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纸:“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

来源 :书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123zz123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宣纸;天人合一;玉文化

“天人合一”是什么?


  造纸术为什么在中国横空出世?之后,为什么会产生跟书画极端匹配的宣纸?各种说法,莫衷一是。除了直接的科技原因和间接的社会原因,应该还有文化传统和哲学认知上的原因。世间万物,有因才有果,有果必有因。中国古代,从万物有灵的起点出发,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的由来,是中国农耕社会向精耕细作发展的自觉。在农耕社会,人们需要从天地自然中讨生活,故对天地自然极为尊敬,敬畏风、雨、雷、电,也敬畏江、湖、树、石。在敬畏的基础上,人们一直试图与天地沟通,了解自然,利用自然,描写自然,模仿自然。在传统中国人看来,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息息相通,如果能努力实现与天地自然的沟通,了解自然的变化规则,就是一种很高的生存境界。
  境界,其实就是心光,是人的认知提升发出的光亮。它能让人摆脱种种异化,回归本真,也能让人生之路变得更加清晰。
  “天人合一”的提倡,最早出现在《周易·乾卦·象言》之中:“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1]意指大德大慧之人,一定是遵循自然规律的。《易》被认为是周代的著作,说明在中国农耕社会的早期,人们就有“天人合一”的向往了。老子和庄子,对天地人德,也有着精辟的论述,零星见诸文字之中。明确提出“天人合一”概念的,是汉代的董仲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阴阳义》中说:“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2]董仲舒以一整套的理论,证明天的意志可以观察,可以解读——天欢喜,便有春;天快乐,便有夏;秋是天的忧愁;冬是天的悲哀。董仲舒认为人与天同类,天、地、人,万物一体。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儒家学说是遵循天道的:天有“三才”——天、地、人;地有“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天有“五行”—金、木、水、火、土;地有“五常”— 仁、义、礼、智、信。仁是恻隐之心,义是修悟之心,礼是恭敬之心,智是是非之心,信是恪守之心。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的理论,意在表明自己的学说体系承乎天、合乎天,以天之“道”,说明人之“道”。
  “天人合一”理论,汉之前,是最初的提倡;董仲舒之学,是升级版;理学,将它系统化和目标化。在唐朝佛教主導、道家幻变、儒学失落的背景下,一帮不甘落后的儒者,以“天人合一”为追求目标,突破传统儒学道德和仁的系统,试着学习佛教的方式,连天接地,进行形而上的拓展。理学融合了佛家和道家的理论,更有哲学性和逻辑性,带有某种宗教追求,有别于孔孟传统儒学对道德和伦理的单一提倡。理学崇尚静默,有静思,也有静观;有内向性,也有外向性;有哲学性,也有建设性。理学观察世界的角度更理性、更细致、更绵密、更幽微。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理学有着显著进步,不过在阐述和表述客观事实时有很强的臆度成分,显得晦涩难懂、大而化之、简单粗暴、欲辩忘言等。人类的语言系统就是这样,一涉及有关形而上的问题,或者有关人类根本和尖端的问题,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表达上的短板和局限。从总体上来说,理学是崇尚“天人合一”的,也将“天人合一”视为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
  理学之后,中国文化坚定地将“天人合一”作为终极追求。在中国文化看来,人发源于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最后也应回归自然。“天人合一”,是人顺应自然的法则,也是顺应天道。“天人合一”作为中国文化的最高法则,一直是中国人精神追求的一个遥远梦境。
  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精神,有一个“圆环”的“和合”概念。这一点,跟中国人的时空观一致。中国文化传统的“三观”,即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都是循环的。中国人以为天圆地方: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外在是圆,内在特质其实是循环。中国阴阳五行文化,阴阳循环,无始无终,始即是终,终即是始。五行循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终始”不息。从太极八卦图可以看出:一条鱼追逐另一条鱼,带动世界此起彼伏,生生不息。中国人的历史观也是循环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是循环。
