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更好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近年来全国各地大力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在探索中前进。以高质量的就业吸引农民工参训,以高品味的就业稳定农民工就业成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就业 培训 新农村建设
当前,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经济面临着严峻挑战和难得的发展机遇。其中,如何更好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并将之转化为竞争优势,使其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已成为各地政府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对此,犍为县职业高级中学经过调研,总结提出:拓宽就业渠道抓好就业服务,积极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是持续开展农民工培训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
犍为县地处川西南边陲,总人口58万,农业人口占90﹪以上,其中省级贫困乡镇8个,省级贫困自然村15个,面上建卡贫困户1000余户,有着丰富的劳务扶贫培训人力资源,是全国典型的劳务输出大县之一,劳务输出创汇已成为该县一大经济支柱。近年来,在党的惠民政策指引下,该县积极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特别是命名为省级再就业、扶贫、劳务培训基地的省级重点农村职中——犍为县职业高级中学义不容辞地担当了这项工作的重任。自2003年以来,犍为县职业高级中学共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包括阳光工程、劳务扶贫培训工程、就业再就业培训工程)300余期12000余人,其中劳务扶贫培训工程培训就达2000余人(含跨地区劳务扶贫培训500人),为地方经济发展、农民朋友脱贫致富做出了巨大贡献。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历来要求高、难度大,对培训的时间、培训的对象、技能考证、就业率都有严格的要求,大部分符合参训要求的农民工均处在边远贫困山区,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民风淳朴但思想落后,给我们的培训就业增添了难度。
五年来,我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克服了重重困难,坚持“教唯因材成才,学达社会所需”的培训理念,始终以农民工利益高于一切,以高质量的就业吸引农民工参训,以高品味的就业稳定农民工就业,在就业工作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下面就这方面的做法与关爱农民工培训的朋友们一起共勉。
一、领导重视抓就业
学校把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当作职业学校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服务三农,促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办学效益的一项德政工程来抓,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就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最终目标,学校成立专门的农民工培训机构和农民工就业安置领导小组,由副校长任组长、就业办主任任副组长、全体农培办工作人员为成员,负责疏通就业渠道,积极做好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的服务工作,宣传就业形势,发布就业信息,定期到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建立劳务输出关系,为学员提供培训、就业、后续管理一体化服务,初步建立起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就业服务平台,努力提高培训转移率和就业巩固率。
二、订单培训作保障
我校在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劳务扶贫培训工程工作中,始终做到有的放矢。培训的目的是实现就业转移,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订单培训就成了这项工作的有力保障。我们依靠学校完善的就业网络在接收的订单中反复筛选,找出适合农民工就业的企业进行宣传、组织培训,让农民工在培训中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也让我们的培训安排做到有计划、有目的。五年来我们共接收农民工就业订单228份,选用60份,除自主择业以外实现培训转移就业85﹪以上,稳定就业80﹪以上,人均月收入比培训前就业提高200元以上。
三、校企合作零距离
学校近年来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把学校理论学习、技能训练与工厂实习、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农民工培训工作中我们也走出了一条校企合作的新路,根据农民工的特点开展了就业前的实习培训,以适应今后的工作。我们把培训时间根据培训专业划分为理论、技能培训和就业前顶岗实习培训,在学校培训期间主要进行政策法规、专业理论和教学技能实习,时间在10至15天;在就业前顶岗实习培训期间由企业安排技术人员进行就业前的技能培训,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时间在15天以上。实践证明,通过这几年校企合作、联合培训把企业引到学校、把学校办到企业,为企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农民工,真正实现了校企合作零距离。
