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师范院校儿童文学课程建设滞后原因浅析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S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进步,儿童文学在高等师范院校乃至普通高等院校的意义与价值日益凸显。但许多高校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科学研究等方面依然显得相当滞后,这不仅远离了现代师范教育的需要,更会影响整个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
  西方现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出现在19世纪,19世纪初西方教育就开始着手建设该一学科。现在欧洲、北美与东亚,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儿童文学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教学科研体系。我国儿童文学发展要晚许多,晚清时期梁启超才在《少年中国说》中论及了少年儿童与民族与国家发展中应有的价值。而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史直到20世纪初的“文学革命”中才出现,随后在周作人、郭沫若、魏寿镛、周侯予等人的推动下开始了学科建设。认为儿童文学对儿童人格心理、审美情感和价值观念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郭沫若就曾高声强调“儿童文学的提倡对于社会和国民,最是起死回生的良药。”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中儿童文学教育却实在令人担忧。具体来看,首先是儿童文学缺少稳定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根据新华网报道:“我国大部分师范院校没有儿童文学教师。在我国100多所师范大学和师范学院的中文系、教育系中,只有不大30名儿童文学教师。北京游40多所高校,只有北师大有两位儿童文学教师”。更为严重的是,在一些高等师范本、专科学校中,教师们没人愿意承担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甚至有的师范院校干脆取消儿童文学这一课程。
  这种严峻情形的出现,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儿童漠视所导致的结果,更是当下教育体制对儿童教育观念滞后所形成。具体来看,就是在我国高等院校现行的学科体制中缺少对儿童文学学科地位的承认,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1997年颁布实施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来看,二级学科中压根就没有出现儿童文学,没有学科地位,在学科与课程建设的纵深发展与空间扩大上就失去了可能,更给高校从事儿童文学教学的教师在确立自我教学地位和职称评定等多方面以极大的影响。极大地打击了儿童文学建设的积极性。
  与这种情况相应,就是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在儿童文学课程学习过程中缺少正确的认识与严谨的态度。他们将儿童文学课程视为“小儿科”,认为儿童文学既没有深厚博大的审美内涵,也没有复杂新奇的表现手法,从而敷衍了事者甚多。这种情况在男生身上表现得更为强烈,根据笔者的课堂调查,80%左右的男生认为这一课程太简单,缺乏学习兴趣。其实并非儿童文学简单,而是认识的偏见与观念的陈旧所致。深入来看,则是传统士人心理或者知识精英心理在男性意识与无意识中表现得更为强大与浓厚而已。
  二
  课程与学科地位的阙如,教师与学生陈旧观念的左右是制约儿童文学发展的关键,但在儿童文学课程建设上对其学科特点与个性,课程结构与内容缺少正确与科学的认识,教学方法的滞后与单一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我国90%以上的高等师范院校特别是师范院校的中文系,其主要目标是为我国基础教育培养语文教育教学的师资。而在这一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儿童文学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许多高校在设置该门课程的时候,往往将其视为一般意义上的文学史课程,在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上“一视同仁”,这不仅悬搁了儿童文学课程的特性,而且远离了师范院校教师培养的根本目标。
  儿童文学的教学旨在培养师范学生通过对儿童文学的基本原理的学习与儿童文学史的了解,提高儿童文学的审美水平,从而具备指导少年儿童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和谐人格的能力。从儿童文学的本质上来看,就是“适合各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审美要求以及接受能力的,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文学。”而这就要求我们在高校的儿童文学课程中,应该以儿童文学作品为核心,不能仅把儿童文学视为文学史知识体系,也不能将其看做生命哲学与命运体验的范本,而应是以审美为主,学会发现与领略儿童文学朴素、纯真、稚拙、变幻、欢愉的基本审美品性与艺术特质。
  同时,在儿童文学教学中,我们更应该见到该课程所涉及的内容与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不同,它不是按照时间的进程、以审美价值的大小去编排作家作品,而是包括儿童文学基本原理、儿童文学简史和儿童文学的阅读与欣赏三个基本构成的课程。从其内容构成来看,可说它所要讲解的内容比一般文学史要较为完整与全面,也更具有实践性。这是由儿童文学自身的独特性所决定,也是由其教学目标的师范属性所规约。而现行的儿童文学教学中,有许多学校要么重在儿童文体学的讲解,有的重在儿童文学基本原理或儿童文学史知识的传授,而儿童文学的批评、欣赏与创作往往被忽略,或者无法将三者有机结合。这里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儿童文学创作也应成为而儿童文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只有具体的实践,才能让师范学生真正了解儿童文学的特性,才能在将来的作文教学中对儿童认识与表现世界的特性获得“同情之理解”。
  在儿童文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还有一种现象,那就是教学者紧追现当代儿童文学史的历史与现状,且从儿童文学史自身的史学与诗学的特性去去评价与分析儿童文学作品与作家的意义与地位,以凸显儿童文学学科特性。这种教学固然有其意义与价值,但针对于一般师范院校本科学生而言,可能是过高,同时也偏离了儿童文学重在欣赏而非科研的取向。我们应该紧密结合现行义务教育教材中的文学作品进行示范性解读。或者以世界儿童文学名著为典范,以儿童的接受特点和接受规律为基础,对儿童文学的审美特性与艺术品行予以敞开。“据统计,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80%的课文属于儿童文学范畴。”这些作品应该是我们儿童文学教学得以展开的重要的资源,以其为中心,科学地拓展其外沿,适当地渗入学科意识与历史意识当是儿童文学课程在内容与结构上的正确方向。
  三
  不仅学科设置的漠视,课堂教学的误区,导致了儿童文学课程建设的滞后,同时儿童文学研究机构的缺少,教材的短缺,教研力度的不强也是制约儿童文学课程发展的重要原因。
