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探讨中药内服外敷治疗泄泻的效果。方法 将本院近年来收治的68例泄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内服参苓白术散,并采用止泻膏穴贴加以治疗;对照组采用补脾益肠丸加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治愈19例,显效12例,无效3例,治疗总有效率91.1%;对照组治愈15例,显效11例,无效8例,治疗总有效率76.5%,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复发率为5.3%,低于对照组复发率33.3%,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采用参苓白术散内服联合止泻膏穴贴治疗慢性泄泻疗效显著,具有在临床实践广泛应用和推广的前景。
【关键词】 中药 内服 外敷 治疗 泄泻
【中图分类号】 R2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10-0281-01
泄泻是一种常见的脾胃肠病证,主要临床特征是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此病症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生,夏秋两季是此病的多发季节。中医在治疗此病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如《医宗必读?泄泻》,其在总结前人治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治泄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其论述系统而全面,是泄泻治疗学上的一大发展,其实用价值也得到临床实践的证实。现本文结合本院实际情况简述参苓白术散内服联合止泻膏穴贴治疗慢性泄泻的效果,以期为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近几年本院收治的68例慢性泄泻病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泄泻的诊断标准和纳入本次研究的标准。按照随机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4例,治疗组:男21例,女13例,年龄9~70岁,病程2个月~20年;对照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9~71岁,病程2个月~18年,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予补脾益肠丸口服,一次6g,一日3次,连服7日,每七天为一个疗程,共三个疗程。
1.2.2 治疗组
口服参苓白术散(陈皮10g、白扁豆20g、莲子肉10g、白术10g、党参10g、茯苓15g、淮山药20g、甘草6g、砂仁6g、薏苡仁15g)一剂。需要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辨证论治,如患者属于脾胃虚弱证兼夹脾阳虚者,则加附子10g、干姜10g;若患者属于兼夹脾阴虚者,则加沙参10g、麦冬10g;若患者属于肾阳虚寒证者,则加补骨脂10g、附子10g、吴茱萸10g。另外,采用止泻膏外敷,具体方法为:取牛皮纸2×2厘米大小一块,取药膏(豆浸膏粉4份,肉叩粉3份,五倍子粉3份,凡士林调膏)黄豆粒般大小涂于纸上,照穴(取神厥、天枢、脾俞、肾俞、中脘)贴之,胶布固定。每七天为一个疗程,共三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
经治疗21d,大便成形,排便规律,每日1-2次,腹痛腹胀消失,则被判定已痊愈;经治疗21d,排便次数减少,但每日仍2次以上,不成形,腹痛腹胀减轻,则被判定为治疗显效;经治疗21d,排便次数,大便性状及腹痛腹胀等没有明显改变,则被判定为治疗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进行检验,若P<0.05,则表示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结果显示:在治疗组中,治愈19例,显效12例,无效3例,治疗总有效率91.1%;在对照组中,治愈15例,显效11例,无效8例,治疗总有效率76.5%,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复发率为5.3%,低于对照组复发率33.3%,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慢性泄泻是临床常见病症。现代医学认为慢性泄泻主要是由病毒、细菌、食物毒素或化学性毒物、药物作用、肠过敏、全身性疾病等原因造成胃肠分泌、消化、吸收和运动功能紊乱的结果。临床大多表现为大便稀薄,次数增多,腹脹肠鸣的症状。中医认为泄泻是因脾病而生,强调治疗上应从治脾入手,以健脾化湿为根本大法。
参苓白术散中党参、白术、山药、莲肉益气健脾,补其虚;茯苓、薏苡仁渗湿健脾,除其湿;砂仁芳香醒脾开胃,调其气,行其滞。诸药配伍共成补虚、除湿、行滞、健脾之剂。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参苓白术散具有调节胃肠运动的功能,小剂量对肠道蠕动有兴奋作用,大剂量则有抑制作用,可解除肠道痉挛;能增强肠道对水的吸收,缓解腹泻;还有增强免疫功能,抗疲劳作用等。
止泻膏具有温中散寒、收涩止泻、行气止疼之功效。五倍子使皮肤粘膜、淡疡等组织蛋白质凝固而呈收敛作用。肉叩含肉豆叩油,少量能促进胃及肠蠕动,大量则有抑制作用,其止痛作用更明显。豆浸膏为豆浆水浓缩,特殊加工精制而成,具有很好的温中散寒、活血祛瘀、消炎止疼等广谱抗菌素样作用。三药相伍,相得益彰,产生的治疗效果更明显。加之采用经穴敷贴法,既有药物刺激而起调经、祛邪、扶正之用,另外药物有效成分的直接吸收,尤其神厥穴处的神经血管之良好的吸收作用,且与胃肠近邻,药物吸收,直达病所,从而较快地促进其粘膜炎症的吸收,从而产生了祛除病症、增强体质的良好效果。
为了使慢性泄泻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采用用参苓白术散内服联合止泻膏穴贴对慢性泄泻患者进行治疗,并将其治疗效果和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且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综上所述,采用参苓白术散内服联合止泻膏穴贴治疗慢性泄泻疗效显著,具有在临床实践广泛应用和推广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张婉婉,蒋进广,张承忠.参苓白术散治疗泄泻4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22期.
[2]高新记.葛根健脾汤治疗泄泻278例[J].陕西中医,2010年09期.
