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抛荒和政府监管的理性认识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dp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粮食安全问题是中国政府最关心的重要问题.尽管中国人均耕地面积较少,但现阶段却存在一定程度的耕地抛荒现象.文章认为,农民基于成本收益的抛荒行为是市场机制正常作用的结果和理性选择,而一些"占地大户"的抛荒行为则暴露了制度和政策的缺陷.政府以维护粮食安全为目的对耕地抛荒的严格监管是低效的,甚至易落入"监管陷阱".粮食安全问题是由人口总量与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所决定的,短期内国内外市场机制和农民选择导致的部分耕地抛荒不影响中国粮食安全,应视之为"中国式休耕".与其严格监管耕地抛荒,不如进一步强化耕地保护、耕地改良、发展农业科技和适度控制人口数量,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和"省粮于口".
其他文献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不断探寻社会发展规律,在人类社会现代化的探索中突破了社会主义认识的传统束缚,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中国道路,为人类文明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中国实践的内在逻辑表明,人民至上的价值品格能够引领全社会走向共同富裕,促成人民性与公共性融合并进,并在化解主体间张力的同时激发协力发展的澎湃活力.面对中国的实践,我们看到有许多值得社会学者以新的理论视角进行认知、概括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摘 要:网络空间治理和网络安全已经成为社会经济治理与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IT立国战略”背景下,日本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建立了一整套颇具特色的网络安全治理体系。在对日本网络安全体系结构和特点进行探讨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其网络安全战略观和国际化策略背后的实际动机,以及从中折射出的西方发达国家对于网络空间主权的态度,提出对于我国网络安全体系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网络安全;网络空间;国家战略;日本 
德里达对康德美学观的解构,认为康德把"先验判断"视为一个已存的框子,这个框子与具体的审美经验脱钩,在美的分析四个方面,用概念分析的方法参与无概念的审美愉悦.但是,解构的艺术认为,框子并不是中心,而处于边缘,它的审美趣味并不遵循康德的演绎逻辑,而是处于"延异"或增补性的逻辑过程.在此,德里达与康德的争论,代表了后现代哲学向德国古典哲学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