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的实践研究

来源 :校园英语·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fan0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融会贯通、掌握知识并发展素养,是一线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在探究的。本文中,笔者将基于多模态教学的启发式提问贯穿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带着问题去思考,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推理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最后解决问题。由研究前后学生的英语阅读成绩以及研究前后问卷的总结对比可得出,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提问的有效程度。
  【关键词】多模态;问题意识;课堂实践
  【作者简介】徐璟,安徽省芜湖市第二十九中学。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分为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五大部分。根据这样的分类,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可以从情境、问题和交际这三个方面来找到课堂的出发点,在课堂上融会贯通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与发展,最终促成学生们综合能力和素养的提升。其中“提问”是课堂教学中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网络媒体发达的现在,多模态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在多媒體技术的辅助下,教师利用多种途径、多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视、听、触、嗅和味觉等多种感官,展开多模态教学。多模态教学模式强调图像、视频、音频等视、听行为相结合的非语言文字符号的模态在意义传递和建构中的作用。那么如何在多模态教学模式下提高“提问”的效能是我们需要探究的。
  一、 “提问”概念界定
  提问,顾名思义,就是有询问形式或询问功能的句子。初中英语课堂上的提问,也就是指教学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原理的刺激或他们做什么以及如何做的指示”。课堂上的提问应具备有效性,这就需要教师提出的问题能使学生们感到怀疑、困惑,并愿意去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再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分析问题、寻找方案、解决问题,甚至学生们可以提出新的问题。
  教学是始于提问的,而且可以以进一步的提问来推进课堂进程。通过研究,贝拉克(Belarck)发现,中学课堂教学过程的核心就是教师提问,并引导学生回答,然后是教师对学生回答再作出反馈。那么这样的提问方式是否就是固定的模式,教师是否能够根据自己的英语课堂进行改进?深入研究中学英语课堂的提问,提升提问的有效性,是否会促使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由单一的教师提问过渡到学生的互问互答,能否构成课堂动态的应答链?据此,笔者和教研组的老师们展开了为期三年的基于多模态教学的提问研究。
  二、 多模态教学模式
  对于“多模态”,最早的研究者之一是R. Barthes,他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表的论文Rhetoric of the image中探讨了图像在表达意义上与语言的相互作用,初步提出视觉感官对语言学习的促进作用。上世经80年代Kress和VanLeeuwen等人将“多模态”这一术语收录在《多模态语篇》中,1996年新伦敦小组充分地肯定了多模态模式在教学方面的积极作用,并且把这一全新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分类,即:情景式教学法、明确指导教学法、框架批评教学法和转换式练习法。他们在研究中提出,多模态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现代媒体和多种模态,并借助多媒体和网络来提高教学的质量。William-son(2005)则对多模态术语进行了进一步的解读,即“多模态的识读能力是通过对图片、声音和媒体等多模态的应用,来逐步提高学习者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国内也展开着相应的研究,胡壮麟(2007)针对人们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离不开多模态的现状,提出一个具有九层次的理论框架来满足多模态识读能力的要求。张德禄(2009)认为不同模态的相互配合可以获得最佳交际效果。
  不难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视频、音频、图片、影像文件等在教学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其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现代化的多模态教学模式。多模态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不仅给教师提供了多种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丰富课堂内容和形式,而且对于学生来说,也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和理解方式。
  三、基于多模态教学模式的课堂提问策略
  在语篇学习中,学生应该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能理解段落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段落中各个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和主旨大意,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等。笔者和教研组的老师们据此一起探索出语篇学习中提问的三个要素,并在三年内不断实施,即启发为先,问题意识生成,从而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1.以问为引,启智导入。多模态教学模式的课堂能够创设话语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教师可以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来创设问题情境,以启智激趣,从横向或纵向、相似或相反、中方或西方等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寻找新知和旧知的联系,从而采取以旧引新的方法,利用提问激活旧知,联想新知。
  例如,8A Unit 3 Reading的“The World Park”介绍了北京的世界公园,学生通过阅读文章将了解世界各地的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上课前,笔者带领学生观看视频,直观地复习北京的名胜古迹the Palace Museum、the Summer Palace等,让学生对于这些名胜的外观、内部结构及文化内涵都有初步的了解,接着再引领学生观看世界各地名胜古迹的图片,如the Eiffel Tower、The Golden Gate Bridge、 Big Ben 等,此时设计问题:Would you like to have a visit to all these places? Can you visit them in a day? 自然地导入新课,使学生在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同时开始了新的阅读与探索。
