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思想、知识的重要载体,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文言文课堂枯燥乏味的问题长期困扰老师和学生。只有不断探索运用故事、诵读、讨论等各种方法,才能提高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 文言文 课堂趣味 故事 诵读 讨论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思想、知识的重要载体,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语文课堂教学“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说法,已成广大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畏惧心理的生动说明,常常是教师在上面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在下面却听得昏昏欲睡,课堂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如何让文言文教学既生动又有趣,使学生愿学、乐学,最终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呢?我就提高文言文教学课堂趣味谈谈看法。
一、引历史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现实教学中有时学生一听到今天要上文言文,就会发出一阵哀叹声,可见这种厌烦、抵触的情绪在课堂还未开始之前就已经产生。如果这时一翻开课本就开始讲课,则效果可想而知。
针对这一情况,教师首先要消除学生的厌烦、抵触情绪,讲历史故事是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历史故事既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扩充学生的见闻。中学教材中的文言文有很大一部分是从《战国策》、《左传》、《史记》等史书中选取的,所涉及的事件、人物往往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在讲授这一类课文时,可以先将有关的历史故事讲给学生听,再适当打住,引入正文。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容易被激发,上课效果自然就好得多。如教学《鸿门宴》前,可以给学生讲秦末农民起义、项羽的巨鹿之战、刘邦的约法三章、韩信的明修栈道及暗度陈仓,让学生读刘邦的《大风歌》、项羽的《霸王别姬》,很快进入情境。
为给学生传授相关历史知识,教师要多读史书,了解、熟悉中国的历史,做好充分的准备。将故事讲得更生动、细致、传神,这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增强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用多种诵读法激发兴趣
叶圣陶说过: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文言文对于中学生而言有的过于晦涩,但语言生动凝练,节奏富于变化,适于诵读,读准了,读多了,就会把握古文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对理解文意有很大帮助。教师要在诵读上下工夫,根据不同篇章采用不同的方法诵读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教师范读,做到抑扬顿挫、聲情并茂。学生折服教师的范读,既可以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尊敬,又有利于唤起学生的诵读热情,让学生在教师的范读中领略古文的韵味,从而主动模仿,自己读出文言的韵味。如在教授《陈情表》时,配上《昭君怨》这类忧伤的古筝曲,再声情并茂地读出文中李密的拳拳孝心,就能达到听者流泪的效果。学生在听范读的过程中就被李密深深感动,自然产生学习兴趣。
2.学生朗读,可分为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等。这其中比较重要的是个人读,通过个人读可以起到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要做好个人读,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找出朗读好的学生并给予适当的点拨。这样可以让学生看到朗读的魅力,主动向朗读优秀的学生学习。有了朗读的兴趣,就有了学习兴趣。
3.分角色朗读,是一种让学生进入文本角色、感受作者之情的有效的途径和形式。教学中每每进行这样的训练,课堂气氛便异常活跃。学生一旦进入角色,用角色感受课文,感受生活,那么,课文的情感内容就落到实处。如教学《鸿门宴》的过程中,让学生分别扮演项伯、张良、刘邦、项羽、范增、樊哙。读的学生会尽力读出不同角色不同的语气、语调和内在的思想感情,听的学生也会想他是否读到位。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学习兴趣被激发了,连同课文的主要内容、人物的性格等问题也一并解决。
三、用讨论、探究法激发兴趣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讨论式学习无疑就是一种较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强调学生的实践参与性,探究求真的主动性。若运用好讨论、探究法,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能增强文言文学习的趣味性。
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课文字词或者内容学生存在的不同意见,可以故意不置可否,让不同观点的学生争锋说理,讨论之后再下结论。
《烛之武退秦师》中有一个争论点,“夜缒而出”中的“而”,对此有人说是“放在两个动词之间,表顺承”,有人不认可。大家说来说去,没有定论。我想,不如借机让学生讨论,把“而”的用法梳理一遍。经过讨论,此处“缒”指用绳索拴住人从上往下放,是“出”的一种方式,这里“而”字应表修饰。经过这样的讨论,学生对“而”的用法有全面的了解,以后遇到相似情况就能进行相应的判断。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文言文教学的趣味性,把学生变成文言文学习的“乐知者”,文言文教学的趣味性问题,甚至语文教学的问题,就会在较轻松的状态下得以解决。
参考文献:
[1]隆胜.文言文教学素质教育初探[J].教师,2010(30).
