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要求地理教学不仅要展开相关知识体系的建设,而且要提高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即实现地理教学以知识为本位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转向。文章展开了初中地理“活动”教学的重要性分析,指出了目前地理“活动”可以展开的形式,并且强调了各种形式的流程内容,最终提出了初中地理“活动”教学的有效建议。
【关键词】初中地理;“活动”教学;分析;建议
初中地理教学大纲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要求学生形成地理知识体系,如了解国内外的地理概况以及地理环境变化情况,分析人类发展历史中所面临的各种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从而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活动建立一个理论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拥有地理学科思维,如地区差异观念、因地制宜观念、全球环境和环保观念,对于初中生综合素质发展具有很好的帮助。
一、初中地理“活动”教学的内涵思索
初中地理“活动”教学主要是指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摒弃传统的理论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调查研究、问题讨论等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活动,实现对某一个地理知识点的专项学习。在教育理念的变革背景下,初中地理“活动”不仅在形式上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而且被赋予了更多的教学内涵。
第一,初中地理“活动”教学旨在激发初中课堂教学积极性。初中地理课程设计主要是在初一、初二两个学年,并且要求学生在初二学年展开会考,进行地理知识的考核。初一主要是展开世界地理概况的学习,展开对各大洲、各大洋的地理概况学习,初二是对中国地理展开阐述。可以说,初中地理教学内容是地理知识的初步概括,其内容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如在展开“亚洲”这一章节的学习时,首先是学习亚洲的概况,然后是亚洲几个代表性国家地理情况的分析。初中地理会考更多的是要求学生能够复述出这些地理情况,而非进行分析。教师只要将这些知识点捋顺,学生只需要被动地接受这些现成的知识点就可以。可以看出,初中地理教学更多的是重视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接收与应用。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教-学”的单向式教学模式,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又因为初中地理作为一门“副科”存在,在初二作为会考科目时才会引起教师的重视,因此在大多数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不够。而采用初中地理“活动”教学,能够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展开对一些地理问题的思考,主动进行地理知识的发现和总结,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性较高。
第二,初中地理“活动”教学旨在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提高。构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是目前教学活动的关键所在。在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缺少地理核心素养,缺少教学创新,使得学生基本欠缺地理应用能力;而采用地理“活动”教学,能够让学生通过动手参与的方式实现对自身地理知识体系的构建,并且能够通过项目活动探究讨论的方式形成团队合作精神,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所以说,展开初中地理“活动”教学的内涵在于形式的创新,更在于教学目标的创新。“活动”教学能够让学生养成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自我素质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础。
二、积极开展初中地理“活动”,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地理
上述提到初中地理“活动”教学内涵的丰富性以及展开“活动”教学的必要性。由具体的初中地理活动教学现状可知,让学生通过地理“活动”感受到生活中的地理,必须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一)正确认识初中地理“活动”,适当展开形式多样的地理“活动”
積极开展初中地理“活动”最重要的是把握适度原则,即把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现状,展开对初中地理“活动”的正确认识,而不是随意在一个地理知识点中以“活动”的形式进行教学,否则学生就不能感受生活中的地理,更容易丧失对初中地理“活动”节奏的把握,降低学习效率,浪费学习时间。因此,要能够正确认识初中地理“活动”。
根据教学总结可知,可以采用的地理“活动”类型有以下几种。
1.调查研究。即通过分组的方式,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且通过对问题的了解、分析以及交流总结,提出一些建议或措施。
2.问题讨论。该“活动”类型的设置要求能够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新鲜程度。通常情况下是设置同社会热点相关的问题,并且该问题要具有拓展性和开放性,使得学生能够发散思维,提出自己的见解。
3.实践操作。动手操作活动是初中地理活动类型中最为丰富的一种。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并且能够获得对问题的主观认识。根据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的性质,动手操作的内容有演示、实验、观测、测量等形式。针对初中地理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用最合理、最贴切的“活动”类型,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有效的活动。如在“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以及特点”的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调查研究的方式,观看全球天气预报,根据天气预报中不同城市的位置分布及其气温特点来展开气候的总结,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大体趋势,总结出各气候类型的特点。
(二)提高对初中地理“活动”的重视程度,配备必要的软硬件设施
要想实现初中地理“活动”的生活化发展,就要实现“活动”类型的生活化,更要对地理“活动”具有足够的重视。于初中学生学习的关键在于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科目,对于地理而言,不论是学校还是学生所预留的学习时间都有限,而一项地理“活动”需要占据学生较多的学习时间,因此需要提高对地理“活动”的重视程度。学校能够为学生的地理“活动”提供必要的地理实践园地,并且配备具有地理“活动”教学能力和教学方式的教师,使得地理“活动”的开展有足够的后盾支持。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初中地理课堂“活动”起来
不论是何种教学模式,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学科的学习中,进而能够主动参与探究思考。因此,在初中地理“活动”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地理“活动”真正地“活”起来。 第一,教师要营造一种平等民主的地理“活动”氛围,对于学生所开展的各项地理“活动”要求采用激励的形式,而非利用严格的评分方式,重视学生通过“活动”过程获得一些地理知识,忽视“活动”后学生所呈现出来的结果。如此学生才能够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尽情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活动”。
