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生态省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独创,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河南省委、省政府站在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中原崛起的高度,作出了建设林业生态省的战略决策。几年来,全省各地加强领导,加大力度,全面掀起生态省建设高潮。但还存在树种单一、大树进城,管理粗放等诸多问题,对此,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协调发展的生态效益型经济体系等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 生态文明 旅游 问题 生态环境 大树进城
生态省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独创,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将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加强环境保护作为关系全局的重大任务。省委、省政府站在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中原崛起的高度,作出了建设林业生态省的战略决策。几年来,全省各地加强领导,加大力度,全面掀起生态省建设高潮。全国第五次森林资源清查和年度造林实绩核查结果显示,2000年以来,河南省森林资源持续增长,平均每年新增有林地面积290万亩,林业生态省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但目前我省生态林业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距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生态省建设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
一、生态省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平原农区人工林树种单一,出现大面积“杨树热”。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平原农区农田林网建设栽植树种95%左右都是中林46、107等速生杨树品种。
同一树种生长在一个区域,所需光照、养分都一样,达到一定的密度,各个个体之间势必产生竞争,造成优胜劣汰。混交林则不同,选择适当搭配的树种,如深根系和浅根系、喜阳性和耐阴性等混交栽植,所需生长因子有所差异,从而能使他们各取所需,少重叠则预示着空间的充分利用。当然还有共生互补作用的,如杨树刺槐混交,刺槐浅根系虽固沙能力强但不抗风,杨树深根系则能够为刺槐挡风;刺槐耐瘠薄,根部可以产生根瘤菌自行固氮,杨树喜肥水,可以从刺槐那里获得部分养料,他们生长在一起可以相互促进,所以建议栽植混交林。
另外,单一林分最大的弊病,就是为病虫害的快速传播提供了方便。历数建国以来我省发生的较大规模的灾害,如松毛虫、杨树金花虫、榆蓝金花虫、杨尺蛾、泡桐大袋蛾、泡桐金花虫病虫害等,无一例外都是发生在成片连方的单一林分中。20世纪七、八十年代泡桐大袋蛾吐丝下垂盛期,将路上行驶的汽车玻璃完全挡住。为消灭这些虫害,当地政府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有些年份甚至全民总动员,像当年淮海战役一般。
当然混交林分也有不利因素,造林、规划、管理甚至直到采伐运输都有不便。但单位面积上产生的物质总量要大于单一林分,最为宝贵之处在于能够有效控制病虫害,不同树种产生的不同环境因子对于病虫害的爆发有很大的抑制作用,最起码阻隔传播的作用是明显的。深山老林没人理会的原始林能够几百成千年的茂盛生长而免除病虫害爆发就是很好的明证。
这些年,我们造林仍然是以“杨(树)家将”、“童(桐树)子军”为主,只不过品种上有些改变。也许是人们的防范意识提高了,也许是气候不太适合,总之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病虫灾害,但我们绝不可以掉以轻心。一旦放松警惕,遇到合适天气等因素,害虫爆发随时都有可能。如今的造林已经既成事实,专门改造代价不菲。加强管理是有效手段。我们寄希望于后来,或者林分抚育改造时,或者采伐更新时,务必强化混交林意识,使我们的损失减到最小,而效益达到最大化。
二是大树进城问题。大树进城和大苗造林是两个概念。我们提倡大苗造林。因为大苗造林成林早,产生效益快。大树进城的出发点和大苗造林应该一样,但实际效果却不然。
根据我们的观察,大部分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树势恢复慢,成活率低。一棵数十年以上的大树,截断根稍异地重新栽植,光温水分气候诸多的不适应是想而易见的。恢复创伤至少3年以上,恢复原来的树势肯定时间更长。二是病虫害严重,尤其是食叶害虫和钻蛀类害虫。食叶害虫是针、阔叶树最常见和最重要的害虫类群之一。早在明嘉靖9年(1530)浙江已有了松毛虫灾害的记载,万历17年(1599)江苏常熟县志的记载形象而确切:据梢食叶、嗖嗖有声,树尽凋谢,俗呼松蚕。食叶害虫危害的症状常较易于发现和识别。如整个叶片被食尽、留下残叶、叶柄或叶脉等,严重受害时整株光秃;潜叶种类使被害叶显现各种潜痕、污斑或枯黄;天幕毛虫等则结成大的丝幕更惹人注目,被害树地面往往满布残叶、虫粪,树间挂有虫茧、丝迹等也属常见的现象。林木所害,与树木种类、树龄、立地、生长状态、受害季节与次数,以及气象条件、次期害虫及病害侵染等有关。据研究,一般情况下失叶达30%对树木并不产生大的不利影响;但中等程度甚至严重失叶(50%~70%以上)连续2年或多年,径生长将减少70%~100%。?林木钻蛀性害虫是钻蛀在树干、枝条及根部内危害的大害虫。这类害虫种类多、分布广,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树干或枝条内,防治困难,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大,对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三是树体生理状况差,树枝断处易腐烂或者整段黑枯,树皮断裂或脱落。四是移植缓慢,成本高。五是虽然成就一片风景,但却破坏了原来地方的环境。因此,笔者认为,如果不是十分的特殊需要,最好不要移植大树进城绿化,改用大苗造林会取得同样的效果。
