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为中心”理念在环境与健康课程中的实践

来源 :大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on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提高医学生预防意识,课题组对环境与健康课程及预防医学课程中的卫生学部分进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极大提高,教学效果得到了提升。
  关键词:学生为中心;环境与健康;医学生;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10-0066-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环境作为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是实施一级预防措施,促进人群健康的重要载体。根据《首次中国居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调查结果》,该调查随机抽取北京、浙江、广东等十五个省区市的15至69岁居民共计41000余人,调查显示,我国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仅为12.5%,具备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的居民仅占5.8%,居民整体环境与健康素养较低。医学生作为医疗机构重要的后备力量,提高他们的大健康意识、提升其降低疾病发病率的责任感尤为重要。“上医治未病”,医务工作者在日常医疗工作中广泛传达预防意识,对于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的提升、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环境与健康是一门交叉学科,涵盖环境科学、医学及生物学等内容,运用环境科学和生物科学的基础知识系统研究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和人群健康之间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最终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控制和消除环境有害因素,以达到促进人群健康的目的。医学院校的“环境与健康”课程及“预防医学”课程中的卫生学部分均涵盖此项内容。现今高校开设的此类课程多为理论课,教学方法多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师虽然在讲授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与影像资料相结合 [1],案例教学与小组讨论相结合 [2]等方式来提高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由于学生对课程的思考不够深入,鲜少参与环境调研、实地考察等实践活动,很难从根本上提高学生优化绿色健康环境的意识。因此,改变“环境与健康”课程教学模式并开设实践教学非常重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实地调研等措施有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做健康中国的践行者。
  本次教学改革采用“视频辅助教学”“课堂主题讨论”“学生主讲”“实地考察”等教学环节辅助理论及实践课程教学,以此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改良环境、促进人群健康的责任意识。为了解教学改革效果,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湖北省某医学院校临床医学、全科医学、麻醉学等5个专业1249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242份。其中男生506人,占40.74%,女生736人,占59.26%。
  一、视频辅助教学
  视频资料具有内容丰富、概括性高、真实性强、直观生动等特点,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结果显示,37.04%的学生认为“视频辅助教学”方法对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有很大的提高,58.62%的学生认为“视频辅助教学”方法对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有一定的提高,总占比达到95.66%。说明绝大部分学生对“视频辅助教学”的态度是认可的。对于每节课(以40分钟计)播放视频的时长,43.88%的学生认为10~20分钟较为合适,32.69%的学生选择5~10分钟(见表1)。环境与健康这部分的内容贴近生活,理论知识相对简单,过多的课堂讲授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视频资料丰富了课堂内容,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可。此外,96.30%的学生认为辅助教学视频的内容选择很重要,因此,教师在选择视频素材时需认真谨慎,筛选有助于拓宽学生思维、丰富知识内容的精良内容。
  课堂主题讨论不仅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体现形成性评价,在课程总评时合理给出平时成绩。建议环境与健康课堂设置贴近生活的主题,比如学习空气与健康、水与健康,教师可以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状况、环境的变迁、身边有无因污染导致疾病的真实案例、我们能做些什么等。同学们相互讨论交流,主题发言能帮助其相互了解,教师在点评时可以多鼓励和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努力成长,体现课程思政元素。学习职业环境与健康时可以让学生思考自己未来的职业及家人的职业面临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如何预防和减少职业病及工作相关疾病。根据前期课堂主题讨论效果来看,同学们参与度高,课堂氛围活跃,教学效果好。
  (一)学生主讲
  环境与健康课程理论知识较为简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讲授的意愿强烈,但很多同学是以获得更高的平时成绩为目的。由于大部分同学缺少课堂展示经验,自信心不足,认知水平有限,导致讲授内容、汇报方式、教学效果往往不能达到预期。部分同学在选定的主题内汇报前期团队社会实践内容时往往效果较好,该部分学生有前期的工作基础,在讲授时能直观展示活动过程、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及自己的成长体会,甚至还能列出调查数据及实践报告,真实性强,更容易获得其他同学关注。因此教师应建议学生将选题建立在前期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做成果展示,并建议由学生主讲知识点 [3]。
  (二)实地考察
  实践课采用实地考察的方式显著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本次课程改革,学生实地考察了污水处理厂、人工快渗尾水处理厂、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实地观看水处理工艺及流程,学生加深了对水体卫生的理解,水是人体必需的六大营养素之一,成年人每日推荐饮水量1.5~1.7 L。水体卫生与个人健康息息相关,人体内环境与外界环境具有统一性,环境中的污染物最終都能通过生物富集或环境暴露等方式进入人体并对人体机能产生相应影响。只有保护好自然环境才能保证人体内环境的健康,帮助控制或降低疾病发病率。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考察使同学们深入了解了社区卫生工作,精细化网格管理工作等,同学们同促进社区居民健康的方式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思考。实地考察使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同学受益匪浅。考察结束返程途中学生相互交流了心得体会,均表示收获很多。总之,实地考察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增加、深度思考能力的提升等都有很大帮助,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可尝试采用,但须做好安全保障工作,防止意外发生 [4]。   (三)教学效果评价
