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一位生于陕南的70后,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步伐,一步步成长起来。30多年的生活历程中,个人食、衣、住、行经历了一系列日新月异的变化,亲身感受到了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见证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改革开放;食衣住行;中国社会;进步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1976年我出生在陕西南部的一个小村庄。虽不同于祖辈和父辈,没有经历战乱和饥荒的煎熬,但在商品短缺年代,还是经历了计划经济下的“凭票供应”。一个普通工薪家庭的生活还是比较清淡。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的胜利召开,开启了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历史新时期。神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中国经济、社会走上了全面发展。我们全家人和千千万万个家庭一样,在党和政府的正确指引下,勤劳俭朴,努力奋斗,也大踏步赶上了时代潮流,走上了奔向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回顾30多年的成长历程,个人食、衣、住、行方面的巨大变化见证了中国经济社会的伟大变迁。
一、民以食为天
我家五口人,有父、母、两个妹妹和我。改革开放前以及初期,在我的农村老家,粗粮、咸菜是家常便饭,能吃上白面馍也觉得是一种奢望。听大人讲,我们那个年代除了奶水充足的孩子能享受妈妈“纯奶”的哺育待遇外,其余的孩子只能依靠“玉米面糊糊”维持小生命,富裕点的家庭有时会给孩子贴补一下伙食,增添点“白面糊糊”。从我记事后,玉米稀饭是每家早晚必“享”之餐,早晚菜肴就是自家腌制的咸菜,中午偶尔会烧点自家产的萝卜青菜。白面每天最多只能“享用”一次,还是“汤面”,为了节约白面,每家还要把玉米粉掺在汤里,外加点大白萝卜片和土豆块,一道丰盛的晚餐大功告成,俗称“菜饭”。家里只有来了亲朋好友或是逢年过节,才有可能吃上点鸡蛋、豆腐,至于大米、饺子、鸡、鸭、鱼、肉,一年也难得能吃上几回。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期,白面已渐渐代替了玉米稀饭,成为每个家庭的主要食物,大米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被端上寻常百姓家庭的餐桌。
进入新世纪,随着农村超市万村千乡工程的不断推进,无论是市县还是农村市场,鸡鸭鱼肉不断,民众的菜篮子得到了保障,农村普通老百姓也能象城里人一样不受季节限制地购买到新鲜蔬菜,享用丰盛大餐。
二、穿着打扮
在物资匮乏的上世纪70年代,人们缺衣少穿,灰、黑、白是着装的主色调,穿着打扮纯粹是御寒需求。大家都过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贫苦日子。因为没有几件换洗的衣服,大人小孩身上经常会滋生些跳蚤、虱子。上世纪80年代中期,农村流行的确良、的卡布衣服面料。母亲那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买台缝纫机,对于这个心愿母亲不知道念叨了多少遍。记得有一天,父亲突然用架子车拉回了一台崭新的“标准牌”缝纫机,母亲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母亲在缝纫机前侍弄来侍弄去,简直爱不释手,那个高兴劲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当天晚上,她就翻出了家里的旧衣服,把以前手工缝的补丁全拆了,重新用机子缝补。那东西也的确是好,打的补丁又平整又规则,穿起来更是舒服又好看。从此母亲就告别了用手缝制衣服的历史。当时人们穿粗布的、暗色调的、打补丁的衣服,相当普遍,谁要穿身柔滑细腻的洋布衣服、的确良衣服,肯定令人羡慕。母亲心灵手巧,能剪会缝,许多大人的旧衣服经她的手翻新后,小孩穿着就像新的一样好看。不过,自从有了这缝纫机,母亲倒是更忙碌了。她白天下地,晚上就踩着缝纫机“嗒嗒” 响个不停。我们兄妹三人都是在缝纫机的嗒嗒声中度过童年的。每年开学前,母亲总是趴在缝纫机前忙碌几个晚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是啊,母亲把多少温暖如春的爱都密密地缝到了我们身上。
