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秸秆直接还田对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s1428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玉米秸秆还田量对砂姜黑土区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探讨长期秸秆还田适宜用量。[方法]采用田间小区定位试验,设置0、1 500、3 000、4 500和6 000 kg/hm2共5个玉米干秸秆还田量,小麦收获期考察产量结构性状,测定籽粒产量。[结果]实施玉米秸秆粉碎直接还田对后季小麦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第一个试验年度产量提高3.50%~7.10%,平均增长4.95%,3 000 kg/hm2的中等秸秆量处理小麦产量最高。长期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对后季小麦籽粒产量有重要影响。与对照相比,4个年度试验,4个秸秆还田量处理的增产幅度分别为1.96%~6.31%、1.87%~5.87%、0.76%~8.70%和 2.27%~8.58%,平均增产5.12%、3.63%、4.31%和6.27%,幅度逐渐增大,后2个年度的增产效应达显著水平,显示了稳定的增产效果。[结论] 当前生产条件下,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地区,玉米长期秸秆适宜还田量为4 500 kg/hm2左右。
  关键词 秸秆长期直接还田;小麦产量;淮北砂姜黑土
  中图分类号 S 141.4;S 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14-0143-03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amounts of corn straw returning on wheat growth and yield planting in lime concretion black soil,field positioning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so as to explore the suitable amounts of corn straw returned to the field for the long term.[Method] A located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Linquan County of Anhui Province during 2012-2017.Five treatments of different amounts of corn straw returning were set up,including 0 kg/hm2 (S0),1 500 kg/hm2 (S1500),3 000 kg/hm2 (S3000),4 500 kg/hm2 (S4500) and 6 000 kg/hm2 (S6000).After harvest each year,the wheat grain and yield component traits were measured.[Result]Corn straw returning could promote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wheat following corn.The wheat yield under treatments with different amounts of corn straw returning increased 3.50%-7.10% than S0 treatment in 2012-2013,and the average yield increased 4.94%.The wheat yield was the highest under the treatment of 3 000 kg/hm2 corn straw returning amounts after one season.Compared with S0 treatment,the yields were increased by 1.96%-6.31%, 1.87%-5.87%,0.76%-8.70% and 2.27%-8.58% in 2012-2017,and the average yield increased 5.12%,3.63%,4.31% and 6.27%.The longterm corn straw returning agricultural strategies was confirmed to have a stable yieldimprovement effect in winter wheat production and the yield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later 2 years.[Conclusion]Under the current wheat production conditions,the suitable longterm corn straw returning amount which could increase wheat growth and yield significantly was about 4 500 kg/hm2 in lime concretion black soil of Huaibei Plain.
  Key words Longterm corn straw returning;Wheat yield;Lime concretion black soil in Huaibei Area
  基金項目
  国家重大研发专项“长江流域小麦化肥减施增效技术”(2018YFD0200505);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D05B02)。
