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恩来能喝酒,但往往只有高兴的时候才喝,偶也有心情不佳时的应酬。周恩来饮酒一般很有节制,经历过无数酒宴,喝醉酒的时候很少,且都发生在他高兴愉快、情绪极佳的状态下。
第一次醉酒,洞房花烛夜
1925年的8月初,周恩来与邓颖超喜结良缘。这对革命情侣摈弃一切陈旧习俗,没有举行任何仪式,只是几个亲密同志聚在一起喝酒乐一乐而已。
人逢喜事精神爽。当时的气氛热烈而祥和,周恩来情绪极好。对于敬酒,来者不拒。以至喝醉了酒。有人一醉就瘫,就蔫,周恩来是另一种类型,醉了也精神,吐过之后仍然情绪高涨。谈兴甚至更浓。
那天晚上。蔡畅大姐也在场。看到天色很晚,且又是周恩来的新婚之夜,就要告辞。周恩来拦住。死活不让走。蔡大姐看他醉得厉害,只好留下来陪着邓颖超。同周恩来一道谈天说地。
第二次醉酒,日内瓦会议之前
周恩来1954年1月1日到达莫斯科,为日内瓦会议作准备。同苏联协商有关事项。经过会谈,双方达成一致看法后。由苏联同志草拟具体方案,由总理回国向中央汇报协商情况。临行前的晚上,为庆祝会谈胜利结束,苏联以赫鲁晓夫的名义设宴招待周恩来总理。
赫鲁晓夫简短说了几句便开始敬酒,那些苏联领导人也跟着起立举杯。苏联人的热情豪爽是没得比的。中国人敬酒,一般是谁敬谁喝;苏联人则不然。赫鲁晓夫敬酒,咕咚一口干杯,那些跟着举杯的主人,马林科夫、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布尔加宁等人都实实在在地“咕咚”干杯,我们的总理便也不能不“咕咚”了。
外交礼节,人家敬了酒,你就不能不回敬。所以总理也得回敬。眨眼工夫,又响起一片“咕咚”声。
周恩来神采飞扬,脸上红光流溢,反应敏捷,思路仍然清晰。他幽默地将酒杯上下颠一颠,说:“醉翁之意不在酒,我们是从另一个角度考虑问题的:中国、朝鲜、越南一起出席这次国际会议,这件事本身就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就是一种胜利。”
周恩来没有马上干杯,举着酒杯进一步说:“这次会议如果能解决某些问题就会有更大的收效。我们是想经过努力,解决一些问题的。”他的讲话又赢来一片喝彩声,紧接着是更热烈的敬酒、干杯、拥抱……这时周恩来的脸色已经不再是红光流溢。而是悄悄转向了苍白。可是敬酒还没完。继马林科夫和卡冈诺维奇之后,莫洛托夫又向总理举杯:“这次日内瓦会议,我们俩将并肩战斗。为我们的友谊合作,干杯。”
周恩来虽然脸色有变,风度却依旧。点头微笑,贴近莫洛托夫说:“我们的友谊很久了。日内瓦。中国参加这样的国际会议还是第一次,还要继续向你们学习……来,为我们共同奋斗干杯!”
这时,宴会厅已经乱了。多数人都离开了席位。互相转着敬酒、聊天。谈着各自感兴趣的话题。周恩来也离开了席位,在大厅里转着。同苏联领导人碰杯。说着热情友好的话。可是,他的脚步突然踉跄了,身体摇晃几下,忽然弯下腰,接着便呕吐了。
张闻天抢上去扶起周恩来,莫洛托夫也赶过来帮忙。“这是我们的过错。”莫洛托夫边走边喘息着说,“没有照顾好你,我们很不安,我们感到内疚。”
张闻天边走边说:“周总理肝脏不太好,长征时得过脓肿,不宜多饮酒,加上这些天疲劳过度,才出现这种情况。”
第三次醉酒,欢迎志愿军凯旋
那是1958年的秋天,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官兵在司令员杨勇上将和政委王平上将的率领下撤出朝鲜,凯旋归来。周恩来满心喜悦。在北京饭店设宴欢迎志愿军总部的同志。那天他很激动,很兴奋,秘书刚替他斟好用水代替的“酒”,他就倒掉了,大声吩咐:“今天我很高兴,要动真格的。喝贵州茅台!”