到了上世纪90年代,许多时尚的新衣服在市场上热卖了,村里的人也慢慢富裕,不再穿补丁衣服了,除了缝缝裤边,扎扎鞋垫,做一些类似的零活,缝纫机似乎也派不上大用场了。进入新世纪,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农村、城里的服装店一家挨着一家。穿衣戴帽早已告别样式呆板、色调单一时代了,越来越开始讲究舒适、时尚、美观、大方了。在化纤布服装大量减少的同时,棉布、棉麻、毛料服装及其织品明显增加。市面上时尚的、休闲的、中式的、韩式的衣服,真是应有尽有,连街道卖布的都改做其他生意了。这年头,不只讲穿新,更重要的是讲款式、讲质地、讲时尚。母亲的缝纫机便一点作用也发挥不上了。
三、安居才能乐业
现在,我对于农村老家里土房子的印象还依旧很深:低矮灰暗。想起自己曾在那样的屋里度过了童年时光,心中仍有几分留恋。这么多年,父母尽了百分之百的力气去改造全家的住房环境。
从我记事以来的20多年里,老家的房子经过几次翻盖,不断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而我出生时的土坯房子已经不复存在。在我两岁时家里盖了四间木架结构的土坯瓦房,木板门木格窗。当时,北方这种房子很普遍,大家居住条件差异不大。窗子过春节前都要用新的白纸糊一遍,贴上红字,显得喜庆些。靠东边的一间既是厨房,又是小饭厅,锅台后面还隔出来了个大土炕。冬天里做饭取暖一举两得。我美好的孩提时代就是在这瓦房里度过的。后来在西边续了第五间,放些生活杂物。那时,居家住房是没有浴室这一概念的。我上初中时父母又给土房贴上了水泥红砖墙面,木格窗换成了钢筋玻璃窗,从此不用糊窗纸。房子虽然不是全砖,但从前面看起来气派多了。就在那时,我们家还购买了第一台“黄河牌”14寸黑白电视机,生活也一天一天地好起来。我们兄妹三个在这个新家里,愉快地生活和学习,度过了快乐、美好的童年!
我上高中时父亲在城里买了套单元房,一家人都搬到新楼房里住,家里也重新添置了一套新家具,并将黑白电视机换成彩色电视机,购置了电风扇、洗衣机,并装上了家庭电话和有线电视。生活质量大大提高,是多年前不可比拟的、不可想像的。
我参加工作后也在宝鸡买了单元房。全家人只是偶尔回农村老家住几天。老房子时间长了没人住,也经常漏雨。终于在三四年前,家里将老房子推倒盖起了两层楼。房屋是砖混结构,窗户是铝合金的,且是双层,御寒保暖效果较好。现在宽阔的门楼能开得进小汽车,房间宽敞明亮,阳台视野开阔,更重要的是,父亲还在二楼建了洗澡间,装上了清洁环保的太阳能热水器,拧开盥洗室的水龙头,温水缓缓流淌……院墙旁边还留着那棵粗壮的核桃树,核桃成熟时都落在了院子里。放暑假回家,父母提议说回农村老家避暑,还说等他们年纪大了就搬回农村老家安享晚年。现在,不少城市人去农村,为的就是能呼吸到农村洁净的空气。这片被称为“天然氧吧”的农村天地是父辈人永远的根。我家的居住环境从土房到砖房再到楼房,折射的是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和由此带来的普通百姓生活品质的根本改善。
四、脚下的路越走越宽阔
从我记事起,人们下地干活或走亲戚,基本上是步行。那个年代交通的不便阻塞了人们的外出之路,许多人足不出户,外界的信息听上去就像传奇故事一样。上个世纪80年代,自行车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庭,它不仅是许多农村结婚男女必备的“三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之一,同时也是当时农村经济发展的真实写照。我家的第一辆自行车是“飞鸽”牌的“二八大杠”,28英寸的自行车,车架杠子可以坐人、放东西。这型号的自行车还是新中国成立后天津自行车厂独立研发的。自80年代初,它陪伴着父亲来往于家和几十公里之外的单位之间。我上初中时,也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学校离家十里路,我就骑着车来回奔波。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摩托车又席卷农村大地,风靡一时,成为当时年轻人追求时尚的最佳标志,同时,也是未婚男女结婚的必需品。近几年,取而代之的家庭型轿车已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庭,小汽车的入户不仅大大改善了乘座环境,起到挡风遮雨、追求时尚的效果,同时,还成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亮丽风景线。现在提倡建设环保型社会,这几年,家中添了一辆小排量面包车,全家人出行既经济又方便。
