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方台记者面临的采访对象多为农民,怎样真实自然的了解农民的心声,反映农民的诉求和愿望,是基层新闻工作者面临的现实而重要的问题,本文从采访好农民的重要性着眼,探讨了些采访好农民的具体而易操作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三农;三贴近;融入群众
进入21世纪以来,三农新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新闻报道中,三农新闻所占的比例逐日提高。做为一名地方台新闻采编人员,到农村采访往往是家常便饭。那么在采访过程中,如何能与农民做到水乳交融的接触,使农民在心理上更快的接纳你,从而把心里话说给你,甚至协助你进行采访呢?在这里,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浅谈一下在三农新闻采访中的一些技巧。
一、精心准备,了解相关农业常识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对于任何性质的采访,采访前的准备工作都必不可少,特别是进行一些重大策划报道、技术性强的报道以及名人访谈时,采访前一定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首先是要找相关资料,通过上网搜索等途径,找到与采访对象有关的大量资料,并判断哪些资料有价值。接着要拟订好采访提纲,根据已掌握的材料,结合自己需要,制作采访提纲,这样才能做到“不打无准备之仗”。而如果准备不充分,则会直接影响采访效果,有时甚至会造成尴尬的局面。
有些记者觉得,采访对象是农民,即便是与领导或者专家直面交流,也没有过于难以把握的语言,只要心里有个大框,临时发挥也完全能应付。其实这种想法是十分错误的。不可否认,由于采访对象和采访事情的独特性,语言上尽量简单朴实、通俗易懂,但如果提前没有做好准备,一旦出现思路混乱,且不说记者这时候会忘记采访中的一些重要情节,那些想象中的“简单朴实、通俗易懂”的语言,也会出现无法驾驭的局面。
二、要融洽气氛,忌直接入题
在农村采访,在做了充分的准备,明确了采访的目的后。也不宜直接入题。因为,大多数农民没有经历过采访,面对话筒和摄像机,往往会手足无措。采访时,记者应怀着一颗平常心和平等意识,与采访对象进行心灵沟通,在较短时间内消除陌生,建立起融洽的采访氛围。要注意把问答变为交谈,一问一答的采访方式容易使气氛紧张,如果设法把问答变为交谈、聊天,在和谐的氛围中将会收到更好的采访效果。
遇到采访对象紧张时,要学会从侧面入手,比如先从天气、共同兴趣等谈起,聊聊题外话,以缓和采访对象的紧张情绪,遇到其难言之处,更要巧妙地进行引导。
有一次陪领导看望一个见义勇为负伤的农民,我当众直接在病房问他:“当时,与歹徒搏斗时你是怎么想的?”这位农民英雄面对镜头和话筒,一时语塞,不知道如何回答。见状,我忙收回话筒,等别人离开病房时单独与他闲聊,先问了他一些医院的医护情况和吃住问题,不一会儿,这个内向的农民慢慢打开了他的心扉,给我讲起了见义勇为的前后经过,使我获得了想要的采访内容。
三、要善于观察和倾听
观察,就是记者用自己的眼睛采访。采访过程中记者不仅要善于观察采访现场,通过一些细节获取信息,丰富写作内容,同时还要善于观察被采访者的情绪和状态,及时调整谈话内容,学会捕捉细节,采访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倾听,也是记者采访中常用的方法。善于倾听者,往往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采访对象的信任,让其打开话匣子,并从其叙述中找到新闻亮点。当对方显出犹豫、为难的神情时,记者可适时地说几句安慰、鼓励的话;当对方由于愤怒、悲痛等原因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时,可用温和话语疏导对方焦虑的情绪;当叙述不清又急切想让记者理解他的意图时,可帮助他梳理思路,使谈话顺畅。采访不到第一主角时,可以采访周边的人,如家属、同事、朋友、邻居等熟悉他的人。通过多渠道、多方面了解第一主角,只有掌握大量的事例材料,才能在随后的写作过程中有所分析、选择,让新闻作品更真实、丰满。
四、要循循善诱,引出问题的关键
