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小当家”之发展探讨

来源 :班主任之友·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基础教育”认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如果把班级生活、学校生活与学生、教师的生命存在结合起来,我们就会发现这一领域的独特与丰富,而“新基础教育”的“班级建设”、“学生工作”的内涵,就来自于此。
  为让更多的老师理解“新基础教育”之精髓,本期我刊特开设“新基础教育”专题一栏。
  新世纪以来,对基础教育的反思促使我们探索更有成效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特别是丰富非应试教学下学校生活的多样化的可行性,为此,“校园小当家”的活动作为“新基础教育”所引导下的学生自主管理的发展方向应运而生,坚持发展学生的全面能力,坚持让更全面的学生得到发展提高。
  
  一、“校园小当家”初创期
  
  (一)当家内容
  “校园小当家”是为班级提供的全面展示集体个性的舞台。三至五年级各班通过同年级每班轮换的方式组织每周全校的升旗仪式、红领巾广播、创新大擂台、收集反馈信息等活动,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校园管理中来。
  
  (二)运行效果
  当“校园小当家”们挂着“上岗证”在学校的主席台、在各班教室里、在创新擂台的舞台上、在电波中策划着、主持着、开展着每一项活动的时候,我们欣喜地发现“校园小当家”的举措是成功的。
  1 当家内容的趣味性,调动了参与热情
  


  在深入到各班进行当家回访时,几乎所有的同学都为有着一个校级岗位而感到自豪和骄傲,所以他们积极地参与着,无论是幕后的撰稿人还是台前的主持人,无论是站在校园各个地方的礼仪示范员还是进入一年级的小辅导员,尽管遇到的困惑很多,尴尬不少,但仍高兴地期待着下一次上岗的时间,且热情度极高!不但学生如此,家长更是支持和关注,家长、班主任会做学生最忠实的“粉丝”,拿着摄像机、照相机跟踪拍摄,看看我的孩子,看看我的班级有多棒!参与就是一种成功的体验!
  2 当家理念的引导性,强化了责任意识
  学生在“当家”活动中呈现出的角色意识和活跃性是平时班级小岗位、班级角色开展情况的真实反映。他们在学生参与执行岗位工作时,铭记着自己班级岗位的职责,把“每日做”、“坚持做”、“尽心做”践行在自己校级的岗位中,进一步强化岗位的责任意识。
  3 当家形式的合作性,呈现了集体特性
  校园当家中的活动仍是以班集体的形式出现,有的集体创新意识强,脚踏实地不足;有的集体民主意识强,集中意识不足;有的表现欲望强,协作意识不足。种种成功中蕴涵的失败,失败中孕育着的成功,都呈现着不同班级的集体个性。在与其他班级的比较中,来自师生各方面的反馈意见,都让学生意识到班集体的不断成长。
  
  二、“校园小当家”发展期
  
  经过总结和反思,我们找出一些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一)改进思路
  1 协助并探索低年级当家的可能,设计达到校园全覆盖
  在这一阶段,我们重视了一、二年级学生的需求发展,因为他们也渴望、愿意尝试校园中的岗位内容,班内外岗位角色意识的培养并不矛盾。在校园这一更大范围的空间中担任更有挑战性的角色。于是我们将“校园小当家”的活动扩展到全校所有年级,这激起了他们参与的热情。
  2 研究并把握各年级学生的特征,设计适龄的活动岗位
  针对上一阶段活动内容不适龄和层次不清晰的问题,我们将有的活动做了调整,如下表所示,我们将以前由三年级学生担当的红领巾广播这个项目转移到由更为成熟的五年级的策划部来进行策划实施,同时,又针对三年级的心智特征,重新设计了一项“喜洋洋”的“游戏”活动,这个活动要求“根据学校活动主题,结合同学生活实际,精心策划组织一次游戏活动,力求活动设计能激发更多同学参与的积极性。”由于把握了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心智特征,并设计调整出了更为合理的活动安排,使得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以及活动的效果都得到很好的提高。
  3 修改并明确各年级岗位的要求,设计具体的岗位内容
  由于上一阶段活动指导性不明,建议性不具体,造成了实践性较差的不足,我们在发展阶段力图将活动的职责和具体的要求明确化、具体化,使得大家有章可循,有纲可依。比如,我们对一、四年级学生设立了礼仪队员,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在学校大门口进行礼仪示范,做到站姿端正、问好规范,并对全校同学的进校礼仪进行抽查。”我们对二年级的“校园美容师”们也具体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每天定时对校园环境进行卫生情况的检查(保洁区、厕所、阳台等),并做好检查记录,及时告知大队部和校务管理部。”由于有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活动自然就很容易走上了轨道。
  