三是林地经营粗放,重造轻管,重采轻抚。一些地方盲目追求造林规模,而忽视了客观因素,管护跟不上,以致部分林地荒芜,人为损坏严重,病虫害也治理不到位,乱砍滥伐林木现象时有发生,随着树木林龄的增加,不及时更新优化,严重影响了生态林业工程整体效益的发挥。
四是缺乏系统工程思想,没有将造林绿化工程与农、水、牧工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各项工程建设存在盲目性,今日拔,明日栽。既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也严重挫伤了广大群众造林的积极性,同时影响了全省生态建设的进程。
五是缺乏有效的总体规划。生态林业建设周期长,投资大,加之各地林业技术人员技术水平有限,出现林业建设工程套工程、年份套年份的现象,为避免林业工程的重叠,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资金,需要利用系统工程理论将各方面林业工作任务整合成一个整体来实施和经营,做好项目协调,资金协调,统筹兼顾,使各项工程建设一步到位。 二、建议
(1)进行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实施生态文明团队活动实施方案,在全省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机关、企业、学校、社区、村镇创建评选活动,通过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对广大群众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使人们自觉地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同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2)开展生态文明学习活动。开办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专题讲座,定期邀请生态环境研究专家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主题报告;普及生态文明建设读本,帮助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了解和学习生态文明知识,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3)建立生态省生态经济。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大力推进林业绿化工程,实施水体生物净化工程和生态修复工程,确保水源水质,保证居民饮用水安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为居民构建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4)推进生态省体制转轨。建立健全生态文明相关法规保障体系。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生态文明理念下生态省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推进机构调整,建立服务型政务中心。
三、构建协调发展的生态效益型经济体系
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依靠科技创新,积极扶持以安全食品生产为主导的生态农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循环经济为模式,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工业;积极开发生态旅游,大力倡导绿色消费,建立协调发展的生态效益型经济体系。
(1)加快发展安全食品生产。构筑特色农业产业带,重点培育“畜牧、水产、林产、园艺”四大主导产业,发展畜禽、竹笋、水产、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花卉、烤烟等九个重点特色农产品及优势品种。以基地生态化、品种多样化、产品优质化为目标,建设一批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抓好10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2)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模式。重点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牧-沼-果”结合、物质多层次循环利用的“丘陵山地综合开发”、“庭院生态经济综合利用”、“农业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果园套种经济绿肥”等生态农业开发模式;大力发展以农田为基础的粮经、粮肥轮作模式,优化品种配置和种植结构,推广立体种养、水旱轮作、间作套种、节水灌溉等技术;发挥山地资源优势,推进山地综合开发,形成山顶造生态公益林、水源涵养林,山腰种果套草养畜放牧、栽培食用菌的农林复合型生态农业模式。
(3)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重点解决动植物病虫灾害、畜禽水产品药物残留与卫生质量等问题。扩大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监控点的覆盖范围。研究制定农药、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安全使用技术标准、规范和专项实施方案,大力开发生物有机肥料加工、生物防治与绿色控害技术,积极研发高效、低毒、无残留的生物农药,引进和引导开发新型药械,提高农药利用率。进一步规范外来物种和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生物释放安全环境影响报告制度。
