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艺术是离不开情感的。新课程要求思想品德课要重视情感教学,通过教师的激情导入、巧设悬念、幽默诙谐等来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创造教学艺术的情感美,培养学生更加美好的情感,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使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得到积极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思想品德 特点 意义 情感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3-070-02
一、思想品德课的特点
思想品德学科属于德育课程,这一课程在知识教学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做到知识性和教育性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并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是,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大多数以说教为主,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不感兴趣,而教师也上得很累。改变这种状况的有效途径是激活思想品德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思想品德课堂,要求教师既要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又要讲究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善于把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运用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热情,使教材和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思想品德课取得应有的效果。
例如《珍惜学习机会》这一框题的知识目标是让学生知道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并且学会维护受教育的权利和履行受教育的义务。然而,教材引入一些偏远山区的儿童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例子,目的在于教育学生关注失学儿童,同时要珍惜现在宝贵的学习机会。对此,我结合实际,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又得到思想上的升华。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使知识教学和思想教育融为一体,体现出教育性的特征,要做好这点,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情感的投入,即情感教学。
二、情感教学的意义
所谓情感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一定教育手段,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使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得到发展的积极化的教学活动。
情感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对学生有很强的感染作用。教师充满情感的教学,有利于创造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与期望,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从而不仅全面准确的掌握知识,也受到思想教育和情感上的培养。在一节课题为《难报三春晖》的公开课上,课文中提到了《游子吟》这首诗,我先介绍了诗的背景,同时还介绍了“孟母三迁”的故事,然后声情并茂地朗读:“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节课上,学生们听得很认真,课堂练习效果非常好。在评课中,老师们指出:任课者情感的投入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母爱的伟大和无处不在。
情感教学能改变学生在教学中情感活动的状态,使学生以积极状态参与教学。情感教学,对完成教学任务作用很大,它能调整师生之间的距离。情是沟通心灵之间的桥梁,是打开心扉的钥匙;能增强教育的可接受性;能加强师生关系,所以能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三、思想品德课情感教学的艺术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提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而情感是联结师生间教学互动的桥梁和纽带,但任何美好的情感都不会凭空产生,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这就需要教师要善于唤起学生的情感来激活教学。那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怎样运用和贯彻情感教学的艺术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㈠ 激情导入
常言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导入新课做得好,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愉快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教师运用富有情感的导入包括歌曲、录像、图片、语言等。
如我在讲《我知我师 我爱我师》时,我先播放一曲《每当我走过你的窗前》:“静静的深夜群星在闪耀,老师的房间彻夜明亮。每当我轻轻走过您窗前,明亮的灯光照耀我心房……啊,每当想起您,敬爱的好老师,一阵阵暖流心中激荡。”我发现有部分学生跟着哼唱,很明显这歌声已经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情感。借此,我引导学生思索: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老师,老师教给我们文化知识,也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老师是我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我们应怎样对待老师?怎样与老师沟通、相处呢?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与我一同进入新课教学活动。
又如讲到《挫折面前也从容》时,我用贝多芬的名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为开端,并播放《命运交响曲》,使学生从聆听的音乐中感悟到贝多芬身处逆境勇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
㈡ 巧设悬念
古人云:“学贵有趣,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设置疑问,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巧妙设置疑问,于无疑处设疑,于紧要处设疑,形成矛盾,制造矛盾,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造成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形成探索的目标,从而推动教学目的与任务的实现。