  虽然本课程内容简单,但调查结果显示,92.5%的同学认为有必要进行环境与健康课程知识的學习,95.4%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对今后的工作有用,97.2%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对今后的生活有用,总的来说,学生对课程认可度良好,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强。另一方面,52.7%的学生认为课程不难或非常简单,24.6%的同学对课程不感兴趣或一般,这说明课程本身知识结构难度不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不高。这也提示了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教师可通过改变教学手段和课程评价体系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课程参与度。增加课堂视频辅助、主题讨论、学生主讲及实地考察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手段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课堂参与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5.66%的同学认为实施以上教学改革手段提升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74.46%的学生认为这些教学改革手段达到并强化了教学效果。
  二、结语
  环境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人类生活在环境之中,并无时无刻不受到环境的影响,同时人类也在不断影响和改造着环境。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增长、工业化的进步与发展,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在人群健康状况中得到体现。人与环境存在统一性,人体通过新陈代谢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使机体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保持着动态平衡 [5]。因此,保障环境的健康能极大地改善人体健康状况,进而提升人群健康水平。同时,针对环境开展的优化改良措施也是一级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学院校改革环境与健康教育课程,有助于医学生树立大健康意识,在慢性病面临井喷的21世纪,医务工作者若能在“治已病”的同时兼备“治未病”的理念与态度,将对我国的公共卫生工作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雷忻,苑彩霞. 综合性大学公选课环境与健康教学初探[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28(08):61-63.
  [2] 成喜雨,柯屾. 非环境类专业学生环境与健康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 教育教学论坛,2015(12):141-142.
  [3] 向平生. “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课”实践教学方式新探[J]. 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2015(05):8.
  [4] 李嘉曾.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启示[J]. 中国大学教学,2008(04):54-56.
  [5] 吴亚林.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解读[J]. 教育评论,2005(04):21-23.
  (责任编辑:胡甜甜)
其他文献
摘 要:来华留学生教育作为多元文化融合的主流形式,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阐述了在新财经的迅猛发展态势下,来华留学生的培养现状及培养体系重构的原则,并从课程体系、学生管理、培养模式和质量评估体系方面探讨新财经背景下来华留学生培养体系构建途径。  关键词:新财经;来华留学生;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10-00
摘 要:高校实验实训室是人才培养与教学科研的重要场地,是技术升级与知识更新的核心载体,是民办高校学生创新与实践的基础平台。民办高校实验室规划建设是其发展的内在需要。本文就民办高校实验实训室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建议与举措,本文认为民办高校要全面优化完善实验实训室建设规划与管理思路,明确其规划及建设目标,优化模块与职能,创设科学的建设与管理机制,加强实验实训室队伍建设,促进项目
摘 要:上海理工大学假肢矫形工程专业围绕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以立德树人为导向,聚焦专业优势, 保持特色发展。专业紧紧围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目标,从制度保障、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专业改革,推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关键词:新工科;假肢矫形工程;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10-0030-02  新工科是我国
摘 要:在教育国家化发展历程中,出现了中外合作办学的教育方式,对教育事业具有积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中外合作办学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并且从多个角度提出具体的优化策略,需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定量分析能力与语言应用能力,以及扩展眼界与知识面,使其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同时,应当相互交流与理解,建立完善的办学管理模式,提高教育水平,从而促进中外合作办学的长久发展。  关键词:教学理念;教育团队;课
摘 要:高校治理工作在当今社会环境下已经与国家治理工作表现出越来越突出的融合性。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宏观政策要求下,高校治理是国家治理过程中的一条重要实践路径。不仅能够对国家治理体系的功能性进行检验,也是实现高校治理工作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重要路径。治理过程的政策化现象是现阶段高校治理工作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典型问题,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并且选取合理的方式进行规制约束是提高高校治理水平、推进其治理工作现代化
摘 要:目前农村体育教师在教学能力、教学理念、职业素养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体育教学的育人功能未能发挥出来,对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有所限制。针对这种现象,如何提高农村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成为摆在学校以及教师面前的重大难题,这也是本文探究的意义所在。本文首先分析农村体育教师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分析体育教师优秀的职业素养体现在哪些方面,最后分析提升职业素养的策略。本文提出可以通过自学、积累经验、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