  中国人的时间概念也是循环的,以六十年为一个甲子,循环往复。中国人看未来,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过去之事,即是未来的事。孔子之所以崇尚“三代”,是因为山转水转,日月乾坤都在转,他坚信过去的“三代”必定会在未来兴起。也因此,孔子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中国哲学,总体上可以被视为一种生命哲学,以生命为宇宙的最高真实。生命是一种精神,万物皆有灵。天地自然中的一切,都具有生命,具有生命形态和活力。中国的艺术精神也是这样,是以生命为本体,为最真实的精神。中国艺术以自然之精神为最高标准,努力寻求天、地、人的合一,自觉地进行模仿。山水田园、花木鱼虫、风雨雾雪,是中国艺术永恒的主题,也是外在的表现。至于艺术的精神,一直追求的是灵性,是灵智的感觉。
  中国文化的“三观”如此,必定对艺术观有很大影响。不了解中国哲学,就无法了解中国艺术。传统文人画,往大处说,也是“天人合一”的体现,是中国人对天地万物的思考和感悟,是生命的觉解。文人画从一开始就不是功利的,而是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有着人文关怀的意味。绘画,即是寻道,以道之智慧反哺自己的生存状态。对于中国人来说,绘画就像一叶扁舟,进入的不仅是技艺之海,还是茫茫天地的告慰。
  中国绘画总体审美可以用“气韵”一词来概括。“气韵”一说自六朝之后渐渐孕育而成,也是江南明山秀水、烟雨蒙蒙的自然环境对艺术的观照和启迪。文人画的要求是很高的,不仅要有娴熟的技艺,还要有很强的精神力量,既具有思想性,还须有哲学性,充分地体现乐感文化的神秘,且有着对世俗和庸常的叛逆、超越和挑战。这种力量,带着神秘,带有强大的意志力和精神力,来自人本身,也来自天地之道,是天、地、人“三位一体”的产物。也因此,文人画从来就不是一种单纯的技术或画派,它是艺术,是人格,是生命,还是天地的恩典和授意。好的文人画,将笔墨、丘壑、气象三者融为一体,不仅有山水自然的气韵,还有着蓬勃昌茂的生命气息,既源于天命,近于神性,又有着充沛的元气,能让我们看出人格的完善,看出生命的理想和浪漫。中国画,只要画家一出笔,就能让人看出功底,看出心性、格调和境界,看出生命的气韵。好的中国画画家,一定是有着旷远的“三观”,有着觉悟和觉知能力的。   纸的出现,是人“格物致知”的产物,也是天地精神的授予,还暗合中国文化的哲学精神。古人造纸,最基本的依据是广大、神秘的天地循环。它想传达的,是天地的浑然真气,以及人与天地的浩然相对。古人造纸,不只是简单地记载和书写日常之事,而且欲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纸,来自天地之灵,是自然生产的植物造就的。它具有使命感,有天造地设的成分。皖南山川静穆,有大美暗藏,有大哲深埋。制作宣纸的青檀,生长于山川腹地,集天地醇和之气,采日月之休光,受崇冈之惠风,承灵云之甘露,实在是天造地设之物。青檀的至柔至软、至孤至独,既是“道”,也是“理”。这种冥冥之中的使命,就是宣纸诞生的理由。万物生长,都是有“道”的;万物出现,也是有“理”的。在这样的纸上书写和绘画,又怎么不具有艺术的灵性和生命呢?
  宣纸,不仅是美,是哲学,还有诗意和浪漫。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论述了诗歌的诸多品质:雄浑、冲淡、纤秾、沉着、高古、典雅、洗练、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以及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3]这二十四种品质,是天地的特质,也是中国艺术的精神。宣纸如诗,天地自然有什么样的特质和精神,宣纸就有什么样的特质和精神。《二十四诗品》论“纤秾”:“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阴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3]这个幽远、静谧、明丽的“纤秾”,以宣纸的特质,完全可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宣纸如此丰富,非“天人合一”一词不足以表现它的内在精神,不足以表现它的广博,也不足以表现它的幽微。好的东西,都有一种神秘和宿命的特质,能够将截然不同的东西融合在一起,让各种矛盾和谐相处,也将具有极端意义的习性糅合在一起。宣纸就是这样。宣纸的存在,是对“艺术哲学”最好的诠释,也即丹纳所说:艺术的本质,其实是模仿大自然。[4]
  的确是这样。宣纸,可以视为自然对艺术最好的呼应。它本身,既是自然、博大、诗意、睿智,也是优雅、准确、直觉和轻快。它还是风轻云淡的舞蹈、鬼斧神工的创造,以及万类霜天的自由。