  作者简介 高杰军(1966—),男,安徽临泉人,高级农艺师,从事试验研究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通信作者,研究员,从事土壤肥料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2-08
  临泉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北、南、西3面均与河南省接壤,是全国第一的人口大县。据统计,截至2019年末,全县总人口为230.7万。全县国土总面积为1 838.8 km2,其中耕地面积约为12.34万hm2[1],人均耕地面积仅有0.053 hm2,远低于全国人均耕地面积0.093 hm2的水平,人多地少的矛盾极为突出。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粮食稳定供应任重道远,粮食生产在临泉县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小麦是临泉县主要粮食作物,全县近3年平均播种面积达10.70万hm2,总产量65.57万t,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占阜阳市小麦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的21.32%和20.69%,位于阜阳市前列[2],发展小麦生产对临泉县农业丰产丰收具有重要作用。
  临泉县地处我国黄淮海平原南部、淮北平原的西南端,土壤类型主要是砂姜黑土,占全县土壤总面积的91.6%。砂姜黑土是一种中低产类型土壤,砂姜多,黏土矿物以蒙脱石为主,质地黏重,湿时泥泞、干旱时坚硬,耕作性状差,物理性状不良,土壤肥力低下,保肥和供肥能力均较弱[3-4]。改良砂姜黑土不良物理性状、提高土壤保肥供肥能力对小麦高产稳产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适宜的秸秆还田能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提高土壤肥力[5-11]。然而这些研究多是短期和分散的试验,缺乏长期和系统研究。为此,笔者探讨长期秸秆还田下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安徽省临泉县进行,是在固定的地点开展的长期定位试验。供试土壤为普通砂姜黑土,为临泉县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用地,肥力中等,灌溉条件良好。2012年小麦播种前采集耕作层0~20 cm土壤,采用常规法分析,养分状况:有机质15.93 g/kg,pH 6.23,全氮1.09 g/kg,全磷0.23 g/kg,碱解氮78.28 mg/kg,有效磷13.65 mg/kg,速效钾115.2 mg/kg。
  1.2 试验设计 试验在施用等量氮磷钾化肥(N- P2O5- K2O 施用量200-90-90 kg/hm2)的基础上进行,设置4个不同玉米秸秆还田用量,以无秸秆还田的处理作为对照(CK),共5个处理:①S0(CK,不实施秸秆还田);② S1500(玉米干秸秆还田量1 500 kg/hm2);③S3000(玉米干秸秆还田量3 000 kg/hm2);④ S4500(玉米干秸秆还田量4 500 kg/hm2);⑤ S6000(玉米干秸秆还田量6 000 kg/hm2)。所用肥料:氮-尿素、磷-磷酸二铵、钾-氯化钾。小区面积20.0 m2,3次重复,完全随机区组排列。肥料施用方法,70%的氮肥和全部磷钾肥作基肥,一次性施用;剩下的30%氮肥作追肥,于第二年3月小麦拔节期追施。玉米秸秆先机械粉碎,再于小区人工开沟后翻埋于15 cm土壤沟内。供试小麦为烟农19等主栽品种,每年10月下旬人工播种,次年6月初收获。其他栽培管理措施如病虫草害防治同当地一般大田小麦。
  1.3 小麦植株样品采集和数据处理 小麦成熟期,每小区采集代表性的小麦植株样品30株,带回室内选择完整的25株考种,考察项目包括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等指标。采样后,人工收割全部小区的小麦,采用小型脱粒机人工脱粒、晾晒,计实产。数据采用Excel和SPSS软件进行处理和统计分析,用最小差异显著LSD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对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地区,在氮磷钾化肥配合施用的基础上,实施适量的玉米秸秆粉碎直接还田,对后季小麦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與无秸秆还田的对照相比,施用1 500、3 000和4 500 kg/hm2等中等数量的玉米秸秆后,小麦穗长增加,结实小穗数和总小穗数有所增加,不孕小穗数减少,穗粒数和千粒重增加,经济性状改善,为籽粒产量的提高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2.2 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2.2.1 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对当季小麦产量的影响。由图1可知,淮北砂姜黑土地区,在氮磷钾化肥配合施用的基础上,实施不同数量的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对后季小麦生长发育有明显的影响。试验开始的第一年即2012—2013年,相比无秸秆还田的对照,实施1 500~6 000 kg/hm2的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后,4个不同还田量处理,小麦产量增长3.49%~7.09%,平均提高4.94%,增产作用较为明显。小麦产量随秸秆还田量的加大先增加后降低,3 000 kg/hm2的中等秸秆还田量处理S3000小麦籽粒产量最高,增产幅度超过7%;其次是中高量的S4500处理,较对照增产5.93%,增产效应也很明显,但增产效果均未达到5%的显著水平;低量和高量秸秆还田处理S1500和S6000增产3%左右,幅度较低,与对照相比,产量基本持平。小麦籽粒产量顺序依次为S3000> S4500>S1500>S6000>S0,即中量>中高量>低量>高量>对照。说明适量的秸秆还田,不仅不会对当季小麦生长发育造成不利影响,施用得当还有一定的增产作用,其原因是秸秆还田处理增加了开花期田间土壤含水量,缓解了土壤旱情,促进了小麦生长发育[12]。这一结果与该试验所采用的开沟条施深埋粉碎的玉米秸秆这一还田方式有关,若还田方式不当,如仅采用机械旋耕,玉米秸秆可能覆盖于土壤上层或表面,就会影响小麦的播种和出苗率,甚至造成土壤漏风跑墒,导致小麦吊死,进而还会减产。