第二,教师要使用多种“活动”交互的方式,让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将问题讨论、实践操作和调查研究等三种形式按照地理知识内容进行合理的分配。如在地球运动中,为了展开关于地球活动规律的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实地测量的方式对学校旗杆的影子进行测量,并且绘制出影子变化的规律,从而总结出地球自转运动规律。而有的教师觉得实践操作的方式會浪费很多课堂时间,于是直接通过调查研究的方式,利用天气预报中日出时间和日落时间的变化情况来总结出地球自转规律。对于初中地理教学而言,单纯采用一种“活动”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有限。
四、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初中地理“活动”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初中地理“活动”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创新变革。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地理“活动”资讯,而教师能够通过网络信息的共享平台掌握形式多丰富的“活动”。第一是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初中地理“活动”的网络模拟教学。如在展开初中地理“活动”时,由于空间条件的限制,教师展开“活动”的对象仅限于生活周边,无法将“活动”的主体放在国际上。而通过网络技术,教师能够模拟展开对“日本”国家的自然环境的“活动”教学设置,如通过谷歌地图,呈现出日本的地形地貌特点,从而展开对造成日本地形地貌特征的地质因素的总结分析,并且展开有效的讨论。第二是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地理“活动”提供了更多的先进的科学的工具。在问题讨论地理“活动”中,学生需要进行一些相关资料的收集,而信息技术为学生的资料收集提供了一个方便的平台,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输入关键词,展开信息的初步筛选,对于初中地理“活动”教学的展开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地理教学活动中实现理论和实践“活动”的结合教学,对于初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形式多样的初中地理“活动”能够让初中生对于地理学习产生兴趣,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地理学习中,并且自主展开地理学科的探究思考。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导向中,初中地理“活动”更具有现代教育技术水平,与时俱进,掌握最新的地理资讯,比如人为活动对于大气运动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昌成皓.新课改背景下拉萨市初中地理实践教学研究[D].拉萨:西藏大学,2017.
[2]葛晨阳.初中地理“活动”栏目对中学生地理学科必备能力培养的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7.
[3]邢雅群.初中地理课堂实践活动教学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6.
[4]吉菁.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的现状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6.
[5]刘学梅.地理教学目标达成路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6]祝萍.初中地理活动教学研究——以2011新课标下的人教版地理教科书为例[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初中地理;“活动”教学;分析;建议
初中地理教学大纲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要求学生形成地理知识体系,如了解国内外的地理概况以及地理环境变化情况,分析人类发展历史中所面临的各种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从而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活动建立一个理论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拥有地理学科思维,如地区差异观念、因地制宜观念、全球环境和环保观念,对于初中生综合素质发展具有很好的帮助。
一、初中地理“活动”教学的内涵思索
初中地理“活动”教学主要是指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摒弃传统的理论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调查研究、问题讨论等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活动,实现对某一个地理知识点的专项学习。在教育理念的变革背景下,初中地理“活动”不仅在形式上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而且被赋予了更多的教学内涵。
第一,初中地理“活动”教学旨在激发初中课堂教学积极性。初中地理课程设计主要是在初一、初二两个学年,并且要求学生在初二学年展开会考,进行地理知识的考核。初一主要是展开世界地理概况的学习,展开对各大洲、各大洋的地理概况学习,初二是对中国地理展开阐述。可以说,初中地理教学内容是地理知识的初步概括,其内容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如在展开“亚洲”这一章节的学习时,首先是学习亚洲的概况,然后是亚洲几个代表性国家地理情况的分析。初中地理会考更多的是要求学生能够复述出这些地理情况,而非进行分析。教师只要将这些知识点捋顺,学生只需要被动地接受这些现成的知识点就可以。可以看出,初中地理教学更多的是重视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接收与应用。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教-学”的单向式教学模式,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又因为初中地理作为一门“副科”存在,在初二作为会考科目时才会引起教师的重视,因此在大多数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不够。而采用初中地理“活动”教学,能够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展开对一些地理问题的思考,主动进行地理知识的发现和总结,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性较高。
第二,初中地理“活动”教学旨在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提高。构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是目前教学活动的关键所在。在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缺少地理核心素养,缺少教学创新,使得学生基本欠缺地理应用能力;而采用地理“活动”教学,能够让学生通过动手参与的方式实现对自身地理知识体系的构建,并且能够通过项目活动探究讨论的方式形成团队合作精神,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所以说,展开初中地理“活动”教学的内涵在于形式的创新,更在于教学目标的创新。“活动”教学能够让学生养成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自我素质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础。