如讲《维护消费者权益》这一课时,我先下载中央电视台每年“3·15”晚会的有关视频,制成反映消费者权益受侵害的典型案例。这时,学生们都非常好奇,他们很想知道:这是属于侵犯消费者的什么权利?消费者应向谁索赔?经营者或销售者各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发生争议后应找什么机构仲裁?对此,学生们议论纷纷,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了起来,讨论气氛非常热烈。像这样引发学生探讨新课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情感教学中常用的另一个方法。面对这样形象直观的消费案例,学生们清楚地认识到:每个消费者都有自己的权利,而这种权利是受法律保护的。如果消费者不懂得这些权利,就无法对自己实行有效的保护。
又如讲《人的生命的独特性》时,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不同的树叶,并选取两片看似相同的树叶。上课时,打开实物投影仪,让学生们分别把看似相同的两片树叶放在实物投影仪上,要求全班同学一起观察,找出两片树叶中不同的地方。学生们纷纷指出:树叶的形状、长短、宽窄、厚薄、边缘的锯齿、中间的脉络等不同,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在这种良好的情境中,我因势利导地引入新课: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一片树叶都是独一无二的,正如人类生命的独特性。由此激发了学生的情趣,增强好奇心和探知欲,培养观察比较的能力,初步感知事物的独特性。
又如讲《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时,涉及到“人民”和“公民”两个概念时,教材先介绍了“人民”,学生对此有了一定的认识,等到讲“公民”时,我巧妙的设置悬念:公民与人民只有一字之差,它们是不是一回事,如果不是一回事,那它们又有哪些区别呢?这样设疑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巩固知识,提高辨别能力,课堂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㈢ 幽默诙谐
教师语言的优劣,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学的实际效果,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求教师的语言要做到幽默诙谐。幽默诙谐,主要是指用可笑的形式表现真理和智慧,用谐趣的手段来揭示事物的矛盾和本质,使语言信息的传递与转换过程得到优化,直接创造出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
例如:在讲《身边的诱惑》时,结合个别学生吸烟的现象,诙谐地道出了吸烟的危害,来个正话反说:“同学们,吸烟有两大好处:一是吸烟能引起咳嗽,夜间尤剧,咳声能吓跑盗贼;二是长期吸烟,可以形成驼背,做衣服能节省布料大家说是吗?”学生听后会心而笑,在笑声中自然明白了吸烟的害处,几个抽烟的学生羞愧地低下头。这样,既进行了思想教育,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做到了一箭双雕。
因此,教师在平时要不断地加强学习,对教学语言进行锤炼,以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只有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才会充分借助语言这一工具,开启学生的心扉,让他们在语言魅力的吸引下,主动热情地参与课堂教学,让课堂真正“活”起来。
我国著名的教育艺术演讲家李燕杰先生曾经有过这样一段富有哲理的论述:教育是科学,它不仅属于现在,而且属于未来;教育是艺术,懂得教育艺术的人才能不断推动教学改革的进程,并不断推动教育的发展。因此,思想品德教师要注重情感教学,“以情优教”,把教学与情感陶冶融为一体,寓教育于情感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推动新课改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刘强主编.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阎承利.教学最优化艺术 [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
[3]情感教学论》,张志勇,北京师大出版社,1993
[4]卢梭.爱弥儿 [M].商务印书馆,1978
[5]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M].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关键词:思想品德 特点 意义 情感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3-070-02
一、思想品德课的特点
思想品德学科属于德育课程,这一课程在知识教学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做到知识性和教育性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并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是,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大多数以说教为主,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不感兴趣,而教师也上得很累。改变这种状况的有效途径是激活思想品德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思想品德课堂,要求教师既要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又要讲究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善于把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运用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热情,使教材和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思想品德课取得应有的效果。
例如《珍惜学习机会》这一框题的知识目标是让学生知道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并且学会维护受教育的权利和履行受教育的义务。然而,教材引入一些偏远山区的儿童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例子,目的在于教育学生关注失学儿童,同时要珍惜现在宝贵的学习机会。对此,我结合实际,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又得到思想上的升华。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使知识教学和思想教育融为一体,体现出教育性的特征,要做好这点,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情感的投入,即情感教学。
二、情感教学的意义
所谓情感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一定教育手段,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使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得到发展的积极化的教学活动。
情感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对学生有很强的感染作用。教师充满情感的教学,有利于创造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与期望,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从而不仅全面准确的掌握知识,也受到思想教育和情感上的培养。在一节课题为《难报三春晖》的公开课上,课文中提到了《游子吟》这首诗,我先介绍了诗的背景,同时还介绍了“孟母三迁”的故事,然后声情并茂地朗读:“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节课上,学生们听得很认真,课堂练习效果非常好。在评课中,老师们指出:任课者情感的投入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母爱的伟大和无处不在。