总之,推进生态省建设离不开国家及各地区的资金、组织、技术支持,编制生态省建设规划,应充分考虑包括机制、组织、政策、法制、科技、管理保障等在内的保障体系,使之更加完善,同时加强区域合作,从而促进生态省的进一步建设。
[关键词] 生态文明 旅游 问题 生态环境 大树进城
生态省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独创,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将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加强环境保护作为关系全局的重大任务。省委、省政府站在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中原崛起的高度,作出了建设林业生态省的战略决策。几年来,全省各地加强领导,加大力度,全面掀起生态省建设高潮。全国第五次森林资源清查和年度造林实绩核查结果显示,2000年以来,河南省森林资源持续增长,平均每年新增有林地面积290万亩,林业生态省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但目前我省生态林业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距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生态省建设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
一、生态省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平原农区人工林树种单一,出现大面积“杨树热”。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平原农区农田林网建设栽植树种95%左右都是中林46、107等速生杨树品种。
同一树种生长在一个区域,所需光照、养分都一样,达到一定的密度,各个个体之间势必产生竞争,造成优胜劣汰。混交林则不同,选择适当搭配的树种,如深根系和浅根系、喜阳性和耐阴性等混交栽植,所需生长因子有所差异,从而能使他们各取所需,少重叠则预示着空间的充分利用。当然还有共生互补作用的,如杨树刺槐混交,刺槐浅根系虽固沙能力强但不抗风,杨树深根系则能够为刺槐挡风;刺槐耐瘠薄,根部可以产生根瘤菌自行固氮,杨树喜肥水,可以从刺槐那里获得部分养料,他们生长在一起可以相互促进,所以建议栽植混交林。
另外,单一林分最大的弊病,就是为病虫害的快速传播提供了方便。历数建国以来我省发生的较大规模的灾害,如松毛虫、杨树金花虫、榆蓝金花虫、杨尺蛾、泡桐大袋蛾、泡桐金花虫病虫害等,无一例外都是发生在成片连方的单一林分中。20世纪七、八十年代泡桐大袋蛾吐丝下垂盛期,将路上行驶的汽车玻璃完全挡住。为消灭这些虫害,当地政府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有些年份甚至全民总动员,像当年淮海战役一般。
当然混交林分也有不利因素,造林、规划、管理甚至直到采伐运输都有不便。但单位面积上产生的物质总量要大于单一林分,最为宝贵之处在于能够有效控制病虫害,不同树种产生的不同环境因子对于病虫害的爆发有很大的抑制作用,最起码阻隔传播的作用是明显的。深山老林没人理会的原始林能够几百成千年的茂盛生长而免除病虫害爆发就是很好的明证。
这些年,我们造林仍然是以“杨(树)家将”、“童(桐树)子军”为主,只不过品种上有些改变。也许是人们的防范意识提高了,也许是气候不太适合,总之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病虫灾害,但我们绝不可以掉以轻心。一旦放松警惕,遇到合适天气等因素,害虫爆发随时都有可能。如今的造林已经既成事实,专门改造代价不菲。加强管理是有效手段。我们寄希望于后来,或者林分抚育改造时,或者采伐更新时,务必强化混交林意识,使我们的损失减到最小,而效益达到最大化。
二是大树进城问题。大树进城和大苗造林是两个概念。我们提倡大苗造林。因为大苗造林成林早,产生效益快。大树进城的出发点和大苗造林应该一样,但实际效果却不然。
根据我们的观察,大部分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树势恢复慢,成活率低。一棵数十年以上的大树,截断根稍异地重新栽植,光温水分气候诸多的不适应是想而易见的。恢复创伤至少3年以上,恢复原来的树势肯定时间更长。二是病虫害严重,尤其是食叶害虫和钻蛀类害虫。食叶害虫是针、阔叶树最常见和最重要的害虫类群之一。早在明嘉靖9年(1530)浙江已有了松毛虫灾害的记载,万历17年(1599)江苏常熟县志的记载形象而确切:据梢食叶、嗖嗖有声,树尽凋谢,俗呼松蚕。食叶害虫危害的症状常较易于发现和识别。如整个叶片被食尽、留下残叶、叶柄或叶脉等,严重受害时整株光秃;潜叶种类使被害叶显现各种潜痕、污斑或枯黄;天幕毛虫等则结成大的丝幕更惹人注目,被害树地面往往满布残叶、虫粪,树间挂有虫茧、丝迹等也属常见的现象。林木所害,与树木种类、树龄、立地、生长状态、受害季节与次数,以及气象条件、次期害虫及病害侵染等有关。据研究,一般情况下失叶达30%对树木并不产生大的不利影响;但中等程度甚至严重失叶(50%~70%以上)连续2年或多年,径生长将减少70%~100%。?林木钻蛀性害虫是钻蛀在树干、枝条及根部内危害的大害虫。这类害虫种类多、分布广,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树干或枝条内,防治困难,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大,对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三是树体生理状况差,树枝断处易腐烂或者整段黑枯,树皮断裂或脱落。四是移植缓慢,成本高。五是虽然成就一片风景,但却破坏了原来地方的环境。因此,笔者认为,如果不是十分的特殊需要,最好不要移植大树进城绿化,改用大苗造林会取得同样的效果。
三是林地经营粗放,重造轻管,重采轻抚。一些地方盲目追求造林规模,而忽视了客观因素,管护跟不上,以致部分林地荒芜,人为损坏严重,病虫害也治理不到位,乱砍滥伐林木现象时有发生,随着树木林龄的增加,不及时更新优化,严重影响了生态林业工程整体效益的发挥。