二、积极开展初中地理“活动”,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地理
上述提到初中地理“活动”教学内涵的丰富性以及展开“活动”教学的必要性。由具体的初中地理活动教学现状可知,让学生通过地理“活动”感受到生活中的地理,必须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一)正确认识初中地理“活动”,适当展开形式多样的地理“活动”
積极开展初中地理“活动”最重要的是把握适度原则,即把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现状,展开对初中地理“活动”的正确认识,而不是随意在一个地理知识点中以“活动”的形式进行教学,否则学生就不能感受生活中的地理,更容易丧失对初中地理“活动”节奏的把握,降低学习效率,浪费学习时间。因此,要能够正确认识初中地理“活动”。
根据教学总结可知,可以采用的地理“活动”类型有以下几种。
1.调查研究。即通过分组的方式,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且通过对问题的了解、分析以及交流总结,提出一些建议或措施。
2.问题讨论。该“活动”类型的设置要求能够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新鲜程度。通常情况下是设置同社会热点相关的问题,并且该问题要具有拓展性和开放性,使得学生能够发散思维,提出自己的见解。
3.实践操作。动手操作活动是初中地理活动类型中最为丰富的一种。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并且能够获得对问题的主观认识。根据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的性质,动手操作的内容有演示、实验、观测、测量等形式。针对初中地理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用最合理、最贴切的“活动”类型,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有效的活动。如在“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以及特点”的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调查研究的方式,观看全球天气预报,根据天气预报中不同城市的位置分布及其气温特点来展开气候的总结,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大体趋势,总结出各气候类型的特点。
(二)提高对初中地理“活动”的重视程度,配备必要的软硬件设施
要想实现初中地理“活动”的生活化发展,就要实现“活动”类型的生活化,更要对地理“活动”具有足够的重视。于初中学生学习的关键在于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科目,对于地理而言,不论是学校还是学生所预留的学习时间都有限,而一项地理“活动”需要占据学生较多的学习时间,因此需要提高对地理“活动”的重视程度。学校能够为学生的地理“活动”提供必要的地理实践园地,并且配备具有地理“活动”教学能力和教学方式的教师,使得地理“活动”的开展有足够的后盾支持。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初中地理课堂“活动”起来
不论是何种教学模式,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学科的学习中,进而能够主动参与探究思考。因此,在初中地理“活动”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地理“活动”真正地“活”起来。 第一,教师要营造一种平等民主的地理“活动”氛围,对于学生所开展的各项地理“活动”要求采用激励的形式,而非利用严格的评分方式,重视学生通过“活动”过程获得一些地理知识,忽视“活动”后学生所呈现出来的结果。如此学生才能够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尽情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活动”。
第二,教师要使用多种“活动”交互的方式,让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将问题讨论、实践操作和调查研究等三种形式按照地理知识内容进行合理的分配。如在地球运动中,为了展开关于地球活动规律的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实地测量的方式对学校旗杆的影子进行测量,并且绘制出影子变化的规律,从而总结出地球自转运动规律。而有的教师觉得实践操作的方式會浪费很多课堂时间,于是直接通过调查研究的方式,利用天气预报中日出时间和日落时间的变化情况来总结出地球自转规律。对于初中地理教学而言,单纯采用一种“活动”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有限。
四、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初中地理“活动”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初中地理“活动”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创新变革。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地理“活动”资讯,而教师能够通过网络信息的共享平台掌握形式多丰富的“活动”。第一是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初中地理“活动”的网络模拟教学。如在展开初中地理“活动”时,由于空间条件的限制,教师展开“活动”的对象仅限于生活周边,无法将“活动”的主体放在国际上。而通过网络技术,教师能够模拟展开对“日本”国家的自然环境的“活动”教学设置,如通过谷歌地图,呈现出日本的地形地貌特点,从而展开对造成日本地形地貌特征的地质因素的总结分析,并且展开有效的讨论。第二是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地理“活动”提供了更多的先进的科学的工具。在问题讨论地理“活动”中,学生需要进行一些相关资料的收集,而信息技术为学生的资料收集提供了一个方便的平台,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输入关键词,展开信息的初步筛选,对于初中地理“活动”教学的展开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地理教学活动中实现理论和实践“活动”的结合教学,对于初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形式多样的初中地理“活动”能够让初中生对于地理学习产生兴趣,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地理学习中,并且自主展开地理学科的探究思考。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导向中,初中地理“活动”更具有现代教育技术水平,与时俱进,掌握最新的地理资讯,比如人为活动对于大气运动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昌成皓.新课改背景下拉萨市初中地理实践教学研究[D].拉萨:西藏大学,2017.
[2]葛晨阳.初中地理“活动”栏目对中学生地理学科必备能力培养的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7.
[3]邢雅群.初中地理课堂实践活动教学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6.
[4]吉菁.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的现状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6.
[5]刘学梅.地理教学目标达成路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6]祝萍.初中地理活动教学研究——以2011新课标下的人教版地理教科书为例[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