  宣纸,还是通鬼神的。当柔软的毛笔蘸着墨汁,接触到冰肌玉骨般的宣纸时,那种落笔时的沉着、敏感、细致及悠然,仿佛播种耕耘,仿佛有神导引,仿佛本能释放,冥冥之中,会让人不自觉地运息调心,细品静穆三昧。当笔墨描绘大地之时,宣纸就是天空;当笔墨凝聚成山峦之时,宣纸便是云层;当笔墨演绎成树林之时,宣纸又是雾霭;当笔墨转成堤岸之时,宣纸一下子成为河流……至于宣纸上的书法,更是行云流水、风和日丽,可以是枝头繁花、春意盎然,可以是卵石铺地、自然相连,可以是扶老携幼、欢歌笑语……尤其是草书,落笔时思维放空,如舞蹈,如坐禅,有忘我的飞翔。为什么数千年来,中国人一直对书画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人在跟“文房四宝”连接的过程中,不仅能感受到形,而且能感受到意,甚至能感受到象;既是“天人合一”,又是身、心、灵三位一体。当一个人拿起毛笔,在案台上铺开宣纸之时,与其说是在写字画画,不如说是在连接和融入。彼此之间,更像是知己对饮、挚友倾谈,甚至可以说进入一种“禅定之场”,气息相通之时,日月星光璀璨夺目,玉宇乾坤清明敞亮,天地自然精神渗透于书画之中,流露出万物复苏的气息。

温润与洁净


  艺术,犹如梦境;理念,如同召唤。梦境之中有召唤,便有潜能,有动力,也有机缘。除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国“玉文化”的传统,对中国社会诸多事物的发展也有无形的影響和促进:中国发明的丝绸,有玉性;中国发明的瓷器,有玉性;中国发明的纸,尤其是宣纸,也有玉性。这些物件,都具有温润、光滑、洁净、雅致的性质。它们诞生在中国,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是一种审美追求,是冥冥之中的通感相连,也是一种潜在的希望和追求。
  人类文化早期,对于自身的直觉是很依赖的。玉作为天地之美物,对中国文化有滋养:玉是美石,是石头,却一点也不生硬,如肉脂一样亲切;玉有光芒,却不刺眼,令人赏心悦目;玉有精神属性,让人联想到温润、圆通和智慧。中国人在与玉的肌肤之亲中,会情不自禁产生高妙的通感,会从玉的质地和温度中,觉察到有大道所在:阴柔中,有比刚猛更强的力量;坚韧中,有比尖锐和锋利更强的品质。人把自己对玉的感觉人性化、神性化、神圣化,就形成了一系列相关的文化。
  玉有启迪性。中国早期政治,名之曰“礼乐政治”,带有玉的光泽,带有理想成分。中国人以玉为神权、政权、军权的象征物,奠定原始国家的形态,也决定了礼乐政治的整体风格。君子文化和玉有通感,受玉的启迪较多。与孔子同时代的管仲称玉有“九德”,《礼记》转述孔子的话,说玉有“十一德”: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5]这个具有通感意义的阐述,是“君子如玉”的最好诠释。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化繁为简,把玉归纳为“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6]“五德”被后人简化为仁、义、礼、智、信,将自然属性和道德提倡完美地融合起来,以玉拟人,赋予意义,对中国人的行事做人,有很大的规范和引领作用。
  玉有色泽,天然生成,从内部渗到外部,此所谓“润”。玉之色泽,与钻石之类不一样:钻石之光,绚丽夺目;玉,天然静雅,悦目养心。中国士大夫最喜欢这种自内而外的色泽,认为君子就应该具备这样的内在修养。君子之德,首要的为“温润”。玉的品质,就是君子的品质。
  中国文化推崇“玉性”,凡与“玉”相连的,都是秀外慧中的好东西:纤纤美女为玉女,倜傥男儿为玉郎,男才女貌为一对璧人。玉容、玉面、玉貌、玉手、玉体、玉肩等都是好词,相关好词还有“亭亭玉立”“玉树临风”等。古汉语中有“玉人”的说法,比喻尤其好,不只是外在漂亮,还有内在的润泽。真正好看的人也是这样,不仅漂亮,而且有着气质和气韵,和玉一样由内向外散发着光泽。好看的女子,往往是你看不清她到底长什么样,可就是知道她美丽,让你看不透也看不够。
其他文献
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条件,针对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为解决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中国商业银行对中、短期风险的预测和监管能力,该文提出了中国商业银行数据化、模型化管理的方法以及这些方法的数据来源、统计口径、模型建立、模型实施及其应用范围、效果检测和验证.为提高中国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使中国商业银行管理和国际银行业接轨,必须使中国商业银行成为真正的独立自主、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如何使中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成为市场主体,该文认为市场营销化和资产证券化是非常有效的方
