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仿吾的转向:在文学与革命之间穿行

来源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63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仿吾前半生的事业可以用“文学”和“革命”两个关键词来概括.作为我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著名文学社团创造社的创始人之一,成仿吾曾经写了许多文学批评文章和一些文学作品,并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成仿吾长期从事革命和教育工作,成为我国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成仿吾在从事“文学”事业中时时流露出对“革命”的向往,在“革命”斗争中时时显示出对“文学”的回望.成仿吾的一生身份不断地转换:从理工男到文艺青年,从文学革命者到革命文学战士,从革命家到教育家.他的思想与行为都在不断地发生转变:从科学救国到文学救国,再到革命救国.成仿吾前半生一直在“革命”与“文学”之间穿行,尽管经常出现其理论与实践的断裂,但他一直在缝合这种裂隙.
其他文献
学位
曹植的《神农赞》《黄帝赞》等一系列作品将炎、黄二帝的形象分为圣人君王、神灵仙人、英雄领袖、典故人物四种.这些作品赞颂了炎、黄二帝厚生爱民的丰功伟绩,反映了曹植作为贵族阶层的炎黄观,暗合了他厚德爱民的思想,也寄托了他政通人和的愿望.同时,曹植创作的《黄帝赞》,为后世赞体确定了范式.曹植对炎、黄二帝的崇拜和赞美,反映出魏晋时期士人们的炎黄观和民族共同体观念,为炎黄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上海时期鲁迅对苏联电影怀有特殊情感,尤其偏爱革命战争、社会建设、探险纪录等题材类型.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形式,鲁迅认为苏联电影不仅能够透视苏联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建设的真实状况,而且对中国左翼电影发展具有借鉴作用.但是,鲁迅毕竟没有实地考察过苏联,仅仅凭借着苏联电影勾勒的部分图景来想象苏联,中间肯定存在着误读成分,鲁迅的“洞见”和“不见”在苏联观上得到有效体现.
信息安全在俄罗斯国家安全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俄罗斯历来重视信息安全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俄罗斯信息安全人才培养具有完整的体系、清晰的标准和精准的市场对接.俄罗斯信息安全职业教育分为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高教人员教育三个主要层次,人才培养和相关大纲、课程标准制定、职业教育活动的协调由俄联邦科学与高等教育部、联邦安全局、高校信息安全教育教学法联合会、技术与出口监督局共同完成,其做法对我国相关人才培养具有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