  (三)“校园小当家”运行的效果反馈
  发展期中的“校园小当家”举措更全方位、全过程地体现了岗位的教育意义和育人价值,在责任感的养成机制中生成了校园中更为丰富而立体的互动,强化并提高了学生的五种重要意识,在学生个性彰显、能力提高的同时也无形中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提高了班主任工作的效率。
  1 保障责任感养成机制的实行,促进了校园层面的生生互动
  学生在自动化“尽岗”中生成互动。各年级“校园小当家”按时上岗在校园中已经蔚然成风。一位一年级的班主任老师在当家小结中写道:
  下课了,礼仪队员们分别进入到各自的岗位来主动维护校园的秩序。孩子们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当家的服务意识和表率意识处处能体现:看到有同学奔跑,小当家们便会和颜悦色地上去提醒;发现地上有纸屑等脏物,会及时清理。每次当家,大家都累得气喘吁吁,但是大家毫无怨言,只是以实际行动来迎接这一次次考验和锻炼。
  再看看小当家们的小结:
  从星期一开始,我当上了礼仪队员。我每天最早来到学校,首先会把我们的班牌拿到教室里来,然后便随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校门口当礼仪队员。我每天快乐地叫着“老师早!”“同学早!”一天下来,我虽然感到很累,但是很开心,我认为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所以——我累,并快乐着!
  (一年级 黄俊鑫)
  这星期是我们班当家,我很高兴同学们能选我当绿化小天使。每天我站在自己的小岗位上主动维护绿化带的整洁,看到不文明的现象就及时制止。尽管天气凉凉的,站在风中感觉很辛苦,但我的心里暖暖的,因为我能亲身参与学校的活动,我们的学校能变得更美丽、更文明,辛苦一点也是值得的。我跟爸爸妈妈说: “下次我还要当校园美容师,我会做得更好。”
  (二年级 王乐阳)
  2 各年级岗位的重设,为各个年级在本年段培养五种意识提供可能
  我们希望通过这批活动,有目的地培养各个年龄段学生的五种意识。这五种意识分别是:
  协作意识:培养起了学生个体与个体间的交流、协作与交往的团体意识、配合意识;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最大的缺陷在于他们个性较强,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和他人分享和协作,因此通过这些活动,我们要培养他们的协作意识。
  社会意识:营造一个模拟社会形态,在不断的演练中初步积攒起作为一个社会人的资本。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的社会人,今天在学校生活是为了明天在社会上更好地生活,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校园小当家的精髓之处也就在于此。
  实践意识:提供了将道德教诲、技能、知识、经验付诸实践的机会。以往学校的道德培养都是书本知识上的灌输,如果这些知识性的东西没有一个将它们应于其中的试验田,知识的获得终不免是“纸上得来终觉浅”。校园小当家活动正是为知识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展开实验的场合。
  自主意识:搭建了一个学生表现自我,张扬自主意识的平台。学生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发扬是值得鼓励和表扬的,这一个自我意识的张扬在历次不同的活动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关爱意识:内尔·诺丁斯所倡导的“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这在该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关心自己,关心身边最亲的人,关心与自己有关联的或是陌生人。对于小学生,我们以关心扶助来待之,其实,爱与施爱是相辅相成的,施爱是人性的一个本能,我们这些活动就是为学生能学会关爱他人而提供的一个重要途径。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