  新时期以來,儿童文学创作可说是出现了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要繁荣的景象,但儿童文学研究机构却寥寥可数。1985年,四川外国语学院创设了我国第一个儿童文学研究所——外国儿童文学研究所,但90年代初期就停办。1987年12月,广州师范学院建立了儿童文学研究所,但随着学院调整为广州大学而撤销。上世纪90年代彭思远在重庆师范大学建立了西部儿童文学研究所,21世纪初昆明学院建立了少数民族儿童文学研究所,其中坚持得最好最久的应当数浙江师范大学。从1979年创设儿童文学研究室,到1989年改名为儿童文学研究所,一直到今天,该研究所成绩斐然。整体看具这样一个情况,与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细分到某个作家的研究所、研究会相比,显得极为寒碜。与之相应,全国性的交流与研讨就更少了。新时期以来的三十年,就召开过四次全国性会议,1985年辽宁大连会议,1992年的广州会议,1999年北京会议,2003年的昆明会议。而真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教学研讨会就大连和昆明两次。这样,全国高校中对儿童文学师资建设缺少一个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更缺少应有的教学交流与研讨的平台。从而缺少对世界儿童文学教学进展情况的了解,也无法对儿童文学发展的态势、走向,予以及时的把握,并引入当下儿童文学的课堂教学。
  与教研情况的滞后相应,是儿童文学教材及相应的教辅材料的缺乏。儿童文学教学百年,至今编订的教材也只有十部左右。最早的是192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魏寿镛、周侯予编著的《儿童文学概论》,1924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朱鼎元写的《儿童文学概论》。建国后到新时期,儿童文学教材一片空白。直到1982年才出现由北京师大和华中师范学院,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河南大学等院校集体编撰的《儿童文学概论》出版。这一年,蒋风也由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个人研究专著《儿童文学概论》。而现在运用的最多的教材是黄云生的《儿童文学教程》(浙江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方卫平的《儿童文学教程》(2009年版)和朱自强的《儿童文学概论》(2009年版)。这些教材有的观点大为陈旧,有的大过专业化……但多对现代儿童审美需求与文化心理缺少应有的认识,也对当代中外儿童文学的整体态势缺少介绍,还缺少相应的配套教辅材料和儿童文学作品选。即使在教材后配有一定数量的作品,但儿童文学文论则至今未曾进入作品选,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参考文献:
  [1]郭沫若:《儿童文学之管见》,《郭沫若全集》第1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205.
  [2]李薇薇,陈菲码.我国大部分师范院校没有儿童文学教师[N].新华网,2005-5-30
  [3]浦漫汀.儿童文学教程,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1.1.
  [4]陈艳秋.高等师范院校儿童文学教学现状探微.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2).
  责任编辑 龙建刚
其他文献
神钢8型机实现了最多可节省20%的油费!低投入高回报,客户选择的理想品牌低油耗高效率.市场认可的突出品牌。
建设项目的投资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于项目的全过程,即项目决策阶段、项目设计阶段、项目发包阶段和实施阶段都关系到建设项目的投资控制。统计资料显示,在项目决策阶段及设
一、缘由  纵贯近三年的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思想品德科试题,我们能感受到以下特点:1. 紧扣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重视基础知识,关注学科能力,凸显教育价值,兼具德育功能和选拔功能。2. 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以致用。近三年的试题中,没有背景材料的题目均不超过20%。加强了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
语文教学肩负着教给学生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教育学生如何做人这双重任务。语文教材里的每一篇课文都凝聚着作者的情感和价值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渗透思想品质教育,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得到思想的熏陶、精神的培养和价值观的提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之一。  教学工作永远具有教育性,所谓教育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思想品质的培养互相渗透。纯知识的教学是不存在的,尤其是语文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总目
超文本古诗练习的提出受启于网络信息技术中的Internet超文本,其非线性的文本信息呈现方式与人类思维的发散性、非线性极为吻合,是针对当前语文古诗教学中存在的“师传生受”、文本解读的“一元化”、忽视学生作为言语主体的存在的弊病而提出的。超文本古诗练习将对古诗进行“多元解读”,从而达到“多元启悟”“智慧生长”的目的。  一、古诗在文本与学生生活体验中穿梭  古诗练习应该立足文本,更应该超越文本,在延
化学计算是高中化学的高度综合与集中,即使是化学知识掌握到相当好的程度,若没有一定的解题思想方法和技巧作指导,学生也会感到困难,从而难以避免地进入“题海战术”。为此笔者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就化学计算中利用“关系式法”和“差量法”解决有关问题作一些探究。  一、关系式法  关系式法是根据有关反应方程式或化学式,找出有关物质间的相互关系——关系式,从而利用关系式进行计算。  (一)根据反应方程式确立关系式
学习新知识,不能完全依靠教师,也不能盲目迷信书本,而应勇于质疑问难,勇于提出问题. 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而后去解决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掌握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是从问题开始的.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目的有意识的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
就数学知识本身来说,在传统数学领域和现代数学领域中都可发现大量赏心悦目的具有游戏性质的内容和问题。在算术,“百鸡问题”“牛吃草问题”;在几何,勾股定理的产生,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面积和周长的计算公式,在代数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求和等等的这些问题和方法,都带有游戏的兴趣。其中对研究对象性质的奇特性、推理方法的迷惑性、以及各种组合问题和几何图形操作的灵活多变性等都是给人以乐趣的、带有游戏色彩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是生活的内容.学习是学生生活的方式,生活是教学的源头,教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这为生活走进教学的提出提供了依据.《新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