时光如梭。30多年的个人成长历史不仅见证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教会我珍惜美好生活,感恩国家,更教我信心满怀地迎接中国社会光明灿烂的未来。
关键词:改革开放;食衣住行;中国社会;进步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1976年我出生在陕西南部的一个小村庄。虽不同于祖辈和父辈,没有经历战乱和饥荒的煎熬,但在商品短缺年代,还是经历了计划经济下的“凭票供应”。一个普通工薪家庭的生活还是比较清淡。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的胜利召开,开启了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历史新时期。神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中国经济、社会走上了全面发展。我们全家人和千千万万个家庭一样,在党和政府的正确指引下,勤劳俭朴,努力奋斗,也大踏步赶上了时代潮流,走上了奔向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回顾30多年的成长历程,个人食、衣、住、行方面的巨大变化见证了中国经济社会的伟大变迁。
一、民以食为天
我家五口人,有父、母、两个妹妹和我。改革开放前以及初期,在我的农村老家,粗粮、咸菜是家常便饭,能吃上白面馍也觉得是一种奢望。听大人讲,我们那个年代除了奶水充足的孩子能享受妈妈“纯奶”的哺育待遇外,其余的孩子只能依靠“玉米面糊糊”维持小生命,富裕点的家庭有时会给孩子贴补一下伙食,增添点“白面糊糊”。从我记事后,玉米稀饭是每家早晚必“享”之餐,早晚菜肴就是自家腌制的咸菜,中午偶尔会烧点自家产的萝卜青菜。白面每天最多只能“享用”一次,还是“汤面”,为了节约白面,每家还要把玉米粉掺在汤里,外加点大白萝卜片和土豆块,一道丰盛的晚餐大功告成,俗称“菜饭”。家里只有来了亲朋好友或是逢年过节,才有可能吃上点鸡蛋、豆腐,至于大米、饺子、鸡、鸭、鱼、肉,一年也难得能吃上几回。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期,白面已渐渐代替了玉米稀饭,成为每个家庭的主要食物,大米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被端上寻常百姓家庭的餐桌。
进入新世纪,随着农村超市万村千乡工程的不断推进,无论是市县还是农村市场,鸡鸭鱼肉不断,民众的菜篮子得到了保障,农村普通老百姓也能象城里人一样不受季节限制地购买到新鲜蔬菜,享用丰盛大餐。
二、穿着打扮
在物资匮乏的上世纪70年代,人们缺衣少穿,灰、黑、白是着装的主色调,穿着打扮纯粹是御寒需求。大家都过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贫苦日子。因为没有几件换洗的衣服,大人小孩身上经常会滋生些跳蚤、虱子。上世纪80年代中期,农村流行的确良、的卡布衣服面料。母亲那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买台缝纫机,对于这个心愿母亲不知道念叨了多少遍。记得有一天,父亲突然用架子车拉回了一台崭新的“标准牌”缝纫机,母亲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母亲在缝纫机前侍弄来侍弄去,简直爱不释手,那个高兴劲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当天晚上,她就翻出了家里的旧衣服,把以前手工缝的补丁全拆了,重新用机子缝补。那东西也的确是好,打的补丁又平整又规则,穿起来更是舒服又好看。从此母亲就告别了用手缝制衣服的历史。当时人们穿粗布的、暗色调的、打补丁的衣服,相当普遍,谁要穿身柔滑细腻的洋布衣服、的确良衣服,肯定令人羡慕。母亲心灵手巧,能剪会缝,许多大人的旧衣服经她的手翻新后,小孩穿着就像新的一样好看。不过,自从有了这缝纫机,母亲倒是更忙碌了。她白天下地,晚上就踩着缝纫机“嗒嗒” 响个不停。我们兄妹三人都是在缝纫机的嗒嗒声中度过童年的。每年开学前,母亲总是趴在缝纫机前忙碌几个晚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是啊,母亲把多少温暖如春的爱都密密地缝到了我们身上。