  2.以问为核,阅读提升。阅读是理解文本的最主要方式,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可以采用以问题为核心的方式组织阅读教学,围绕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帮助学生释疑解惑。9A Unit 5 Reading的“Hollywood’s All-time Best”这篇文章中简略介绍了好几部奥黛丽·赫本的影片,教师可带领学生观看《罗马假日》,让学生除了完成课内的阅读任务,还进行了提升学习,并根据电影设问Why do many people think Audrey Hepburn is a great actress,以帮助学生理解影片。   本文还向学生介绍了奥黛丽·赫本为慈善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课堂上播放她在非洲的纪录片《奥黛丽·赫本:极致淑女》,让学生感受到天使重回人间。教师设计问题来帮助学生探究文章重点:Why do we think Audrey Hepburn is not only a great actress but also a great humanitarian? 以此引导学生挖掘赫本所从事的慈善事业。接着继续提问:What can we learn from her ? 引导学生归纳赫本一生的成就以及她奉献于慈善事业的感人事迹,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这位著名的好莱坞明星、这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教师设计的问题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技巧,而且直指文章的重点,提升了学生对文章内涵和主人公的理解。
  3. 以问为纲,多边互动。英语学科的特点和阅读教学目标决定了英语课堂需注重即时反馈,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反馈,更应关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反馈。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问互答是当堂巩固知识的最简便且实用的操练形式。而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提问、互问互答,则是更好地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学习8A Unit 4 “Do it yourself”時,鼓励学生DIY作品,充分调动他们的触觉、视觉等多模态。在作品的准备阶段,提出问题:What material will you prepare?学生就必须收集并自学一些关于材质的单词,而在制作过程中,提问:How do you make it?学生会小组合作,探究如何用英语连贯地讲述制作过程。最后提问:Could you describe your work?让学生把这单元所学进行整合,恰当输出,详细介绍自己作品的外观、作用、特色等。这样的问题设计注重了学生潜能的开发与个性差异;引导他们自主参与到课堂当中,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的能力与素养在多模态教学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四、课堂提问的特点
  1. 启发性。肯定、否定式提问可能是课堂上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提问方式。但这样的提问随意性大,如很多老师在课堂一开始问:“Are you happy?”学生的回答都是“Yes”。有些教师在安排一个活动之后常常会这样问“Are you clear”或者“Do you understand”,我们听到的也都是统一的“Yes”。实际上,很可能学生并未完全听懂老师的指令或者活动规则。这样的提问是低效甚至无效的,需要改进。2014年安徽省初中英语优质课的选拔赛中,有一位选手连续问了学生几个同样的问题:“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your family?”学生回答:“Three.”“Who are they?”“They are my father, my mother and I.”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Mother’s Day,参赛教师想把导入部分和mother’s love挂钩,那么用妈妈的日常生活图片导入,提出Who cooks in your family或者What does your mother often do at home等问题来引领课文是不是更好一点呢。我们的问题设置需要启发性,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能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
  2. 目的性。首先,教师应该掌握问题的使用频率,并保证其有效性,避免学生感到乏味,或者产生厌烦情绪,从而影响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也就是提问需要目的明确,结合教学内容,表述简明易懂。如,在教学译林版九年级《英语》Unit1 “Reading People who are happy with their jobs”时,笔者提出:Why does the author use the word ‘born’ in the sentence ‘Wu Wei is a born artist’? (让学生们关注吴伟对于艺术的执着与追求) What is Su Ning like?(苏柠的性格对于她职业的选择和更换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这些问题既提醒学生关注文本内容,又启发学生关注性格与职业的关系,与本单元的内容“更好地认识自我”相契合。
  3. 层次性。分层提问是从文本的重难点出发,把问题有效化解、循序渐进、化繁为简地提出并引导学生解答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从不同的教学因素入手来设计问题,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教师应从文章作者的写作思路出发,来设计整个教学提问,通过循序渐进的诱导,逐步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内容,提升学习技能。学生的思维是遵循着由浅入深、由未知到已知再向未知迁移的规律。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切合学生的思维,设计出有层次的问题,使学生一步步受到启发,最后水到渠成地完成学习任务。
  教育家赫尔巴特曾经说过:“如果教师的提问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就可以使学生在每个学习的阶段都能连贯的表现为对待、探索和行动。” 学生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提问的及时引导,提问应以启发式来体现学生的思维轨迹,调动学生深度思维。在英语课堂上,笔者通过实践证明,教师如果善于利用多模态展开教学,科学地设计活动,组织课堂,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提问,积极合作,分析探究,并尝试解决问题,实现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并引发新的思考,就可以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美]尼尔·布朗,斯图尔特·基利著,吴礼敬译.学会提问[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10.
  [2]Zhang D L.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2009,4:15-20.
  [3]Zhang D L.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into the concept of design and the selection of modalities in multimodal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J]. Foreign Language in China, 2010,5(35):48-75.
  [4][美]塞西尔,[美]法菲尔著,刘夏青等译.老师如何提问,学生才会思考[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6,5.
  [5]陈瑶著.课堂观察指导[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4.
  [6]胡庆芳等著.有效课堂提问的22条策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1.
  [7]石鸥著.教学别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10.
  [8]王笃勤编著.英语教学策略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5.