看过一个记者向观看文化下乡的群众提这样的问题:“今天的演出好看吗”答:“好看”“你们高兴吗”答:“高兴。”然后就采访结束没有下文了。这样的采访,其实是一种浅层次的一问一答式的采访,而没有深入了解观众的内心,挖掘出深层次的内涵和内容,比如,接下里可以问一些喜欢看什么样的节目、对这种活动有什么看法和建议等等问题。那么,怎样避免流于形式的问答,挖掘出群众的心里话呢?记者在采访前要对问题进行梳理,依据问题的性质可以把问题分为三类:基本问题、关键问题、困难棘手问题。基本问题:是记者先了解到的基本情况,在采访中不要多问;关键问题是采访的重点,一般包括新闻事实发生的原因、经过、后果、影响、意义等;困难棘手问题是关键问题之一,在采访农民时,要放在谈话即将结束时提问。记者与农民交谈,关键问题不能一个接一个,像连珠炮似的,采访对象可能受不了。要善于慢慢诱导,在恰当的时机不露痕迹、不动声色地提出关键问题,这样就可能使谈话顺利进行。这就要求记者必须对报道的问题全面了解,对采访的对象有个清楚的认识,要把自己对采访对象的提问化为人们的普通关注,激起对方的回答兴趣,做到具体与概括的高度统一。
五、提问方法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
记者在采访农民时,要分清访问对象的类别,因人而问,同是农民,存在着个人的气质、性格上的差异。对于善谈不愿谈的农民,要消除采访对象思想上的顾虑;对于愿谈不善谈的农民,要深入引导;对于既不愿谈也不善谈的农民,要旁敲侧击。所以,经常采访农民的记者要学会察言观色,做到提问、倾听、观察、引导巧妙结合。
六、语言要有“农”味,入乡随俗
作为采访农民的记者要多点“农”味,采访时,要多用口语,少用书面语、专业术语、华丽辞藻。比如“经济效益”,农民听起来,可能就不大顺口,如果用“能赚多少啊”,听起來就比较朴实自然。记者不应该把问话看成自己表现能力的机会,应该少用或者不用长句,多用短句,既简明扼要,也便于理解。所以,采访农民的问题要给对方一种浅显的感觉,以浅显的提问方式来挖掘表现新闻主旨的材料,应该是记者采访农民时值得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总之,我们要在采访中要不断的观察、分析,总结农民朋友的身份特点,性格特点,针对不同的心理,运用不同的技巧进行采访。研究农民,正确处理好记者和农民的关系,灵活把握好农民在采访过程中的情绪变化,才能获取到真实的有价值的信息,确保采访取得成功。
作者简介:阴文博,山东省栖霞市广播电视台。
关键词:三农;三贴近;融入群众
进入21世纪以来,三农新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新闻报道中,三农新闻所占的比例逐日提高。做为一名地方台新闻采编人员,到农村采访往往是家常便饭。那么在采访过程中,如何能与农民做到水乳交融的接触,使农民在心理上更快的接纳你,从而把心里话说给你,甚至协助你进行采访呢?在这里,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浅谈一下在三农新闻采访中的一些技巧。
一、精心准备,了解相关农业常识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对于任何性质的采访,采访前的准备工作都必不可少,特别是进行一些重大策划报道、技术性强的报道以及名人访谈时,采访前一定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首先是要找相关资料,通过上网搜索等途径,找到与采访对象有关的大量资料,并判断哪些资料有价值。接着要拟订好采访提纲,根据已掌握的材料,结合自己需要,制作采访提纲,这样才能做到“不打无准备之仗”。而如果准备不充分,则会直接影响采访效果,有时甚至会造成尴尬的局面。
有些记者觉得,采访对象是农民,即便是与领导或者专家直面交流,也没有过于难以把握的语言,只要心里有个大框,临时发挥也完全能应付。其实这种想法是十分错误的。不可否认,由于采访对象和采访事情的独特性,语言上尽量简单朴实、通俗易懂,但如果提前没有做好准备,一旦出现思路混乱,且不说记者这时候会忘记采访中的一些重要情节,那些想象中的“简单朴实、通俗易懂”的语言,也会出现无法驾驭的局面。
二、要融洽气氛,忌直接入题
在农村采访,在做了充分的准备,明确了采访的目的后。也不宜直接入题。因为,大多数农民没有经历过采访,面对话筒和摄像机,往往会手足无措。采访时,记者应怀着一颗平常心和平等意识,与采访对象进行心灵沟通,在较短时间内消除陌生,建立起融洽的采访氛围。要注意把问答变为交谈,一问一答的采访方式容易使气氛紧张,如果设法把问答变为交谈、聊天,在和谐的氛围中将会收到更好的采访效果。
