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兴趣是人类行为驱动系统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因素。本文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學习兴趣。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习兴趣;教学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的动力,没有兴趣就点燃不了求知的火花,没有兴趣就唤不起探究的欲望,没有兴趣就无从谈起创新的意识。一个人如果对知识有强烈的兴趣,也就有了专注知识的心理倾向,就有了动力,就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以积极的情感去求知、去探索、去创新。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善于抓住教学中的每个环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造使学生产生兴趣和爱好的条件,帮助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和坚强的毅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力和智力均得到培养和发展。
一、热爱学生,培养师生感情,以情促学
古语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方能“乐其学”。任何事情要想最终取得成功,在这个过程中都不能缺少爱的火焰,教育更是如此。哪里有成功的教育,哪里就有爱的火焰在燃烧,有火热的情感在升华。教学,既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拉近和学生的距离,以情促趣,以情促学。人们常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反之,教师更要爱生如子。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爱抚、一个善意的目光,往往能给学生莫大的鞭策和鼓励。教师要将自己的情感渗透于教学中,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二、发现数学的美感,开发学生的思维
伟大的哲学家罗素曾经说过:“数学拥有的不仅是真理,而且还有至高无上的美,就和雕塑一样,冷峻简朴的美。”其实“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我们举个很简单的例子:给出两组数“1、2、3、4、5、6、7、8”与“3、6、4、2、8、5、1、7”。学生看一眼就能记住第一组数字。原因很简单,第一组数字的形式美啊!所以我们要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充分体现出数学的美感,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美感的存在。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实践,使其从实践中发现美。在讲解椭圆的概念时,教师会演示椭圆产生的过程,从而得到椭圆,然后给出定义。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演示这一过程,学生都比较兴奋地画出了椭圆图形。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画图的过程自己探究椭圆的概念(借助圆的概念的生成)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最后,让学生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来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这样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得到了要学的知识,他们觉得学习数学原来是那么有趣,自己也能从实践中发现知识。
三、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引起学生的兴趣
多媒体早已进入数学教学领域,其动静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例如,通过动画演示椭圆的生成、立体几何三维空间图形等。
四、结合生活实际,增强学习的兴趣
教师指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紧密联系生活,这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能使学生有成就感,觉得所学有用。学生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就能增强学习兴趣。例如,关于汽车使用到一定的年限就要淘汰的问题就可以让学生讨论,因为现在几乎大多数家庭都有私家车了,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买车的成本,每年的保险费和油费,逐年上升的维修护理费等,提出函数和数列相关问题,计算一下使用多少年报废最合算?再如,现在不少家庭贷款购房,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计算利息,讨论怎么还款最划算。
总之,兴趣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教师不断探索,用心体会,精心设计,这样才会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堂上来。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教学方式,有时教师一个会意的眼神、一个诙谐的动作、一句幽默的语言都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激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学生才会成为学习的主人。
付琼华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愉快的心境对学生的学习情绪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使学生精神焕发,思维活跃。反之,烦闷的心境使人精神压抑,思维呆滞。因此,教师要创设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清泉,付琼华.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J].中国民族教育,1994(3):33.
[2]闫绍荣.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J].求知导刊,2015(5):142.
[3]郝翠青.如何激发学习兴趣[J].学周刊, 2011(12):106.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习兴趣;教学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的动力,没有兴趣就点燃不了求知的火花,没有兴趣就唤不起探究的欲望,没有兴趣就无从谈起创新的意识。一个人如果对知识有强烈的兴趣,也就有了专注知识的心理倾向,就有了动力,就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以积极的情感去求知、去探索、去创新。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善于抓住教学中的每个环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造使学生产生兴趣和爱好的条件,帮助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和坚强的毅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力和智力均得到培养和发展。
一、热爱学生,培养师生感情,以情促学
古语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方能“乐其学”。任何事情要想最终取得成功,在这个过程中都不能缺少爱的火焰,教育更是如此。哪里有成功的教育,哪里就有爱的火焰在燃烧,有火热的情感在升华。教学,既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拉近和学生的距离,以情促趣,以情促学。人们常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反之,教师更要爱生如子。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爱抚、一个善意的目光,往往能给学生莫大的鞭策和鼓励。教师要将自己的情感渗透于教学中,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二、发现数学的美感,开发学生的思维
伟大的哲学家罗素曾经说过:“数学拥有的不仅是真理,而且还有至高无上的美,就和雕塑一样,冷峻简朴的美。”其实“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我们举个很简单的例子:给出两组数“1、2、3、4、5、6、7、8”与“3、6、4、2、8、5、1、7”。学生看一眼就能记住第一组数字。原因很简单,第一组数字的形式美啊!所以我们要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充分体现出数学的美感,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美感的存在。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实践,使其从实践中发现美。在讲解椭圆的概念时,教师会演示椭圆产生的过程,从而得到椭圆,然后给出定义。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演示这一过程,学生都比较兴奋地画出了椭圆图形。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画图的过程自己探究椭圆的概念(借助圆的概念的生成)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最后,让学生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来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这样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得到了要学的知识,他们觉得学习数学原来是那么有趣,自己也能从实践中发现知识。
三、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引起学生的兴趣
多媒体早已进入数学教学领域,其动静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例如,通过动画演示椭圆的生成、立体几何三维空间图形等。
四、结合生活实际,增强学习的兴趣
教师指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紧密联系生活,这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能使学生有成就感,觉得所学有用。学生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就能增强学习兴趣。例如,关于汽车使用到一定的年限就要淘汰的问题就可以让学生讨论,因为现在几乎大多数家庭都有私家车了,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买车的成本,每年的保险费和油费,逐年上升的维修护理费等,提出函数和数列相关问题,计算一下使用多少年报废最合算?再如,现在不少家庭贷款购房,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计算利息,讨论怎么还款最划算。
总之,兴趣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教师不断探索,用心体会,精心设计,这样才会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堂上来。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教学方式,有时教师一个会意的眼神、一个诙谐的动作、一句幽默的语言都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激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学生才会成为学习的主人。
付琼华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愉快的心境对学生的学习情绪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使学生精神焕发,思维活跃。反之,烦闷的心境使人精神压抑,思维呆滞。因此,教师要创设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清泉,付琼华.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J].中国民族教育,1994(3):33.
[2]闫绍荣.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J].求知导刊,2015(5):142.
[3]郝翠青.如何激发学习兴趣[J].学周刊, 2011(1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