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特色文化助推高校内涵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来源 :现代经济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h04189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闽西红土地上的唯一一所本科高校,龙岩学院始终站在文化传承创新的前列,自觉参与地方文化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文化高地的引领、辐射和服务作用。同时,学校用好用足用活“红色”和“客家”特色文化,助力学校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内涵建设,取得较大成效。
  关键词:文化;高校;内涵建设;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3-000-02
  龙岩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二十年红旗不倒”的光荣赞誉,闽西有三万多儿女参加长征,顺利到达陕北的只有2000多人,平均每500米长征路上就倒下一位闽西儿女,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闽西留下的丰功伟绩至今仍激励后人。龙岩又是客家祖地,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起点和重要聚集地,客家文化、建筑、民俗、风情积淀深厚,以永定土楼为代表的客家文化享誉海内外。作为闽西红土地上的唯一一所本科高校,龙岩学院始终站在文化传承创新的前列,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持文化育人,自觉参与地方文化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文化高地的引领、辐射和服务作用,将学校建成先进文化的示范区,近年来注重挖掘地方资源,致力于具有“红·土”文化特色的实践探索,助力学校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内涵建设,取得较大成效。
  一、完善顶层设计,用特色校园文化培育人才
  在办学实践中,学校始终把文化传承创新摆在重要位置,围绕学校育人的根本任务来进行,按照学校的发展目标来定位,将大学精神的支撑、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科学精神与人文的融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现办学目标的基本元素,注重深入发掘独具特色、弥足珍贵的红土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大学文化在培养人才中的涵育功能,着力培育文化品格。
  结合学校发展的历史积淀和地域文化特征,总结凝练了师生广泛认同的学校核心价值理念体系,包括:形成了“龙岩学院是海峡西岸的高校,闽西人民的大学”的师生共识;确立了“根植红土、致力应用、彰显特色、服务发展”的办学理念;树立了“厚于德,敏于学”的校训;明确了“立足龙岩、服务海西、面向基层、紧贴行业”的办学定位;提出了“应用基础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描绘了“办学水平位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个别专业达到全国同类高校先进水平,建设成服务地方、特色鲜明的闽粤赣边应用型多科性本科院校”的远景目标;创作了《龙岩学院赋》,以骈文的形式简约深刻、生动活泼地艺术描写龙岩学院办学历程,阐释龙岩学院精神;厘清了“一个中心(强化教学中心地位)、两个转变(实现从专科教育到本科教育、从师范教育向多科性应用型教育转变)、三个追求(不求发展过快,但求保证质量;不求大而全,但求有特色;不求顶天,但求立地)、四个打造(努力打造“红·土”特色的高校、接“地气”的高校、竞争力强的高校、合作共赢开放式的高校)”的办学思想。
  二、加强红土文化挖掘利用,助推学校内涵提升
  学校先后成立了闽台客家研究院、中央苏区研究院,加强中央苏区研究和海峡两岸客家文化的研究与传承,主办全国性的“新视域中央苏区研究研讨会”,参与协办了“第四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客家文化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研讨会”;省委统战部在我校设立“客家文化研究基地”,探索加强海峡两岸同文同种、同根同源的“同根文化”建设。通过打造客家文化品牌这一平台,认真开展客家文化研究,已获得27项省部级和厅级课题立项,发表了不少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编辑出版了“闽西客家研究系列丛书”,已有5位客家文化研究方向的教师晋升为教授,3位教师被聘为龙岩市客家联谊会理事,多位教师分别担任《客家纵横》、《海峡客家》等杂志的主编或编委。
  学校注重将红色文化、客家文化与教学的创造性结合,坚持将“红·土”精神教育纳入教育教学体系。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闽西老区“红色”优势,用足用好用活红色教育资源,开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思政课程现场教学,多次组织师生赴古田会议会址、上杭才溪乡、长汀钟屋村、松毛岭开展思政课现场教学。学校开设了《客家文化研究》、《客家方言研究》、《福建客家文学鉴赏》等多门选修课程,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客家文化、热爱客家文化。《客家民俗学》成为省级精品课程。同时,学校注重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采取组队的形式,深入客家地区,让学生接触客家文化;要求学生用诗文创作反映你所看到的、感受到的客家文化;鼓励学生写作客家文化研究的毕业论文,拍摄反映客家文化的毕业设计作品;如:文学与传媒学院把客家文化教学的课堂搬到实地,通过开展客家诗歌散文原创大赛、客家文化微电影电视片拍摄、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成果颇丰。这些思路,通过近年来的实践,证明是可行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三、打造校园文化特色品牌,增强文化传播影响