遇到采访对象紧张时,要学会从侧面入手,比如先从天气、共同兴趣等谈起,聊聊题外话,以缓和采访对象的紧张情绪,遇到其难言之处,更要巧妙地进行引导。
有一次陪领导看望一个见义勇为负伤的农民,我当众直接在病房问他:“当时,与歹徒搏斗时你是怎么想的?”这位农民英雄面对镜头和话筒,一时语塞,不知道如何回答。见状,我忙收回话筒,等别人离开病房时单独与他闲聊,先问了他一些医院的医护情况和吃住问题,不一会儿,这个内向的农民慢慢打开了他的心扉,给我讲起了见义勇为的前后经过,使我获得了想要的采访内容。
三、要善于观察和倾听
观察,就是记者用自己的眼睛采访。采访过程中记者不仅要善于观察采访现场,通过一些细节获取信息,丰富写作内容,同时还要善于观察被采访者的情绪和状态,及时调整谈话内容,学会捕捉细节,采访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倾听,也是记者采访中常用的方法。善于倾听者,往往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采访对象的信任,让其打开话匣子,并从其叙述中找到新闻亮点。当对方显出犹豫、为难的神情时,记者可适时地说几句安慰、鼓励的话;当对方由于愤怒、悲痛等原因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时,可用温和话语疏导对方焦虑的情绪;当叙述不清又急切想让记者理解他的意图时,可帮助他梳理思路,使谈话顺畅。采访不到第一主角时,可以采访周边的人,如家属、同事、朋友、邻居等熟悉他的人。通过多渠道、多方面了解第一主角,只有掌握大量的事例材料,才能在随后的写作过程中有所分析、选择,让新闻作品更真实、丰满。
四、要循循善诱,引出问题的关键
看过一个记者向观看文化下乡的群众提这样的问题:“今天的演出好看吗”答:“好看”“你们高兴吗”答:“高兴。”然后就采访结束没有下文了。这样的采访,其实是一种浅层次的一问一答式的采访,而没有深入了解观众的内心,挖掘出深层次的内涵和内容,比如,接下里可以问一些喜欢看什么样的节目、对这种活动有什么看法和建议等等问题。那么,怎样避免流于形式的问答,挖掘出群众的心里话呢?记者在采访前要对问题进行梳理,依据问题的性质可以把问题分为三类:基本问题、关键问题、困难棘手问题。基本问题:是记者先了解到的基本情况,在采访中不要多问;关键问题是采访的重点,一般包括新闻事实发生的原因、经过、后果、影响、意义等;困难棘手问题是关键问题之一,在采访农民时,要放在谈话即将结束时提问。记者与农民交谈,关键问题不能一个接一个,像连珠炮似的,采访对象可能受不了。要善于慢慢诱导,在恰当的时机不露痕迹、不动声色地提出关键问题,这样就可能使谈话顺利进行。这就要求记者必须对报道的问题全面了解,对采访的对象有个清楚的认识,要把自己对采访对象的提问化为人们的普通关注,激起对方的回答兴趣,做到具体与概括的高度统一。
五、提问方法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
记者在采访农民时,要分清访问对象的类别,因人而问,同是农民,存在着个人的气质、性格上的差异。对于善谈不愿谈的农民,要消除采访对象思想上的顾虑;对于愿谈不善谈的农民,要深入引导;对于既不愿谈也不善谈的农民,要旁敲侧击。所以,经常采访农民的记者要学会察言观色,做到提问、倾听、观察、引导巧妙结合。
六、语言要有“农”味,入乡随俗
作为采访农民的记者要多点“农”味,采访时,要多用口语,少用书面语、专业术语、华丽辞藻。比如“经济效益”,农民听起来,可能就不大顺口,如果用“能赚多少啊”,听起來就比较朴实自然。记者不应该把问话看成自己表现能力的机会,应该少用或者不用长句,多用短句,既简明扼要,也便于理解。所以,采访农民的问题要给对方一种浅显的感觉,以浅显的提问方式来挖掘表现新闻主旨的材料,应该是记者采访农民时值得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总之,我们要在采访中要不断的观察、分析,总结农民朋友的身份特点,性格特点,针对不同的心理,运用不同的技巧进行采访。研究农民,正确处理好记者和农民的关系,灵活把握好农民在采访过程中的情绪变化,才能获取到真实的有价值的信息,确保采访取得成功。
作者简介:阴文博,山东省栖霞市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