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场“拜门”的学问

来源 :领导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u_z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拜门”是中国古代官场的陋习之一,其实质是一种编织官系网的手段,由此达到互惠互利的双赢目的。那些拜门者,只不过是为自己的仕途找到一把保护伞,一个护身符。
  所谓“拜门”,其实只是建立一种名义上的师生关系,学生并不计较被拜老师的辈分、年龄、人品、学识,计较的只是老师一定要有权有势。“拜门”,最开始的意思是参加科举考试的士人拜主考官为老师。中国帝制时代的科举考试都设有主考官,唐宋时称“知贡举”,明清时又变为“主考”或“总裁”。这些人其实就是临时的考试委员会委员长。科举中试或及第者称主考官为“座主”,而自称“门生”。座主与门生等称谓的出现,意味着古代官场上官系网的编织成功。
  到了晚清,“拜门”已经有了一套复杂的程序。“拜门”人首先需要经他人引荐,呈上“门生帖子”,上面要写清双方姓名,自愿建立师生关系等内容。其次(也是最重要)还要交纳一笔丰厚的财礼。老师收下财礼,学生才能行拜师礼。有了一个权势如虹的老师后,学生就可以倚仗了,就可以炫耀自己是某某权贵的弟子。从此,就可以凭借老师的权势在官场上飞龙在天,步步高升了。
  东汉末年的名士徐干在自己的著作中曾特意谈到“拜门”的实质:“现在拜门的官员俯拾皆是,在朝中当小官的,若是没有几个有权势的老师,根本就不会走路吃饭。这些人拜的老师根本不会传授他们文化知识,当官的也不需要文化知识。他们只是奉承巴结这些老师,为的就是能在官场上先占一席之地,然后靠着老师的帮助,升官发财。”这段话可谓一针见血,戳穿了那些拜师官员的阿谀面目。
  但是,真正的官场达人,从来不给人以趋炎附势的印象,这是因为他们未雨绸缪,在别人还没有完全明白“拜门”妙处时,他们就已经一马当先,大功告成了。
  苏洵、苏轼和苏辙被后人称为是做官典范,苏门一家被称为做官家族。其实很多人不知道,苏门如此显赫,全是因为苏洵的提前“拜门”。
  苏洵的文章很妙,思想也符合主旋律要求,但就是考不上国家公务员。在思想辗转许久后,苏洵决定走一条与众不同的路,那就是构建师生圈。
  当时,苏洵在东京汴梁大街上买了一本京城名臣录,上面罗列了一大群京官。这些京官中,苏洵认为最能在皇帝面前说上话的就属欧阳修了。
  苏洵决定投其所好,头悬梁、锥刺股地完成了几十篇文章,走了很多关系,终于将文章送到了欧阳修的手上。从此,苏洵就成了欧阳修家中的座上客,而欧阳修也成为苏洵的老师。二人虽然没有举行“拜门”的仪式,但出入欧阳修家的人都明白两人的关系。几年后,苏洵的儿子苏轼和苏辙相继来京考试,由于苏洵在京城早已经是某某人的学生,再加上苏轼这小子的确是才华横溢,于是顺理成章地被取为进士。
  苏洵之所以成功,又能让两个儿子成功,无疑是得益于欧阳修等人的大力帮助。苏氏父子就这样迅速扬名文坛,由偏远地区进入京城的上层士人交游圈,随后进入官场,开始了仕途生活。
  (摘自《官系網:古代官场人脉操纵术》)
其他文献
据康奈尔大学和北京大学的经济学家的研究,中国的收入不均水平在下降。学者们发现,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前10年,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镇化,中国的收入不均水平大幅上升,而在2010年前后達到一个拐点。此后,收入不均水平一直是小幅而稳步下降。学者们认为,政府的干预如确定最低工资标准和增加社会福利,可能有助于收入不均水平的降低。但是,即便中国的收入不均程度在降低,相比其他大国仍相对较高——在世界最大的1
提起宋代,很是让人纠结,就连真实的宋代也让人难以确定。历史学家陈寅恪评价:“华夏民族……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曾担任亚洲研究协会主席的美国学者罗兹·墨菲也称“宋朝算得上一个政治清明、繁荣和创新的黄金时代”。翻看历史,确实证据诸多:街巷制取代里坊制奠定了中国现代城市的基本格局;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应用与外传,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清明上河图》的背后是一个富甲天下、空