  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推进大学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注重立足于有形的设施,充实无形的载体,把握大学文化的特点和规律,把握大学文化建设的方式与途径,高品位、有特色的推进文化品牌建设,不断提升龙岩学院校园文化的精神品格和辐射影响。校园中基本形成了图书馆、体育馆、校史馆、闽西苏区教育馆等文化设施条件逐步完备,社会文化传播职能逐步到位的格局。
  一方面,提升校园艺境品味,打造文化景观品牌。近年来,坚持把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整体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实行文化建设与其他重点工作统筹规划、部署落实、提供保障,相继建设了闽西革命历史文化长廊、龙岩学院办学历程浮雕墙、校训石、校园地理坐标石、名人名言墙等近10件与校园环境融合、艺术品位高的公共艺术作品。全校各实验楼群、办公区域、教室走廊也相继建成了体现学科专业特色的实验室文化、走廊文化,将大学精神和治学文化审美化、景观化,在校园中形成了特殊的文化艺术传播场。同时,学校本着高水平、精品化原则,建成了龙岩学院校史校情展览馆、闽西苏区教育陈列馆。“两馆”为学校开展爱国爱校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阵地,为进一步弘扬闽西红色文化、扩大闽西文化影响力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学校熠熠生辉的精神名片和文化坐标,自2012年6月开馆以来,已有来自包括省内外嘉宾2万多人次参观了展馆。   另一方面,学校注重挖掘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在学校大型文艺、体育活动中,适时融入并展现红土文化元素。学校每年举办红色客家故事演说大赛,旨在传承闽西革命精神,宣传闽西红色文化、客家文化。每年开展以“缅怀先烈、铭记历史、凝聚力量、振兴中华”为主题的“红色祭扫”活动,用绿色文明的纪念方式,表达新一代青年学生对烈士们诚挚的敬意和深切的缅怀。积极创作表演客家歌曲、地方戏,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学校与永定县政府签订文化合作协议,共建“客家土楼艺术团”。学生艺术团与永定县合作排演的大型原生态客家风情歌舞集《土楼神韵》先后在省“两会”、省经贸文化代表团赴台访问和国家大剧院演出,受到广泛好评;体育学院学生的客家舞龙、舞狮表演技艺精湛,应邀在省运会、奥运火炬接力等大型活动中表演,产生良好反响,屡获各级领导和人们的好评。
  四、拓宽社会实践育人途径,提升主题教育功能
  近年来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闽西特有的资源优势,持续推进“课堂教学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提升“红·土”育人效果。
  学校每年均开展红土实践教育主题活动,2015年,学校继续组建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开展与红色文化相关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保护、弘扬、创新和发展闽西红色文化,组织师生党员走访古田会议旧址、才溪乡调查、永定暴动陈列馆等革命遗址和红色教育基地,聆听了带队老师在革命旧址、旧物前的知识讲授,走访革命见证人,了解革命传统知识,弘扬革命传统精神。2015年上半年学校组织师生分赴龙岩各县(市、区),开展对闽西革命亲历者进行“口述史”调访工作,通过对110名健在的“五老”人员和老红军进行采访,抢救和保存这段历史,使现有的闽西革命史更丰富更完整,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了闽西苏区史和红色文化。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了解红色文化,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增长学生才干。
  几年来,学校践行的“红土先锋”、“红土学风”、“红土清风”、“红土同心”已成为“红·土”育人品牌,中国教育报、福建日报、人民网、新华网等媒体都作过报道,2010年、2011年、2013年连续三年获得教育部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奖励,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弘扬古田会议精神打造红色育人品牌——龙岩学院持续推进“古田会议精神”进校园》获三等奖、《汲取红土地营养,促进大学生成长——龙岩学院积极开展在校生“驻村任职”实践教学活动》获优秀奖、《打造“红·土”特色文化高校的实践与探索》获得二等奖。中宣部调研组到学校专题调研“古田会议精神与思政工作”。2012年6月,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组在反馈会上充分肯定我校传承红色文化,服务地方建设的做法:“改革开放向上,红土精神领航。服务地方一片,教书育人真忙。”
  参考文献:
  [1]卢丽君.引领文化:高校功能研究的深化和升华[J].中国高等教育,2006.