关键词: 文言文 课堂趣味 故事 诵读 讨论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思想、知识的重要载体,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语文课堂教学“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说法,已成广大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畏惧心理的生动说明,常常是教师在上面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在下面却听得昏昏欲睡,课堂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如何让文言文教学既生动又有趣,使学生愿学、乐学,最终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呢?我就提高文言文教学课堂趣味谈谈看法。
一、引历史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现实教学中有时学生一听到今天要上文言文,就会发出一阵哀叹声,可见这种厌烦、抵触的情绪在课堂还未开始之前就已经产生。如果这时一翻开课本就开始讲课,则效果可想而知。
针对这一情况,教师首先要消除学生的厌烦、抵触情绪,讲历史故事是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历史故事既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扩充学生的见闻。中学教材中的文言文有很大一部分是从《战国策》、《左传》、《史记》等史书中选取的,所涉及的事件、人物往往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在讲授这一类课文时,可以先将有关的历史故事讲给学生听,再适当打住,引入正文。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容易被激发,上课效果自然就好得多。如教学《鸿门宴》前,可以给学生讲秦末农民起义、项羽的巨鹿之战、刘邦的约法三章、韩信的明修栈道及暗度陈仓,让学生读刘邦的《大风歌》、项羽的《霸王别姬》,很快进入情境。
为给学生传授相关历史知识,教师要多读史书,了解、熟悉中国的历史,做好充分的准备。将故事讲得更生动、细致、传神,这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增强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用多种诵读法激发兴趣
叶圣陶说过: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文言文对于中学生而言有的过于晦涩,但语言生动凝练,节奏富于变化,适于诵读,读准了,读多了,就会把握古文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对理解文意有很大帮助。教师要在诵读上下工夫,根据不同篇章采用不同的方法诵读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教师范读,做到抑扬顿挫、聲情并茂。学生折服教师的范读,既可以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尊敬,又有利于唤起学生的诵读热情,让学生在教师的范读中领略古文的韵味,从而主动模仿,自己读出文言的韵味。如在教授《陈情表》时,配上《昭君怨》这类忧伤的古筝曲,再声情并茂地读出文中李密的拳拳孝心,就能达到听者流泪的效果。学生在听范读的过程中就被李密深深感动,自然产生学习兴趣。
2.学生朗读,可分为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等。这其中比较重要的是个人读,通过个人读可以起到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要做好个人读,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找出朗读好的学生并给予适当的点拨。这样可以让学生看到朗读的魅力,主动向朗读优秀的学生学习。有了朗读的兴趣,就有了学习兴趣。
3.分角色朗读,是一种让学生进入文本角色、感受作者之情的有效的途径和形式。教学中每每进行这样的训练,课堂气氛便异常活跃。学生一旦进入角色,用角色感受课文,感受生活,那么,课文的情感内容就落到实处。如教学《鸿门宴》的过程中,让学生分别扮演项伯、张良、刘邦、项羽、范增、樊哙。读的学生会尽力读出不同角色不同的语气、语调和内在的思想感情,听的学生也会想他是否读到位。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学习兴趣被激发了,连同课文的主要内容、人物的性格等问题也一并解决。
三、用讨论、探究法激发兴趣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讨论式学习无疑就是一种较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强调学生的实践参与性,探究求真的主动性。若运用好讨论、探究法,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能增强文言文学习的趣味性。
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课文字词或者内容学生存在的不同意见,可以故意不置可否,让不同观点的学生争锋说理,讨论之后再下结论。
《烛之武退秦师》中有一个争论点,“夜缒而出”中的“而”,对此有人说是“放在两个动词之间,表顺承”,有人不认可。大家说来说去,没有定论。我想,不如借机让学生讨论,把“而”的用法梳理一遍。经过讨论,此处“缒”指用绳索拴住人从上往下放,是“出”的一种方式,这里“而”字应表修饰。经过这样的讨论,学生对“而”的用法有全面的了解,以后遇到相似情况就能进行相应的判断。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文言文教学的趣味性,把学生变成文言文学习的“乐知者”,文言文教学的趣味性问题,甚至语文教学的问题,就会在较轻松的状态下得以解决。
参考文献:
[1]隆胜.文言文教学素质教育初探[J].教师,20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