四是缺乏系统工程思想,没有将造林绿化工程与农、水、牧工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各项工程建设存在盲目性,今日拔,明日栽。既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也严重挫伤了广大群众造林的积极性,同时影响了全省生态建设的进程。
五是缺乏有效的总体规划。生态林业建设周期长,投资大,加之各地林业技术人员技术水平有限,出现林业建设工程套工程、年份套年份的现象,为避免林业工程的重叠,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资金,需要利用系统工程理论将各方面林业工作任务整合成一个整体来实施和经营,做好项目协调,资金协调,统筹兼顾,使各项工程建设一步到位。 二、建议
(1)进行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实施生态文明团队活动实施方案,在全省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机关、企业、学校、社区、村镇创建评选活动,通过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对广大群众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使人们自觉地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同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2)开展生态文明学习活动。开办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专题讲座,定期邀请生态环境研究专家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主题报告;普及生态文明建设读本,帮助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了解和学习生态文明知识,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3)建立生态省生态经济。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大力推进林业绿化工程,实施水体生物净化工程和生态修复工程,确保水源水质,保证居民饮用水安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为居民构建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4)推进生态省体制转轨。建立健全生态文明相关法规保障体系。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生态文明理念下生态省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推进机构调整,建立服务型政务中心。
三、构建协调发展的生态效益型经济体系
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依靠科技创新,积极扶持以安全食品生产为主导的生态农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循环经济为模式,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工业;积极开发生态旅游,大力倡导绿色消费,建立协调发展的生态效益型经济体系。
(1)加快发展安全食品生产。构筑特色农业产业带,重点培育“畜牧、水产、林产、园艺”四大主导产业,发展畜禽、竹笋、水产、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花卉、烤烟等九个重点特色农产品及优势品种。以基地生态化、品种多样化、产品优质化为目标,建设一批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抓好10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2)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模式。重点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牧-沼-果”结合、物质多层次循环利用的“丘陵山地综合开发”、“庭院生态经济综合利用”、“农业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果园套种经济绿肥”等生态农业开发模式;大力发展以农田为基础的粮经、粮肥轮作模式,优化品种配置和种植结构,推广立体种养、水旱轮作、间作套种、节水灌溉等技术;发挥山地资源优势,推进山地综合开发,形成山顶造生态公益林、水源涵养林,山腰种果套草养畜放牧、栽培食用菌的农林复合型生态农业模式。
(3)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重点解决动植物病虫灾害、畜禽水产品药物残留与卫生质量等问题。扩大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监控点的覆盖范围。研究制定农药、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安全使用技术标准、规范和专项实施方案,大力开发生物有机肥料加工、生物防治与绿色控害技术,积极研发高效、低毒、无残留的生物农药,引进和引导开发新型药械,提高农药利用率。进一步规范外来物种和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生物释放安全环境影响报告制度。
总之,推进生态省建设离不开国家及各地区的资金、组织、技术支持,编制生态省建设规划,应充分考虑包括机制、组织、政策、法制、科技、管理保障等在内的保障体系,使之更加完善,同时加强区域合作,从而促进生态省的进一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