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语:一堂高效的语文课堂需要学生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那么在课前,学生怎样行之有效的进行语文知识预习呢?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模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自主课堂的顺利实施,关键还在于学生的课前预习,如果学生未进行课前的预习,那么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模式便无法有效的实施。因此,做好高中语文的预习工作在整个语文学习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 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是语文自主学习的第一步
预习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预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听课,以便更好地掌握知识。
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已经把预习→上课→复习→作业→阶段复习这个完整的学习过程简化为上课→作业两个环节。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预习的听讲必然达不到预期的学习目的和效果。学生课前如果没有进行预习的话,听课就会变得很被动,课堂上会显得很紧张。这时,他们既要听讲,又要做笔记,对于什么是重点,哪些又是难点根本无暇顾及,更别提什么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了。分组讨论时,他们也只能充当“旁听生”,无法积极参与讨论,让自己成为课堂的主体,久而久之便产生消极的思想与情绪,对语文学习也便逐渐失去了兴趣。足见预习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如果学生在课前预习好了,便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可以自我解决字词的读音,简易语句的含义等问题,自己弄懂、掌握的知识其实是更不容易忘记。而自己确实解决不了的问题,在预习的时候做好记号,在课堂上便可提出来与老师同学共同探讨,经过与同学讨论和老师点拨而得出的答案,让人印象也就更为深刻了。这样的话,学生听起课来就主动了,听课也变得有针对性了,他们可集中精力去听那些自己没弄懂的部分,以便更好的抓住课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实践证明,拥有良好的预习习惯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使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实现行为控制,保持智力活跃,让人受益终生。
二,预习的步骤与方法
对于预习,相信每位教师都会进行强调,可能更多的只是告知同学们预习哪篇课文。而对于如何去预习此文,需要预习哪些内容,却很少给出指导。这也就造成学生预习时只是简单的看一遍文章便了了。其实,预习也是有章可循的,有一定的步骤与方法的。
首先,总览本单元提示内容。
通过这一单元提示內容,学生可了解到本单元文章的体裁,以及此类体裁的文章在理解时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这样的话,学生在预习课文时便可顺着这些要求去理解,欣赏课文,也能紧紧围绕这些基本特征进行思考问题。做到目标明确,从而少走些弯路,以免盲目预习。长此训练,学生也就形成了一种独立阅读、鉴赏文本的能力。
因此学生在预习单元提示时,要了解体裁。如学习小说单元时,要注意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与环境描写,品析语言与细节。学习诗歌单元时,则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通过诗歌意象把握诗歌的意境,同时还要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等等。
其次,初探课文,掌握基本知识。
首先,审题目,题目是文章的文眼,透过文眼学生可以抢先了解文章大致要写的内容。题目蕴含丰富,它能点明中心,概括大致内容,反映作者独特的思想感受,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
接下来便是初读文本,这时学生手旁应备好一本《现代汉语字典》,对于文中出现的一些偏僻的生字,陌生的字音,要养成随手查找字典的好习惯,通过预习,自己牢固的掌握此项内容。
同时,在初览课文时,学生手中还需拿支笔进行圈点,勾画。主要是画出一些表明观点,表达情感的语句,勾划出一些自己能够自主理解的语句等。对于那些难以理解的句子,则做标识,留待课堂与同学与老师共同探讨。
查阅资料,做到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观念、写作风格以及文本创作的背景,这都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
最后,再探课文,自主探究。
初读课文结束后,学生对文本便有了粗略的认识,但对文章深层次的内容却还未理解,所以预习的任务还远未结束。在每篇课文的后面都有研讨与探究这一版块,其中设置许多问题。同学们可以带着这些问题再次研读文本,这也有利于锻炼自己的阅读思考能力。而此时的研读,也不再是浅尝辄止,而应细致的阅读,深入的体会。自己先尝试着去思考,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了解自己对课文预习掌握的程度,做到心中有数。这样的话,在老师授课时,就能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思考角度或答案。