情感教学能改变学生在教学中情感活动的状态,使学生以积极状态参与教学。情感教学,对完成教学任务作用很大,它能调整师生之间的距离。情是沟通心灵之间的桥梁,是打开心扉的钥匙;能增强教育的可接受性;能加强师生关系,所以能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三、思想品德课情感教学的艺术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提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而情感是联结师生间教学互动的桥梁和纽带,但任何美好的情感都不会凭空产生,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这就需要教师要善于唤起学生的情感来激活教学。那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怎样运用和贯彻情感教学的艺术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㈠ 激情导入
常言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导入新课做得好,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愉快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教师运用富有情感的导入包括歌曲、录像、图片、语言等。
如我在讲《我知我师 我爱我师》时,我先播放一曲《每当我走过你的窗前》:“静静的深夜群星在闪耀,老师的房间彻夜明亮。每当我轻轻走过您窗前,明亮的灯光照耀我心房……啊,每当想起您,敬爱的好老师,一阵阵暖流心中激荡。”我发现有部分学生跟着哼唱,很明显这歌声已经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情感。借此,我引导学生思索: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老师,老师教给我们文化知识,也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老师是我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我们应怎样对待老师?怎样与老师沟通、相处呢?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与我一同进入新课教学活动。
又如讲到《挫折面前也从容》时,我用贝多芬的名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为开端,并播放《命运交响曲》,使学生从聆听的音乐中感悟到贝多芬身处逆境勇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
㈡ 巧设悬念
古人云:“学贵有趣,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设置疑问,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巧妙设置疑问,于无疑处设疑,于紧要处设疑,形成矛盾,制造矛盾,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造成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形成探索的目标,从而推动教学目的与任务的实现。
如讲《维护消费者权益》这一课时,我先下载中央电视台每年“3·15”晚会的有关视频,制成反映消费者权益受侵害的典型案例。这时,学生们都非常好奇,他们很想知道:这是属于侵犯消费者的什么权利?消费者应向谁索赔?经营者或销售者各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发生争议后应找什么机构仲裁?对此,学生们议论纷纷,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了起来,讨论气氛非常热烈。像这样引发学生探讨新课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情感教学中常用的另一个方法。面对这样形象直观的消费案例,学生们清楚地认识到:每个消费者都有自己的权利,而这种权利是受法律保护的。如果消费者不懂得这些权利,就无法对自己实行有效的保护。
又如讲《人的生命的独特性》时,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不同的树叶,并选取两片看似相同的树叶。上课时,打开实物投影仪,让学生们分别把看似相同的两片树叶放在实物投影仪上,要求全班同学一起观察,找出两片树叶中不同的地方。学生们纷纷指出:树叶的形状、长短、宽窄、厚薄、边缘的锯齿、中间的脉络等不同,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在这种良好的情境中,我因势利导地引入新课: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一片树叶都是独一无二的,正如人类生命的独特性。由此激发了学生的情趣,增强好奇心和探知欲,培养观察比较的能力,初步感知事物的独特性。
又如讲《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时,涉及到“人民”和“公民”两个概念时,教材先介绍了“人民”,学生对此有了一定的认识,等到讲“公民”时,我巧妙的设置悬念:公民与人民只有一字之差,它们是不是一回事,如果不是一回事,那它们又有哪些区别呢?这样设疑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巩固知识,提高辨别能力,课堂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㈢ 幽默诙谐
教师语言的优劣,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学的实际效果,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求教师的语言要做到幽默诙谐。幽默诙谐,主要是指用可笑的形式表现真理和智慧,用谐趣的手段来揭示事物的矛盾和本质,使语言信息的传递与转换过程得到优化,直接创造出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
例如:在讲《身边的诱惑》时,结合个别学生吸烟的现象,诙谐地道出了吸烟的危害,来个正话反说:“同学们,吸烟有两大好处:一是吸烟能引起咳嗽,夜间尤剧,咳声能吓跑盗贼;二是长期吸烟,可以形成驼背,做衣服能节省布料大家说是吗?”学生听后会心而笑,在笑声中自然明白了吸烟的害处,几个抽烟的学生羞愧地低下头。这样,既进行了思想教育,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做到了一箭双雕。
因此,教师在平时要不断地加强学习,对教学语言进行锤炼,以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只有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才会充分借助语言这一工具,开启学生的心扉,让他们在语言魅力的吸引下,主动热情地参与课堂教学,让课堂真正“活”起来。
我国著名的教育艺术演讲家李燕杰先生曾经有过这样一段富有哲理的论述:教育是科学,它不仅属于现在,而且属于未来;教育是艺术,懂得教育艺术的人才能不断推动教学改革的进程,并不断推动教育的发展。因此,思想品德教师要注重情感教学,“以情优教”,把教学与情感陶冶融为一体,寓教育于情感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推动新课改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刘强主编.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阎承利.教学最优化艺术 [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
[3]情感教学论》,张志勇,北京师大出版社,1993
[4]卢梭.爱弥儿 [M].商务印书馆,1978
[5]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M].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