志愿军官兵欢呼鼓掌,于是,把代酒的水全撤了,实实在在拿上来茅台。
大凡刚从前线下来结束了生死考验的人,不会喝酒的人也能变成酒桶。何况杨勇、王平本来都是善饮的将领,那酒便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地喝起来,都喝得红光满面、神采飞扬。
周恩来越来越兴奋,话也越来越多,这是醉的开始。谁也无法干涉,怕破坏了气氛。只能向志愿军代表们小声提醒:“喝不少了,该结束了,跳舞吧。”
“好。现在去跳舞。”周恩来终于接受了建议,挥手招呼大家去跳舞。他已经站不稳,虽然竭力想走出平日的风度,但已力不从心。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志愿军文工团的一些女战士也看出总理的醉意,大家追随在总理身后,一边看总理跳舞,一边留心总理不要摔倒。还好,周恩来连跳两场舞。虽然不稳,却坚持着不曾摔倒,曲终时还彬彬有礼地向她们点头致谢,然后走到场边。坐下来休息。这一坐下。酒大概涌上来了,他的目光开始变得朦胧,身体一点一点地歪倒,终于躺倒在椅子上。大家立即连椅子带人一道抬进了休息室。
这次醉酒他写了检查,说影响了工作。不过,周恩来这一次的酒醉,反而让人们觉得他更可亲、可爱、可敬,足见他有着深挚情义和充沛感情的真性情。
第一次醉酒,洞房花烛夜
1925年的8月初,周恩来与邓颖超喜结良缘。这对革命情侣摈弃一切陈旧习俗,没有举行任何仪式,只是几个亲密同志聚在一起喝酒乐一乐而已。
人逢喜事精神爽。当时的气氛热烈而祥和,周恩来情绪极好。对于敬酒,来者不拒。以至喝醉了酒。有人一醉就瘫,就蔫,周恩来是另一种类型,醉了也精神,吐过之后仍然情绪高涨。谈兴甚至更浓。
那天晚上。蔡畅大姐也在场。看到天色很晚,且又是周恩来的新婚之夜,就要告辞。周恩来拦住。死活不让走。蔡大姐看他醉得厉害,只好留下来陪着邓颖超。同周恩来一道谈天说地。
第二次醉酒,日内瓦会议之前
周恩来1954年1月1日到达莫斯科,为日内瓦会议作准备。同苏联协商有关事项。经过会谈,双方达成一致看法后。由苏联同志草拟具体方案,由总理回国向中央汇报协商情况。临行前的晚上,为庆祝会谈胜利结束,苏联以赫鲁晓夫的名义设宴招待周恩来总理。
赫鲁晓夫简短说了几句便开始敬酒,那些苏联领导人也跟着起立举杯。苏联人的热情豪爽是没得比的。中国人敬酒,一般是谁敬谁喝;苏联人则不然。赫鲁晓夫敬酒,咕咚一口干杯,那些跟着举杯的主人,马林科夫、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布尔加宁等人都实实在在地“咕咚”干杯,我们的总理便也不能不“咕咚”了。
外交礼节,人家敬了酒,你就不能不回敬。所以总理也得回敬。眨眼工夫,又响起一片“咕咚”声。
周恩来神采飞扬,脸上红光流溢,反应敏捷,思路仍然清晰。他幽默地将酒杯上下颠一颠,说:“醉翁之意不在酒,我们是从另一个角度考虑问题的:中国、朝鲜、越南一起出席这次国际会议,这件事本身就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就是一种胜利。”
周恩来没有马上干杯,举着酒杯进一步说:“这次会议如果能解决某些问题就会有更大的收效。我们是想经过努力,解决一些问题的。”他的讲话又赢来一片喝彩声,紧接着是更热烈的敬酒、干杯、拥抱……这时周恩来的脸色已经不再是红光流溢。而是悄悄转向了苍白。可是敬酒还没完。继马林科夫和卡冈诺维奇之后,莫洛托夫又向总理举杯:“这次日内瓦会议,我们俩将并肩战斗。为我们的友谊合作,干杯。”
周恩来虽然脸色有变,风度却依旧。点头微笑,贴近莫洛托夫说:“我们的友谊很久了。日内瓦。中国参加这样的国际会议还是第一次,还要继续向你们学习……来,为我们共同奋斗干杯!”
这时,宴会厅已经乱了。多数人都离开了席位。互相转着敬酒、聊天。谈着各自感兴趣的话题。周恩来也离开了席位,在大厅里转着。同苏联领导人碰杯。说着热情友好的话。可是,他的脚步突然踉跄了,身体摇晃几下,忽然弯下腰,接着便呕吐了。
张闻天抢上去扶起周恩来,莫洛托夫也赶过来帮忙。“这是我们的过错。”莫洛托夫边走边喘息着说,“没有照顾好你,我们很不安,我们感到内疚。”
张闻天边走边说:“周总理肝脏不太好,长征时得过脓肿,不宜多饮酒,加上这些天疲劳过度,才出现这种情况。”
第三次醉酒,欢迎志愿军凯旋
那是1958年的秋天,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官兵在司令员杨勇上将和政委王平上将的率领下撤出朝鲜,凯旋归来。周恩来满心喜悦。在北京饭店设宴欢迎志愿军总部的同志。那天他很激动,很兴奋,秘书刚替他斟好用水代替的“酒”,他就倒掉了,大声吩咐:“今天我很高兴,要动真格的。喝贵州茅台!”
志愿军官兵欢呼鼓掌,于是,把代酒的水全撤了,实实在在拿上来茅台。
大凡刚从前线下来结束了生死考验的人,不会喝酒的人也能变成酒桶。何况杨勇、王平本来都是善饮的将领,那酒便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地喝起来,都喝得红光满面、神采飞扬。
周恩来越来越兴奋,话也越来越多,这是醉的开始。谁也无法干涉,怕破坏了气氛。只能向志愿军代表们小声提醒:“喝不少了,该结束了,跳舞吧。”
“好。现在去跳舞。”周恩来终于接受了建议,挥手招呼大家去跳舞。他已经站不稳,虽然竭力想走出平日的风度,但已力不从心。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志愿军文工团的一些女战士也看出总理的醉意,大家追随在总理身后,一边看总理跳舞,一边留心总理不要摔倒。还好,周恩来连跳两场舞。虽然不稳,却坚持着不曾摔倒,曲终时还彬彬有礼地向她们点头致谢,然后走到场边。坐下来休息。这一坐下。酒大概涌上来了,他的目光开始变得朦胧,身体一点一点地歪倒,终于躺倒在椅子上。大家立即连椅子带人一道抬进了休息室。
这次醉酒他写了检查,说影响了工作。不过,周恩来这一次的酒醉,反而让人们觉得他更可亲、可爱、可敬,足见他有着深挚情义和充沛感情的真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