四、分层就业见成效
农民工培训参训人员素质、年龄结构、性别比例、文化程度
千差万别,而企业用工又相对规范,这跟我们的就业工作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考验,搞不好将影响下一批的培训。为此,我们农培办集思广益,采取分层就业、兼顾弱势的办法有效地解决了就业问题。
1、就业年龄方面:从这几年参训学员来看,尽管年龄要求在16—45岁,但大部分在30岁以上,而企业用人又以30岁以下居多。我们在安排时尽量考虑两个以上的企业以解决不同年龄的就业,在年轻人比较多的班级就业时我们要求企业适当放宽政策,让个别年龄偏大的优秀学员同样获得较好的就业机会。
2、就业性别方面:在参训学员中,男性占70﹪以上,我们在安排培训专业时以机械、建筑、食品加工为主以解决男工就业,女工以家政、餐饮、电子方面就业为主,个别条件较好的电子厂我们也要求企业安置一定男工以缓减男工就业难的矛盾。
3、就业层次方面:在农民工就业中,大部分均能安置在我们的合作单位,同时我们根据文化程度及技能掌握情况让一部分具有高中文化的和技能优秀的学员参与学校毕业生应聘现场会,让他们同样有机会到上海大众、富士康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4、就业区域方面:我们重点抓国内就业市场,同时符合条件的学员我们尽量推荐到县外派中心以实现涉外就业。在国内就业中我们主要以长三角和珠三角为主并兼顾内地就业,在培训学员中就业愿望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考虑川外收入较高环境较好的企业的同时也安置一些学员在川内的优秀企业,以满足学员的不同需求。
五、跟踪管理解民忧
我们在农民工就业后建立了完善的就业档案,与四川省华西民工救助中心合作并为外出就业的农民工免费赠送民工救助卡、派专职老师护送安置并协助管理,遇到大的问题学校随时抽调分管领导现场处理,五年间共集中调整就业2次、调整人数56人,零星调整80人,使农民工就业无后顾之忧。
五年来,我们牢记“不是要让学员在某个岗位上吃一辈子饭,而是要让学员在任何岗位一辈子都有饭吃”的培训宗旨,在各级领导的指导下,我校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工作中虽然也走过一些弯路,但我们始终在探索中前进。新时期新形势,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不断产生,搞好培训才能促进更好就业,搞好就业才会促使培训健康地持续开展。展望明天,我们仍将信心不减,在党的政策指引下,有社会各界朋友的关心、理解和支持,我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一定会更上一个新的台阶,为新农村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就业 培训 新农村建设
当前,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经济面临着严峻挑战和难得的发展机遇。其中,如何更好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并将之转化为竞争优势,使其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已成为各地政府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对此,犍为县职业高级中学经过调研,总结提出:拓宽就业渠道抓好就业服务,积极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是持续开展农民工培训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
犍为县地处川西南边陲,总人口58万,农业人口占90﹪以上,其中省级贫困乡镇8个,省级贫困自然村15个,面上建卡贫困户1000余户,有着丰富的劳务扶贫培训人力资源,是全国典型的劳务输出大县之一,劳务输出创汇已成为该县一大经济支柱。近年来,在党的惠民政策指引下,该县积极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特别是命名为省级再就业、扶贫、劳务培训基地的省级重点农村职中——犍为县职业高级中学义不容辞地担当了这项工作的重任。自2003年以来,犍为县职业高级中学共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包括阳光工程、劳务扶贫培训工程、就业再就业培训工程)300余期12000余人,其中劳务扶贫培训工程培训就达2000余人(含跨地区劳务扶贫培训500人),为地方经济发展、农民朋友脱贫致富做出了巨大贡献。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历来要求高、难度大,对培训的时间、培训的对象、技能考证、就业率都有严格的要求,大部分符合参训要求的农民工均处在边远贫困山区,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民风淳朴但思想落后,给我们的培训就业增添了难度。
五年来,我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克服了重重困难,坚持“教唯因材成才,学达社会所需”的培训理念,始终以农民工利益高于一切,以高质量的就业吸引农民工参训,以高品味的就业稳定农民工就业,在就业工作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下面就这方面的做法与关爱农民工培训的朋友们一起共勉。