  2.2.2 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从图1可以看出,不同数量的秸秆长期直接还田对淮北砂姜黑土地区小麦籽粒产量有重要影响。从试验的第2个年即2013—2014年开始,到第5个试验年的2016—2017年,与无秸秆还田的对照S0相比,4个年度试验,实施不同数量秸秆还田处理的增产幅度分别为1.96%~6.31%、1.87%~5.87%、0.76%~8.70%和 2.27%~8.58%,平均增产5.12%、3.63%、4.31%和6.27%,尽管年度间平均增产率的差别不是很大,但从2014—2015年开始,最高增产量则表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不同秸秆还田量处理间也呈显著差异,小麦最高产量从前3个试验年度即2012—2015年的中低秸秆还田量处理S3000逐渐演变为后2个年度即2015—2017年的中高秸秆用量的S4500处理,且相比前3个年度最高产量处理S3000与其他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后2个年度小麦最高产量S4500处理与对照S0间差异达5%的显著水平。这至少说明了2个问题:一是秸秆直接还田要连续实施几个年度才能达到较为明显的稳定增产效果;二是当地自然条件下,长期秸秆直接还田,以4 500 kg/hm2的中高量玉米秸秆S4500处理是较为适宜的还田用量,其原因可能是长期实施中高量的秸秆直接还田,较好地培肥改良了砂姜黑土,提高了地力水平,促进了小麦生长发育;还田的秸秆量过少不能起到培肥改土作用;反之,秸秆过多又难于及时分解,不仅不能释放养分供小麦吸收利用,还会造成土壤微生物与小麦争夺养分,影响小麦正常生长发育。5个年度平均,不同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处理,小麦平均增产2.66%~6.56%,平均增产4.56%,小麦籽粒产量顺序依次为S4500>S3000>S6000>S1500>S0,即中高量>中量>高量>低量>对照,这也间接说明长期秸秆还田以中高量为好,还田的秸秆数量过少,起不到明显的改土培肥和增产作用。   3 小结
  (1)淮北砂姜黑土地区,实施玉米秸秆粉碎直接还田,对后季小麦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小麦穗长增加,结实小穗数和总小穗数有所增多,不孕小穗数减少,穗粒数和千粒重增长,经济性状改善,为籽粒产量的提高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2)不同数量的玉米秸秆粉碎后,人工开沟直接还田,对当季小麦有一定的增产作用。实施1 500~6 000 kg/hm2不同数量秸秆还田后,小麦籽粒产量提高3.49%~7.09%,平均增产4.94%,中等秸秆还田量3 000 kg/hm2的中量秸秆处理小麦籽粒产量最高。
  (3)实施长期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对淮北砂姜黑土区后季小麦籽粒产量有重要影响。与无秸秆还田的对照S0相比,4个年度试验,4个秸秆还田量处理的增产幅度分别为1.96%~6.31%、1.87%~5.87%、0.76%~8.70%和 2.27%~8.58%,平均增产5.12%、3.63%、4.31%和6.27%,增产幅度逐渐增大,小麦最高产量从前3个年度的中低秸秆还田量处理S3000逐渐演变为后2个年度的S4500处理,且这2个年度S4500与S0间产量差异达5%的显著水平,显示了稳定的增产效果;中高量的4 500 kg/hm2是较为适宜的玉米秸秆长期还田用量。
  参考文献
  [1] 安徽省统计局.安徽农村统计调查资料2018[Z].2018.
  [2] 临泉县统计局.临泉县农村统计调查资料2018[Z].2018.
  [3] 李录久,郭熙盛,高杰军,等.淮北砂姜黑土钾肥对生姜增产效应的研究[J].土壤,2004,36(2):187-191.
  [4] 《砂姜黑土綜合治理研究》编委会.砂姜黑土综合治理研究[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5] 王玥凯,郭自春,张中彬,等.不同耕作方式对砂姜黑土物理性质和玉米生长的影响[J].土壤学报,2019,56(6):1370-1380.
  [6] 李录久,吴萍萍,王家嘉,等.不同秸秆还田量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20,48(10):43-45.
  [7] 魏翠兰,高伟达,李录久,等.不同初始条件对砂姜黑土收缩特征的影响[J].农业机械学报,2017,48(10):229-236,271.
  [8] 李录久,吴萍萍,耿言安,等.秸秆还田结合氮肥运筹管理对白土稻田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6,22(5):1259-1266.
  [9] 李录久,王家嘉,吴萍萍,等.秸秆还田下氮肥运筹对白土田水稻产量和氮吸收利用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6,22(1):254-262.
  [10] 张亚丽,吕家珑,金继运,等.施肥和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质量及春小麦品质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2,18(2):307-314.
  [11] 袁玲,张宣,杨静,等.不同栽培方式和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3,39(2): 350-359.
  [12] 李录久,吴萍萍,蒋友坤,等.玉米秸秆还田对小麦生长和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24):112-113,117.
