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的思维活动是从问问题开始的,疑问是引发思维的第一步。为了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多采用问题教学法,通过问题设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体育;教学;提问
在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中,通常都是采用呈现、动作指导,“提问”很少用到,即使用到提问也只是简单的,如:是不是、好不好等非探究性的提问。由于没有有效的问题提出、问题解决,导致师生、生生之间没有太多思想的交流,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那么,在体育教学中该如何进行“启思式”提问呢?
一、提问要有广度,激发思维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觉得无问题可问,所设问题都只是为了问才问,随意性强。课堂教学的内容一般采用直接呈现,重视对学生技能的训练,而至于为什么要这样训练,一般学生不问教师也不作说明,学生问了才进行解释。其实这些都是设问的良好时机。学生只有通过思考,知道了为什么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实现思维的培养。所以教师在课前备课中进行问题的有效预设、课中问题的有效生成,创设能有效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真正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教学垒球一课时,笔者在课前预设以下问题:投掷垒球的方式有很多中,哪种方法能扔得最远?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投掷,然手让他们思考,怎样才能仍得更远。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了,他们先尝试不同的投掷手法(助跑投、跳起来投、水平投、有抛物线的投等),然后比较,再得出初步的结论。在学生得出大致的结论后,再设问:为什么用这种方法会投的更远呢?学生用已知的知识相互之间进行探讨。通过这样的设问,激发了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培养了他们的思考习惯,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动作技能。
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及问题解决得出结论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思考并积极评价学生在问题回答中的表现,多用鼓励性、建设性的评价,培养学生的积极思考、大胆创新的精神。
二、提问要有深度,调动思维
亚里斯多德曾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要培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主动地设置疑惑,从而推动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笔者在上前滚翻动作时,采用设疑法激发学生思考。课堂上先不讲解动作,而是先演示“万能人”的动作,教师把万能人直立在地上,做向前滚动动作,可是直立的教具只能向前趴着,就是无法完成滚动。这样,引发了学生的疑惑:该怎样才能让它滚动起来呢?疑惑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了他们的思考。这时,教师再拿出一个篮球,放在地上,只需轻轻一碰,就滚动起来了。孩子们通过两个直观教具的比较,再返回来思考刚才产生的问题,很快就明白了:应该把身体团成球形才能滚动。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再讲解前滚翻的动作要领,学生很自然就明白了,在练习动作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提问要有坡度,发展思维
课堂教学的流程一般是从易到难,不断推进的,这是因为人的认知习惯总是从低到高,人的思维也是层次性推进的。所以,在体育课堂上,教师设置的问题也要有坡度,由浅入深。对于一些难度较高的问题,教师还要通过难度分解,创设层递性的问题,由易到难,层层分解,而不能由教师回答来代替学生的思考。
例如,在给小学高年级上足球课时,笔者是这样设置课堂提问的:足球比赛中,每一队有多少队员?一场足球赛有多少时间?足球比赛中,每进一球有几分?足球比赛有几名裁判?让学生先进行合作探究来回答,有些学生在平时看过比赛,能够回答出来。然后再播放足球比赛的视频,当学生听到角球、越位等一些术语后,笔者继续出示问题:请按照你的理解说说角球,越位等概念。对于这样的问题,难度就提高了,但是学生从在视频中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所以能够说出一定的理解。这时,教师再进行设当的引导,就达到了既激发学生有效思考,提高学生兴趣,又发挥教师的作用,有效地落实教学内容。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有效的问题设置,层层推进,不断增加问题的难度,达到知识的落实,又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究、问题解决。
责任编辑 锦 瑟
[关键词]体育;教学;提问
在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中,通常都是采用呈现、动作指导,“提问”很少用到,即使用到提问也只是简单的,如:是不是、好不好等非探究性的提问。由于没有有效的问题提出、问题解决,导致师生、生生之间没有太多思想的交流,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那么,在体育教学中该如何进行“启思式”提问呢?
一、提问要有广度,激发思维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觉得无问题可问,所设问题都只是为了问才问,随意性强。课堂教学的内容一般采用直接呈现,重视对学生技能的训练,而至于为什么要这样训练,一般学生不问教师也不作说明,学生问了才进行解释。其实这些都是设问的良好时机。学生只有通过思考,知道了为什么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实现思维的培养。所以教师在课前备课中进行问题的有效预设、课中问题的有效生成,创设能有效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真正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教学垒球一课时,笔者在课前预设以下问题:投掷垒球的方式有很多中,哪种方法能扔得最远?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投掷,然手让他们思考,怎样才能仍得更远。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了,他们先尝试不同的投掷手法(助跑投、跳起来投、水平投、有抛物线的投等),然后比较,再得出初步的结论。在学生得出大致的结论后,再设问:为什么用这种方法会投的更远呢?学生用已知的知识相互之间进行探讨。通过这样的设问,激发了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培养了他们的思考习惯,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动作技能。
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及问题解决得出结论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思考并积极评价学生在问题回答中的表现,多用鼓励性、建设性的评价,培养学生的积极思考、大胆创新的精神。
二、提问要有深度,调动思维
亚里斯多德曾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要培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主动地设置疑惑,从而推动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笔者在上前滚翻动作时,采用设疑法激发学生思考。课堂上先不讲解动作,而是先演示“万能人”的动作,教师把万能人直立在地上,做向前滚动动作,可是直立的教具只能向前趴着,就是无法完成滚动。这样,引发了学生的疑惑:该怎样才能让它滚动起来呢?疑惑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了他们的思考。这时,教师再拿出一个篮球,放在地上,只需轻轻一碰,就滚动起来了。孩子们通过两个直观教具的比较,再返回来思考刚才产生的问题,很快就明白了:应该把身体团成球形才能滚动。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再讲解前滚翻的动作要领,学生很自然就明白了,在练习动作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提问要有坡度,发展思维
课堂教学的流程一般是从易到难,不断推进的,这是因为人的认知习惯总是从低到高,人的思维也是层次性推进的。所以,在体育课堂上,教师设置的问题也要有坡度,由浅入深。对于一些难度较高的问题,教师还要通过难度分解,创设层递性的问题,由易到难,层层分解,而不能由教师回答来代替学生的思考。
例如,在给小学高年级上足球课时,笔者是这样设置课堂提问的:足球比赛中,每一队有多少队员?一场足球赛有多少时间?足球比赛中,每进一球有几分?足球比赛有几名裁判?让学生先进行合作探究来回答,有些学生在平时看过比赛,能够回答出来。然后再播放足球比赛的视频,当学生听到角球、越位等一些术语后,笔者继续出示问题:请按照你的理解说说角球,越位等概念。对于这样的问题,难度就提高了,但是学生从在视频中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所以能够说出一定的理解。这时,教师再进行设当的引导,就达到了既激发学生有效思考,提高学生兴趣,又发挥教师的作用,有效地落实教学内容。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有效的问题设置,层层推进,不断增加问题的难度,达到知识的落实,又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究、问题解决。
责任编辑 锦 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