[3]忽一兵,吕佩兰,吕志昌.中药自拟方腹泻散治疗泄泻临床观察与研究[J].甘肃科技纵横,2012年02期.
[4]刘玉婷,柳越冬.脾主运化思想在治疗泄泻中的指导[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年02期.
[5]叶品良.中医防治泄泻百家验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15一117.
【关键词】 中药 内服 外敷 治疗 泄泻
【中图分类号】 R2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10-0281-01
泄泻是一种常见的脾胃肠病证,主要临床特征是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此病症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生,夏秋两季是此病的多发季节。中医在治疗此病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如《医宗必读?泄泻》,其在总结前人治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治泄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其论述系统而全面,是泄泻治疗学上的一大发展,其实用价值也得到临床实践的证实。现本文结合本院实际情况简述参苓白术散内服联合止泻膏穴贴治疗慢性泄泻的效果,以期为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近几年本院收治的68例慢性泄泻病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泄泻的诊断标准和纳入本次研究的标准。按照随机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4例,治疗组:男21例,女13例,年龄9~70岁,病程2个月~20年;对照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9~71岁,病程2个月~18年,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予补脾益肠丸口服,一次6g,一日3次,连服7日,每七天为一个疗程,共三个疗程。
1.2.2 治疗组
口服参苓白术散(陈皮10g、白扁豆20g、莲子肉10g、白术10g、党参10g、茯苓15g、淮山药20g、甘草6g、砂仁6g、薏苡仁15g)一剂。需要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辨证论治,如患者属于脾胃虚弱证兼夹脾阳虚者,则加附子10g、干姜10g;若患者属于兼夹脾阴虚者,则加沙参10g、麦冬10g;若患者属于肾阳虚寒证者,则加补骨脂10g、附子10g、吴茱萸10g。另外,采用止泻膏外敷,具体方法为:取牛皮纸2×2厘米大小一块,取药膏(豆浸膏粉4份,肉叩粉3份,五倍子粉3份,凡士林调膏)黄豆粒般大小涂于纸上,照穴(取神厥、天枢、脾俞、肾俞、中脘)贴之,胶布固定。每七天为一个疗程,共三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
经治疗21d,大便成形,排便规律,每日1-2次,腹痛腹胀消失,则被判定已痊愈;经治疗21d,排便次数减少,但每日仍2次以上,不成形,腹痛腹胀减轻,则被判定为治疗显效;经治疗21d,排便次数,大便性状及腹痛腹胀等没有明显改变,则被判定为治疗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进行检验,若P<0.05,则表示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结果显示:在治疗组中,治愈19例,显效12例,无效3例,治疗总有效率91.1%;在对照组中,治愈15例,显效11例,无效8例,治疗总有效率76.5%,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复发率为5.3%,低于对照组复发率33.3%,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慢性泄泻是临床常见病症。现代医学认为慢性泄泻主要是由病毒、细菌、食物毒素或化学性毒物、药物作用、肠过敏、全身性疾病等原因造成胃肠分泌、消化、吸收和运动功能紊乱的结果。临床大多表现为大便稀薄,次数增多,腹脹肠鸣的症状。中医认为泄泻是因脾病而生,强调治疗上应从治脾入手,以健脾化湿为根本大法。
参苓白术散中党参、白术、山药、莲肉益气健脾,补其虚;茯苓、薏苡仁渗湿健脾,除其湿;砂仁芳香醒脾开胃,调其气,行其滞。诸药配伍共成补虚、除湿、行滞、健脾之剂。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参苓白术散具有调节胃肠运动的功能,小剂量对肠道蠕动有兴奋作用,大剂量则有抑制作用,可解除肠道痉挛;能增强肠道对水的吸收,缓解腹泻;还有增强免疫功能,抗疲劳作用等。
止泻膏具有温中散寒、收涩止泻、行气止疼之功效。五倍子使皮肤粘膜、淡疡等组织蛋白质凝固而呈收敛作用。肉叩含肉豆叩油,少量能促进胃及肠蠕动,大量则有抑制作用,其止痛作用更明显。豆浸膏为豆浆水浓缩,特殊加工精制而成,具有很好的温中散寒、活血祛瘀、消炎止疼等广谱抗菌素样作用。三药相伍,相得益彰,产生的治疗效果更明显。加之采用经穴敷贴法,既有药物刺激而起调经、祛邪、扶正之用,另外药物有效成分的直接吸收,尤其神厥穴处的神经血管之良好的吸收作用,且与胃肠近邻,药物吸收,直达病所,从而较快地促进其粘膜炎症的吸收,从而产生了祛除病症、增强体质的良好效果。
为了使慢性泄泻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采用用参苓白术散内服联合止泻膏穴贴对慢性泄泻患者进行治疗,并将其治疗效果和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且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综上所述,采用参苓白术散内服联合止泻膏穴贴治疗慢性泄泻疗效显著,具有在临床实践广泛应用和推广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张婉婉,蒋进广,张承忠.参苓白术散治疗泄泻4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22期.
[2]高新记.葛根健脾汤治疗泄泻278例[J].陕西中医,2010年09期.
[3]忽一兵,吕佩兰,吕志昌.中药自拟方腹泻散治疗泄泻临床观察与研究[J].甘肃科技纵横,2012年02期.
[4]刘玉婷,柳越冬.脾主运化思想在治疗泄泻中的指导[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年02期.
[5]叶品良.中医防治泄泻百家验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15一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