俗话说的好:“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良好的科学的预习方法,不仅可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善于总结概括,勤于思考的习惯,还有助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好了预习工作,同学们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课堂上,便能挥洒自如,积极参与讨论。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模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自主课堂的顺利实施,关键还在于学生的课前预习,如果学生未进行课前的预习,那么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模式便无法有效的实施。因此,做好高中语文的预习工作在整个语文学习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 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是语文自主学习的第一步
预习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预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听课,以便更好地掌握知识。
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已经把预习→上课→复习→作业→阶段复习这个完整的学习过程简化为上课→作业两个环节。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预习的听讲必然达不到预期的学习目的和效果。学生课前如果没有进行预习的话,听课就会变得很被动,课堂上会显得很紧张。这时,他们既要听讲,又要做笔记,对于什么是重点,哪些又是难点根本无暇顾及,更别提什么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了。分组讨论时,他们也只能充当“旁听生”,无法积极参与讨论,让自己成为课堂的主体,久而久之便产生消极的思想与情绪,对语文学习也便逐渐失去了兴趣。足见预习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如果学生在课前预习好了,便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可以自我解决字词的读音,简易语句的含义等问题,自己弄懂、掌握的知识其实是更不容易忘记。而自己确实解决不了的问题,在预习的时候做好记号,在课堂上便可提出来与老师同学共同探讨,经过与同学讨论和老师点拨而得出的答案,让人印象也就更为深刻了。这样的话,学生听起课来就主动了,听课也变得有针对性了,他们可集中精力去听那些自己没弄懂的部分,以便更好的抓住课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实践证明,拥有良好的预习习惯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使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实现行为控制,保持智力活跃,让人受益终生。
二,预习的步骤与方法
对于预习,相信每位教师都会进行强调,可能更多的只是告知同学们预习哪篇课文。而对于如何去预习此文,需要预习哪些内容,却很少给出指导。这也就造成学生预习时只是简单的看一遍文章便了了。其实,预习也是有章可循的,有一定的步骤与方法的。
首先,总览本单元提示内容。
通过这一单元提示內容,学生可了解到本单元文章的体裁,以及此类体裁的文章在理解时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这样的话,学生在预习课文时便可顺着这些要求去理解,欣赏课文,也能紧紧围绕这些基本特征进行思考问题。做到目标明确,从而少走些弯路,以免盲目预习。长此训练,学生也就形成了一种独立阅读、鉴赏文本的能力。
因此学生在预习单元提示时,要了解体裁。如学习小说单元时,要注意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与环境描写,品析语言与细节。学习诗歌单元时,则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通过诗歌意象把握诗歌的意境,同时还要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等等。
其次,初探课文,掌握基本知识。
首先,审题目,题目是文章的文眼,透过文眼学生可以抢先了解文章大致要写的内容。题目蕴含丰富,它能点明中心,概括大致内容,反映作者独特的思想感受,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
接下来便是初读文本,这时学生手旁应备好一本《现代汉语字典》,对于文中出现的一些偏僻的生字,陌生的字音,要养成随手查找字典的好习惯,通过预习,自己牢固的掌握此项内容。
同时,在初览课文时,学生手中还需拿支笔进行圈点,勾画。主要是画出一些表明观点,表达情感的语句,勾划出一些自己能够自主理解的语句等。对于那些难以理解的句子,则做标识,留待课堂与同学与老师共同探讨。
查阅资料,做到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观念、写作风格以及文本创作的背景,这都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
最后,再探课文,自主探究。
初读课文结束后,学生对文本便有了粗略的认识,但对文章深层次的内容却还未理解,所以预习的任务还远未结束。在每篇课文的后面都有研讨与探究这一版块,其中设置许多问题。同学们可以带着这些问题再次研读文本,这也有利于锻炼自己的阅读思考能力。而此时的研读,也不再是浅尝辄止,而应细致的阅读,深入的体会。自己先尝试着去思考,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了解自己对课文预习掌握的程度,做到心中有数。这样的话,在老师授课时,就能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思考角度或答案。
俗话说的好:“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良好的科学的预习方法,不仅可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善于总结概括,勤于思考的习惯,还有助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好了预习工作,同学们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课堂上,便能挥洒自如,积极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