二○二一年,八月下旬大学陆续准备开学了。仿佛就是为了赶上这个档期, 网络视频平台网飞(Netflix)推出了系列剧《系主任》(The Chair),立即成了这个开学季校园内外最被人讨论的话题:校园政治、文科衰落、政治正确……当然还有韩裔加拿大喜剧演员吴珊卓(Sandra Miju Oh)的精彩表演。自从她主演的BBC惊悚谍战剧《追杀夏娃》(Killing Eve,或译《杀死伊芙》)获得二○一九年英
期刊
韦伯不用耿耿于怀  写《魔弹射手》的德国作曲家韦伯(1786-1826),比贝多芬(1770-1827)晚生十六年,却早逝贝多芬一年。他是贝多芬的晚辈,早期的创作,如《降B大调钢琴四重奏》、随想曲《随想时刻》等,被认为是模仿贝多芬,为此韦伯感到委屈。他在一八一○年写信给当时的一位出版商朋友,为自己辩护:  我痛恨一切带有模仿痕迹的东西;其次,我的观点与贝多芬大为不同,不能与他联系在一起。激发贝多芬
期刊
二○一八年的英伦三岛之行中,布里斯托并不是旅途的重心。按事先定好的计划,将这座城市作为从伦敦至伯明翰的长途中转站,选择住宿其间的一日往返巴斯,使行程不那么匆忙。布里斯托距离首都伦敦一百九十公里,作为英国西部的主要港口,早在十一世纪就建有独立城堡。埃文河(Avon)和弗洛姆河(Froom)的交汇为布里斯托提供了一个海港。布里斯托最古远的名字为“Brycg-stow”,意为“桥旁集会之地”。中文旧译为
期刊
在二○二○年纷繁动荡的魔幻现实之中,诺贝尔文学奖如约而至,花落美国诗人露易丝·格丽克,以表彰她那“无可辩驳的诗意嗓音”以及使个人的存在变得普遍的“朴实的美感”。无独有偶。同年十月,德意志语言文学科学院将二○二○年德国文坛最重要的奖项毕希纳文学奖(Georg-Büchner-Preis)授予八十二岁高龄的作家兼诗人埃尔克·埃尔普(Elke Erb),因为“无人能像她那样在语言中实现思想的自由和轻盈…
期刊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拓二王帖》(局部)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拓二王帖》(局部)安美版《中华宝典—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法帖书系(第五辑)·二王帖(二)(明拓本)》封面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拓二王帖》(局部)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拓二王帖》(局部)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拓二王帖》(局部)中國国家博物馆藏《明拓二王帖》(局部)  编者按:2018年伊始,安徽美术出版社与中国国家博物馆联袂推出《中华宝典—中国国家博
期刊
关键词:滕县;李鱓;绘画;黄家瑞;黄钟  1982年第2期的《文物》刊载了《李鱓手札》真迹一通,同时发表了王咨臣先生一文。王文就信札中内容确定了李鱓滕县离任与定居扬州的时间。为了论述的需要,现将李氏原札部分内容引用如下:  至好叔侄,滕县未晤。归里门匆匆数言,彼此经年,仆仆天涯,可发一笑。愚已决计家居,近复作出山想,来郡城托钵,为入都之计。十月底离家,三长兄三长嫂暨阖宅安好,无烦系念。愚有急需事是
期刊
图1 李可染 巫峡帆影纸本水墨设色 61.9cm×48.7cm年代不详 中国美术馆藏  中国美术馆藏李可染作品共有19件,其中18件为中国画作品,1件为书法作品。除一幅创作于1979年的书法作品和几幅尚无年款的作品之外,其他中国画作品均创作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属于李可染重要转型时期的作品。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早年即显现出艺术天赋,师从国画老师钱松龄,16岁入上海美术专门学校
期刊
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随着现代艺术的崛起,艺术史和艺术批评的方法也有了极大的发展。其中就包括以罗杰·弗莱(Roger Fry)为代表的形式分析方法。如果看一幅画,主要是想从这幅画里看到故事的话,那还不如去看一部小说,因为靠绘画来讲故事,肯定不如小说;如果看一幅画,主要是想从画里看到历史叙事和历史意义,那还不如去读史书,比如《史记》或者《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上述提及的这些内容,并不是说绘
期刊
一  说起江南精致文化,最为人所熟知的,大概就是昆曲了。尤其是对于从未到过江南的外国人来说,他们在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昆曲表演,不必到江南旅游,也能感受江南的精致生活形态和秀美园林,多少体味白居易说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或是苏东坡说的“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自晚明以来,昆曲就展现了中国表演艺术的精粹,也从中显示江南精致文化的精髓。昆曲舞台演出看似很容易:纯净的舞台,只有一桌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