其他文献
【摘要】英语是中学教学中的核心科目,但英语的学习难度比较大,既要理解语法,也要记忆单词,在很多中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两极分化的内容。要想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中学英语教师就需要立足新课改的标准,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不断创新英语教学方式,积极探寻适合时代发展特点英语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习惯和兴趣,解决好两极分化问题,为培养和健全学生必备的英语素质而奠定坚实的基
【摘要】阅读是英语教学的核心,在倡导学科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英语阅读所占比重逐渐加大,阅读能力与素养越来越受到关注,这要求教学做到凸显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保驾护航。因此,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研究英語阅读教学是有必要的。  【关键词】核心素养;英语阅读;教学  【作者简介】翁秀珍,浦城二中。  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概述  《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由语
【摘要】核心素养是当前国内外热门的教育话题,指學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本文提出六项核心素养,即语言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素养、思辨能力。本文展示了基于产出导向法的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以及评价方法,最后就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出参考建议。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尹亚东,女,天津职业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职英语教学
在中国民间传说中,有一种神奇的宝树叫做摇钱树:它上面“长满”了各种金银元宝,只要摇一摇,就会掉下来。为了能获好运,不少地方在过年时都有做“摇钱树”的习俗,用以预示来年红红火火、财运滚滚。  不过,民间传说并非空穴来风,摇钱树确实存在。1990年,在绵阳市郊的何家山,人们在一座汉代古墓里就出土了一棵摇钱树:这棵树由青铜铸造,树冠分为七层,最顶端是凤鸟,下面各层是各种瑞兽的造型,以及成串的钱币造型,树
【摘要】100多年来,翻译界对严复提出的“信、达、雅”这三大翻译标准的内涵和来源进行了多种阐释和猜测。一些学者认为严复的翻译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18世纪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泰特勒提出的翻译三原则。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比较严复、泰特勒的翻译理论,揭示中西翻译理论研究发展不断交流、互通、融合的过程。  【关键词】信、达、雅; 翻译三原则  【作者简介】汪晶(1981.04-),女,四川都江堰人,四川外
大部分人对海南的唯一印象就是海,但走过海南中线才知道,海南还有众多关于山的传奇:传说中压了孙悟空500年的五指山,深山黎村里绣面纹身的黎族老妪,还有神秘的蛇图腾,盛大的“闹军坡”……那罕见的奇风异俗,都能在充满神秘色彩的海南中线上体验到……  海南中线,指的是从三亚向北,穿越五指山、琼中、屯昌等地到达海口的旅游线路。这一区域的地理特征主要是多山,因而成为喜欢探险登山的背包族的最爱,著名山脉包括海南
牛油果属于樟科,也是木本油料树种之一。果仁含油量8%~29%,是一种不干性油,没有刺激性,酸度小,乳化后可以长久保存,除食用外,也是高级护肤品以及spa的原料之一。  牛油果名字的由来,是因为果肉拥有浓郁的牛油味。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水果由于皮表面粗糙,如同鳄鱼的背,所以又有一个颇为粗犷的名字:鳄梨。  在西班牙人征服美洲之前,这种水果就已经在中北美洲被广泛种植。到了20世纪初,人们发现牛油果易于嫁
希特勒曾亲自下令,让探险家海因里希·哈勒带领党卫军秘密前往西藏的“沙姆巴拉”——即冈仁波齐神山,他相信神山中隐藏着世界的轴心,可以让纳粹德国拥有不可一世的“不死军团”。  玛旁雍错和拉昂错是一对颇具诡异色彩的“双生花”:藏民们认为,玛旁雍错的湖水是圣洁的,可以洗去恶习和罪孽;拉昂错在平面图上看着像一张剥开的人皮,代表了黑暗,会给人带来厄运。  每年藏历四月十五日,色雄都会举行神圣的换经幡仪式,据说
【摘要】在“互联网 ”的背景下,高校英语听力教学要突破传统思维,适应新趋势,探索新的听力教学方法,运用新型的教学方法。在高校英语听力教学中融入互联网技术,能够优化大学英语听力课堂教学效果。本文基于互联网环境来探究高校英语听力教学,并提出一些教学方式,以此全面提升大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  【关键词】互联网 ;高校;英语听力  【作者简介】陈小红(1983.02.16-),女,汉族,琼台师范学院,讲师
以慈宁宫为首的太后宫区,从未对外界开放过,就连皇族后裔也很少涉足这一区域。或许正是因为少有人涉足,那些秘闻和悬疑“鬼事”,才被传说得超乎想象……  故宫乾清门广场右侧,有一道紧闭着的隆宗门。尽管红色高墙挡住了游人的脚步,但是,你只需要从墙后宫殿那精致华丽的顶部,就能看出这个宫区的显赫身份。  这片未开放区域,正是以慈宁宫为主的太后宫区。  生于1944年的清室后裔荣钢林老人,民国时期曾在故宫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