其他文献
摘要 通过2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完善和发展了适合伊川烟叶生产的“1-7-7S”烟叶采烤分一体化服务模式,有效整合了生产资源要素,推动了烟叶生产向专业化、集约化、工序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实现了劳动生产效率的明显提高,减工降本增效成效突出,每公顷节约成本2 491.5元;促进了烟叶烘烤质量明显改善,烘烤收益显著增加,上等烟提高10.4百分点,烘烤损失率降低7.98百分点,每公顷增加收益5 447.3元
摘要 以采用海藻酸钠和海藻酸钠/迷迭香复合涂膜分别对冷却猪肉进行处理,于4 ℃下进行冷藏保鲜,以猪肉pH、细菌总数、挥发性盐基氮的升高和感官评价等指标判断猪肉的品质变化。结果表明,复合涂膜能够减缓pH、细菌总数和挥发性盐基氮的升高,降低感官指标的变差速度,使得冷却猪肉保质期由3 d提高到9 d,说明海藻酸钠/迷迭香复合涂膜可能是猪肉保鲜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关键词 海藻酸钠;迷迭香;保鲜;涂膜;
摘要 对热带北缘低丘台地保护了40年的广东化州卜岭风水林进行了群落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群落组成种类复杂,1 200 m2样带内有维管束植物36科54属70种,种子植物属以热带亚热带区系成分为主;群落结构较复杂,分层现象不明显,冠层树冠不连续,DBH≥20 cm 的大径级个体约占胸径5 cm以上个体数的16.67%,群落胸高断面积为37.42 m2/hm2;频度分析表明,该群落超过50%的种类多度分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水肥处理对宁夏中部干旱带土壤水分及黄花菜产量的影响,探索适合该地区的黄花菜灌溉制度。[方法]试验选用甘肃大乌嘴为材料,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设置了低水(W1)2 250 m3/hm2、中水(W2)3 000 m3/hm2、高水(W3)3 750 m3/hm2,低肥(F1)450 kg/hm2、中肥(F2)675 kg/hm2、高肥(F3)900 kg/hm2,以当地农户滴灌种植
摘要 [目的]研究夏玉米種肥异位同播下,不同种肥间距(种肥水平距离和施肥深度)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为夏玉米轻简化高产高效栽培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采用裂区设计, 4 种种肥水平距离(5、10、15、20 cm)为主处理; 4 种施肥深度(4、8、12、16 cm)为副处理。[结果]不同种肥间距(种肥水平距离和施肥深度)对夏玉米出苗率、根系形态和产量因子、产量都有显著的作用效应,二者交互作用产生显
摘要 针对平原河网地区河道水位预报的不确定性特征,以京杭运河代表站拱宸桥站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在线支持向量机的河道水位预报方法。根据拱宸桥站河道水位影响因子,选取京杭运河2008—2013年11场典型洪水过程的1 500组水文数据作为样本,分别构建了固定式、在线增量式和在线剔除式SVM水位预测模型。定性定量比较了不同预见期下3种模型的预测数据,结果表明在线剔除式SVM模型的预报精度要高于其他2种模
摘要 [目的]优化葛叶总黄酮提取工艺,并分析其抑菌抗氧化活性。[方法]以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量为响应值,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乙醇浓度、液料比、超声温度、超声时间为因素,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葛叶总黄酮的超声提取工艺。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葛叶总黄酮对7种常见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以考察其抗菌活性,并通过测定OH-、DPPH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活性来考察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葛叶总黄酮的最佳提取
摘要 为了探究不同蔬菜废弃物的产沼气潜力,以4种不同叶菜类蔬菜废弃物为发酵原料,采用批量式厌氧消化工艺,在恒温(35±1)℃的条件下,对蔬菜废弃物产沼气潜力及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混合白菜、混合蔬菜、油麦菜和生菜作为底物进行厌氧消化,TS产气率分别为658、601、804和1 136 mL/g,VS产气率分别为833、881、1 093和1 544 mL/g,生菜组产气潜力最大,油麦菜组次之,混
摘要 为明确烟叶采烤环节对烟叶烘烤损失率的影响,查找烘烤损失率成因,对采烤一体化专业化烘烤标准作业与烟农常规采烤作业的烟叶烘烤损失率和用工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成熟采收和分类编装烟对烘烤损失的影响最大,对烘烤损失率的影响分别占烘烤损失的41.59%和35.47%;采收、编装和烘烤3个环节全程按照规范专业化作业用工成本较烟农常规作业模式增加0.31元/kg,但降低烘烤损失3 749.40元/h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