一、领导重视抓就业
学校把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当作职业学校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服务三农,促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办学效益的一项德政工程来抓,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就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最终目标,学校成立专门的农民工培训机构和农民工就业安置领导小组,由副校长任组长、就业办主任任副组长、全体农培办工作人员为成员,负责疏通就业渠道,积极做好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的服务工作,宣传就业形势,发布就业信息,定期到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建立劳务输出关系,为学员提供培训、就业、后续管理一体化服务,初步建立起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就业服务平台,努力提高培训转移率和就业巩固率。
二、订单培训作保障
我校在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劳务扶贫培训工程工作中,始终做到有的放矢。培训的目的是实现就业转移,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订单培训就成了这项工作的有力保障。我们依靠学校完善的就业网络在接收的订单中反复筛选,找出适合农民工就业的企业进行宣传、组织培训,让农民工在培训中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也让我们的培训安排做到有计划、有目的。五年来我们共接收农民工就业订单228份,选用60份,除自主择业以外实现培训转移就业85﹪以上,稳定就业80﹪以上,人均月收入比培训前就业提高200元以上。
三、校企合作零距离
学校近年来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把学校理论学习、技能训练与工厂实习、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农民工培训工作中我们也走出了一条校企合作的新路,根据农民工的特点开展了就业前的实习培训,以适应今后的工作。我们把培训时间根据培训专业划分为理论、技能培训和就业前顶岗实习培训,在学校培训期间主要进行政策法规、专业理论和教学技能实习,时间在10至15天;在就业前顶岗实习培训期间由企业安排技术人员进行就业前的技能培训,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时间在15天以上。实践证明,通过这几年校企合作、联合培训把企业引到学校、把学校办到企业,为企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农民工,真正实现了校企合作零距离。
四、分层就业见成效
农民工培训参训人员素质、年龄结构、性别比例、文化程度
千差万别,而企业用工又相对规范,这跟我们的就业工作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考验,搞不好将影响下一批的培训。为此,我们农培办集思广益,采取分层就业、兼顾弱势的办法有效地解决了就业问题。
1、就业年龄方面:从这几年参训学员来看,尽管年龄要求在16—45岁,但大部分在30岁以上,而企业用人又以30岁以下居多。我们在安排时尽量考虑两个以上的企业以解决不同年龄的就业,在年轻人比较多的班级就业时我们要求企业适当放宽政策,让个别年龄偏大的优秀学员同样获得较好的就业机会。
2、就业性别方面:在参训学员中,男性占70﹪以上,我们在安排培训专业时以机械、建筑、食品加工为主以解决男工就业,女工以家政、餐饮、电子方面就业为主,个别条件较好的电子厂我们也要求企业安置一定男工以缓减男工就业难的矛盾。
3、就业层次方面:在农民工就业中,大部分均能安置在我们的合作单位,同时我们根据文化程度及技能掌握情况让一部分具有高中文化的和技能优秀的学员参与学校毕业生应聘现场会,让他们同样有机会到上海大众、富士康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4、就业区域方面:我们重点抓国内就业市场,同时符合条件的学员我们尽量推荐到县外派中心以实现涉外就业。在国内就业中我们主要以长三角和珠三角为主并兼顾内地就业,在培训学员中就业愿望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考虑川外收入较高环境较好的企业的同时也安置一些学员在川内的优秀企业,以满足学员的不同需求。
五、跟踪管理解民忧
我们在农民工就业后建立了完善的就业档案,与四川省华西民工救助中心合作并为外出就业的农民工免费赠送民工救助卡、派专职老师护送安置并协助管理,遇到大的问题学校随时抽调分管领导现场处理,五年间共集中调整就业2次、调整人数56人,零星调整80人,使农民工就业无后顾之忧。
五年来,我们牢记“不是要让学员在某个岗位上吃一辈子饭,而是要让学员在任何岗位一辈子都有饭吃”的培训宗旨,在各级领导的指导下,我校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工作中虽然也走过一些弯路,但我们始终在探索中前进。新时期新形势,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不断产生,搞好培训才能促进更好就业,搞好就业才会促使培训健康地持续开展。展望明天,我们仍将信心不减,在党的政策指引下,有社会各界朋友的关心、理解和支持,我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一定会更上一个新的台阶,为新农村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