  [2]付孝泉.构建富有学校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
  作者简介:邱华锋(1986-),性别:男,籍贯:福建龙岩,职务或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其他文献
摘要:讯息的传播是人类社会的需求,是供给与需求的对接过程,也是产品、服务、人与人的共性的挖掘,互联网时代,资讯就是经济、是财富、是社会运转的动力,是生产力的代际更迭,而承载资讯的媒介是这一切的载体。科技让信息的传递的速度更快、成本更低廉、范围更广、获取更方便,媒介也就从专业领域变得更加的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自媒体与互联网 的迅猛发展并不是因为其新颖的表象,而是它们代表的平台,造就了时代。  关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在医疗领域迅猛普及,医学信息几乎覆盖所有医院运营的各个环节,信息化建设对于医院来说至关重要。在新一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背景下,要求加大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加快新技术新项目的革新。然而作为一家专科医院,在资金有限、人才匮乏的情况下,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投入,把新技术项目应用于医院管理中,值得我们思考。本文以镇江市精神卫生中心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结合了医院信息化的
摘要:从宏观来讲,校企“双主体”是指学校、企业均作为职业教育的主体,担负各自的职业教育责任。而本文探讨的“双主体”课程教学模式,不同于宏观办学层面上的双主体含义,也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师生双主体概念,而是微观教学活动中企业经营、教师教学的“双主体”,即通过真实的企业经营来教学,通过学生的实训来经营。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将校园超市与课程实训相结合,从实训过程设计、实训内容安排、实训考核评价
摘要:高校志愿者群体是志愿者队伍中的特殊群体,也是不可或缺的群体,他们在社会组织的公益服务中相对比较活跃、更容易接受新事物、也更愿意传递公益精神。在具体的工作中,高校志愿者管理工作也给机构社工带来更多的挑战,需要用不同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本文则是基于某特殊教育社会组织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社工;社会组织;高校志愿者;管理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
摘要:本文通过对旬邑县的唐家大院分析关中传统民居的平面布局、建筑的型制及装饰元素特点等分析关中传统民居的建筑型制与装饰艺术的文化内涵总结关中传统民居建筑与关中传统文化的关系,将关中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理和传统文化与现代美学观作为指导,设计出符合新时代具有强烈民族地域风格的新民居风格,改变当代城乡社区混乱的民居建筑风格现状,形成有文化底蕴,地域风格明显的新时代民居建筑。  关键词:关中民居;建筑装饰;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校园市场的潜力不断被挖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进入校园市场,采取各种各样的营销模式争夺校园的消费市场。然而,外卖网站作为一种特殊订餐的方式采取“O2O”(onoline to offoline)的方式,迅速占领了高校的外卖订餐平台。本文主要以“饿了么”网站为实例进行综合分析,通过探索“饿了么”网站在高校推广和营销手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分析其不足之处,再将其与现在的校园营销模
摘要:实施公务卡结算制度的改革适应《中央政治局八项规定具体内容》的要求。实施公务卡结算改革能够大力促进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的推行,促使相关人员形成公务消费用卡的良好习惯,让公务支出透明起来,从黑暗走向光明。还有利于提升财政管理水平,从根本上杜绝腐败。本文主要以东海县为例,来论证实施公务卡结算制度的优势以及如何实施公务卡结算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公务卡;东海县;结算制度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
摘要:本文利用我国31个省、自治区的年鉴数据,分析导致省级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的人口因素、财政因素、居民生活水平因素以及政策性低保财务因素等四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效应。针对结果建议:救助理念的更新;完善地区低保核准机制,合理厘定低保标准;完善低保资金的预决算管理。  关键词: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地区差异;Pearson相关系数;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C913.1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
摘要:武强年画是“民俗生活的画廊”,经过千年的传承与发展,成为当今民间艺术遗产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重视武强年画的基础上,更要很好地的保护、传承、弘扬与发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以动漫产业为载体将这一古老艺术珍品完善地保护起来、有利地传承发展下去,将它内在的魅力用现代的手段完美的诠释。通过面向市场的发展,以动漫技术为手段,走出一条崭新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关键词:动漫技术;文化产业;武强年画;面向市
摘要:我国分布式光伏产业目前处于成长期,除技术问题外,产业发展的重要阻碍是融资问题。江苏分布式光伏产业目前处于我国的前列,其发展中的现有融资模式及其存在问题,可以为我国分布式光伏产业的缩影。因此,本文运用供应链金融理论,结合应收账款模式、预付账款模式和存货质押模式三个方面,设计分布式光伏产业的融资解决方案并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融资方式;分布式光伏产业  中图分类号:F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