到了上世纪90年代,许多时尚的新衣服在市场上热卖了,村里的人也慢慢富裕,不再穿补丁衣服了,除了缝缝裤边,扎扎鞋垫,做一些类似的零活,缝纫机似乎也派不上大用场了。进入新世纪,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农村、城里的服装店一家挨着一家。穿衣戴帽早已告别样式呆板、色调单一时代了,越来越开始讲究舒适、时尚、美观、大方了。在化纤布服装大量减少的同时,棉布、棉麻、毛料服装及其织品明显增加。市面上时尚的、休闲的、中式的、韩式的衣服,真是应有尽有,连街道卖布的都改做其他生意了。这年头,不只讲穿新,更重要的是讲款式、讲质地、讲时尚。母亲的缝纫机便一点作用也发挥不上了。
三、安居才能乐业
现在,我对于农村老家里土房子的印象还依旧很深:低矮灰暗。想起自己曾在那样的屋里度过了童年时光,心中仍有几分留恋。这么多年,父母尽了百分之百的力气去改造全家的住房环境。
从我记事以来的20多年里,老家的房子经过几次翻盖,不断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而我出生时的土坯房子已经不复存在。在我两岁时家里盖了四间木架结构的土坯瓦房,木板门木格窗。当时,北方这种房子很普遍,大家居住条件差异不大。窗子过春节前都要用新的白纸糊一遍,贴上红字,显得喜庆些。靠东边的一间既是厨房,又是小饭厅,锅台后面还隔出来了个大土炕。冬天里做饭取暖一举两得。我美好的孩提时代就是在这瓦房里度过的。后来在西边续了第五间,放些生活杂物。那时,居家住房是没有浴室这一概念的。我上初中时父母又给土房贴上了水泥红砖墙面,木格窗换成了钢筋玻璃窗,从此不用糊窗纸。房子虽然不是全砖,但从前面看起来气派多了。就在那时,我们家还购买了第一台“黄河牌”14寸黑白电视机,生活也一天一天地好起来。我们兄妹三个在这个新家里,愉快地生活和学习,度过了快乐、美好的童年!
我上高中时父亲在城里买了套单元房,一家人都搬到新楼房里住,家里也重新添置了一套新家具,并将黑白电视机换成彩色电视机,购置了电风扇、洗衣机,并装上了家庭电话和有线电视。生活质量大大提高,是多年前不可比拟的、不可想像的。
我参加工作后也在宝鸡买了单元房。全家人只是偶尔回农村老家住几天。老房子时间长了没人住,也经常漏雨。终于在三四年前,家里将老房子推倒盖起了两层楼。房屋是砖混结构,窗户是铝合金的,且是双层,御寒保暖效果较好。现在宽阔的门楼能开得进小汽车,房间宽敞明亮,阳台视野开阔,更重要的是,父亲还在二楼建了洗澡间,装上了清洁环保的太阳能热水器,拧开盥洗室的水龙头,温水缓缓流淌……院墙旁边还留着那棵粗壮的核桃树,核桃成熟时都落在了院子里。放暑假回家,父母提议说回农村老家避暑,还说等他们年纪大了就搬回农村老家安享晚年。现在,不少城市人去农村,为的就是能呼吸到农村洁净的空气。这片被称为“天然氧吧”的农村天地是父辈人永远的根。我家的居住环境从土房到砖房再到楼房,折射的是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和由此带来的普通百姓生活品质的根本改善。
四、脚下的路越走越宽阔
从我记事起,人们下地干活或走亲戚,基本上是步行。那个年代交通的不便阻塞了人们的外出之路,许多人足不出户,外界的信息听上去就像传奇故事一样。上个世纪80年代,自行车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庭,它不仅是许多农村结婚男女必备的“三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之一,同时也是当时农村经济发展的真实写照。我家的第一辆自行车是“飞鸽”牌的“二八大杠”,28英寸的自行车,车架杠子可以坐人、放东西。这型号的自行车还是新中国成立后天津自行车厂独立研发的。自80年代初,它陪伴着父亲来往于家和几十公里之外的单位之间。我上初中时,也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学校离家十里路,我就骑着车来回奔波。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摩托车又席卷农村大地,风靡一时,成为当时年轻人追求时尚的最佳标志,同时,也是未婚男女结婚的必需品。近几年,取而代之的家庭型轿车已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庭,小汽车的入户不仅大大改善了乘座环境,起到挡风遮雨、追求时尚的效果,同时,还成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亮丽风景线。现在提倡建设环保型社会,这几年,家中添了一辆小排量面包车,全家人出行既经济又方便。
时光如梭。30多年的个人成长历史不仅见证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教会我珍惜美好生活,感恩国家,更教我信心满怀地迎接中国社会光明灿烂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