在以熊猫保护而闻名的中国西部城市成都,科学家们正在推进一项计划,目标是收集并分析大量来自中国国民的基因數据,以助发现从癌症到精神分裂症的各种疾病的病因,并为新疗法铺平道路。中国已经将这类科技创新作为国家目标的核心,希望到2020年能完成数据收集目标,比美国预计的本国实现相同目标的时间早两年。(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
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名臣”,是极为引人关切的历史人物。当今社会出于多种原因,以不懈的热情出版他的日记、家书、诗文乃至奏折。这一文化现象,发人深省。曾国藩这位农家出身而逆袭于晚清社会的政治家,其志向、修养、人格、智慧,确乎值得揣摩和借鉴。  曾国藩生长于湖南的穷乡僻壤,他虽觉得天分不甚低,但未离乡前全被茅塞,孤陋寡闻。直到进京三番赴考,悉心而读大家名家著述,才豁然开朗。在同乡理学大师唐鉴的指导下,以朱
贾平凹著 九州出版社 2016年11月出版  人生真正的从容,不是躲避纷争与喧嚣,而是平静地面对困惑与烦恼。人生的旅途,苦与乐总是相随,禁得住多少曲折,才配得上多少幸福。賈平凹用诚挚朴素的笔触,写他所见、所感的人和事,字里行间,无不闪烁着灼目的智慧。读过书中贾平凹呈现的人生片段,我们终将明白,从容不是随波逐流,不要过早地顺从强悍的命运,唯有默守初心,才能做成真的自己。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淡定从容地
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的研究者发现,学生喜欢在校园里与猫、狗玩耍。学生们表示与猫、狗互动能改善情绪,减轻压力。这有科学依据吗?  研究者将249名大学生随机分为4组,分别体验与猫、狗直接互动,观看他人与猫、狗互动,观看猫、狗幻灯片,等待与猫、狗互动等4种情景各10分钟。体验过程中,研究者测量大学生唾液中应激激素水平的变化,应激激素水平越高表示压力越大。结果发现,与猫、狗直接互动组学生的应激激素水平最低
陈伯达晚年所写的《求知难》一文,居然在1982年第10期的《读书》杂志上公开发表——尽管署笔名“纪训”而未署“陈伯达”——这在当时也是一个奇迹!  (一)  事情要从1982年4月22日说起。那天,有两位陈伯达的老朋友经过公安部门的批准,前去看望陈伯达。在这两位老朋友中,有一位跟周扬很熟悉。这位老朋友前些日子去看过周扬,跟周扬说起陈伯达。周扬说,如果可能,希望一晤陈伯达。周扬本人当时不便直接找陈伯
任正非是一个传奇。他用两万元创建了日后改写世界通信设备制造业竞争格局的华为,因此被称为中国最有魄力、最具战略眼光和创新精神的企业家。但他却始终避开媒体的聚光灯,留给外界无尽的猜测和臆想。  贫困中立下大志  1944年10月25日,任正非出生在贵州省安顺镇宁县一个贫困的小村庄。他的父亲任摩逊随解放军剿匪部队一同进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协助筹建一所民族中学,一头扎进去就是几十年。他的母亲程远昭是一位中学
作为国际关系核心概念之一,主权的内涵和外延在当代不断发生新的深刻变化,由此前的绝对化、单一化形式,逐步转向灵活、多元、多层、开放的状态。主权内容及形态的新变化一方面符合国际社会与世界政治的积极进步趋势,另一方面也契合当代中国外交观念与外交战略需求的整体更新,特别是涉及新主权观对外交新定位的积极含义,新主权观嵌入新兴大国外交战略的顶层设计与前瞻议程等。故此有必要讨论:当代主权观念总体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我们讲两个故事。  德意志帝国的宰相俾斯麦与国王威廉一世是对有名的搭档。当时帝国很强盛,不仅因为俾斯麦这个宰相能干,也因为有这个宽容大度的好皇帝。威廉一世回到后宫,经常气得乱摔东西,甚至连一些珍贵的器皿都摔坏了。皇后问他:“你又受了俾斯麦那个老头子的气?”威廉一世说:“对呀!”皇后说:“你为什么老是要受他的气呢?”威廉一世说:“你不懂。他是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下面那许多人的气,他都要受。他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