境教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开设环境问题讲座,办黑板报,手抄报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如森林锐减问题,土地沙漠化问题,物种灭绝问题等。开展校园美化活动,参与植树活动,参与改善周围环境,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的绿化、净化、美化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激发对自然界的热爱,在美的氛围中形成爱护环境的意识,自觉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结合法律知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我国已经把环境保护列为一项基本国策,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各地方也制定了适合本地区的环境保护条例。通过在课堂中向学生讲授这些知识,课外向身边的人宣传这些法律知识,从而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法律意识。
  地球只有一个,破坏自然进程、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必然是毁灭人类自身。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使新一代的中学生能够真正具备环保意识,为保护环境,美化家园作出贡献。
其他文献
在农村,在偏远的农村中学,作为一名普通的英语老师肩负的责任很沉重,不仅仅是让学生优秀,最主要的是怎样让学生来主动地学习,而不是被动的学习,被老师“逼”着学,这实在是太难了。由于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家长认识不高,英语学习氛围的单一,学生英语成绩普遍偏低。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运用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学习态度以及如何建立积极的师生情感,减少农村学生学英语的畏惧情绪,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