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对印度自作多情?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j31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2月18日,英国首相卡梅伦造访印度,强调深化两国经贸、国防等领域的合作。这是他就任首相后第二次访问印度,卡梅伦称,两国可以成为 “最伟大的合作伙伴”。显然,历史上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两个国家的故事并未因印度独立而结束。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印度成为大国外交的新宠儿。在各国纷纷向印度示好的情况下,英国是否有足够吸引力博得它的青睐?面对英国伸出的橄榄枝,印度又是否会欣然接受呢?
  英印关系:从爱恨交织到全面发展
  经过不懈抗争,1947年印度终于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宣布独立。不过,印度对英国却一直怀有复杂的感情。印度在争取民族解放的过程中备尝艰辛,对它来说,作为英国最大海外殖民地这段被奴役的历史并不光彩。但是,它又难以摆脱英国影响,不论是国家政治制度还是上层精英的生活习惯,无一不源自英国。实际上,独立后的印度没有仇视或排斥英国,出于利益需要,它与英国持续保持着密切联系。
  印度曾为是否继续留在英联邦犹豫不定。毫无疑问,留在英联邦更符合印度的利益,毕竟这对其加强与世界的经济联系、增进国防实力及维持国际地位都有好处,而英国及其它英联邦国家也希望印度留在英联邦内。但是,印度又担心留在英联邦内会继续受英国控制。因此尽管印度最终选择留在英联邦之中,但它与英国在外交政策上始终存在分歧。当时正值冷战时期,印度奉行不结盟政策,而英国则是北约创始国之一,是美国的铁杆盟友。印度尤其认为英国在克什米尔问题上“混淆是非”,偏袒巴基斯坦,和美国一起利用这一问题向印度施压,以迫使印度放弃自身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总体上,从独立后到冷战结束前,印度和英国还是保持了一种比较友好的关系。独立初期,印度并不重视与西欧各国的关系,但对英国是个例外。用一位印度学者的话说,“我们的主要寄托仍是英国”。冷战时期,在涉印问题上,英国多站在印度一方。1962年中印战争爆发时,英国和美国一道,组成“援印后援团”,为印度提供了大量援助。
  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的变化使一向以不结盟运动作为外交基石的印度不得不对外交政策予以调整。当拉奥政府把经济改革作为政府压倒一切的重要任务后,印度开始实行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务实外交,英国成为印度最重要的政治经济合作伙伴之一,印英关系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2000年,英国提出建立“新世纪的平等伙伴关系”倡议,印度积极响应。2001年,印巴关系在印议会大厦遭到恐袭后趋于紧张,英国首相布莱尔专程出访印巴调解双方关系。2002年,布莱尔访问印度,两国同意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伙伴关系”。2004年印度总理辛格访问英国时,两国的关系升级为“战略伙伴关系”,并建立年度首脑访问机制。2010年7月英国首相卡梅伦访问印度,建立“面向未来加强版战略伙伴关系”。
  印度希望从欧共体(欧盟)多个发达国家吸引投资、发展贸易和技术合作,而欧洲也看到印度巨大的市场潜力,希望能从与其建立的密切经济关系中受益,双方的投资合作日趋频繁。1993年12月,印度与欧盟签署全面协定,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规定在所有经济领域加强合作。英国也与印度签署了许多投资合作协议。1993年,英国首相访问印度,两国签署价值2.4亿英镑的投资合同,英国将帮助印度开发天然气和发展电力。1993年底,两国达成共同兴办十家企业的协议,英国在印度的投资不断增加。2009年印总统帕蒂尔访问英国,两国签署了民用核能合作协议。
  今日印度:英国眼中的 “香饽饽”
  近几年,随着印度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各国纷纷对印度伸出橄榄枝,英国也不例外。2013年,英国首相卡梅伦访问印度,这是他担任首相之后第二次出访印度。出访团规模空前,除四位部长和九名议员外,还有来自上百家公司、文化及教育机构的代表随团,其中包括英国BAE系统公司、汇丰、劳埃德集团以及伦敦证券交易所等,为历任英国首相外访团中的最强阵容。出访前,卡梅伦在接受《印度斯坦时报》采访时称,将印度视作“崛起中的大国”,“英印是21世纪最伟大的合作伙伴”。印度俨然成为英国眼中的“香饽饽”。
  印度为何如此吃香?究其原因,欧债危机严重影响了英国经济,英国试图通过开拓市场、发展贸易来推动增长。作为具有巨大潜力的新兴市场,印度无疑备受青睐。近年来,英印双边投资势头良好。英国是继毛里求斯与新加坡之后的第三大对印投资国,印度亦成为英国第二大投资来源国。未来五年,印度计划投资巨额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这无疑是巨大商机,英国期望通过获得基建合同促进经济复苏、尽快扭转经济颓势。此外,印度近日还推出了旨在吸引外资的经济改革措施,逐步开放零售、银行等行业,为外资企业提供更多机会。
  尽管英印双边贸易增长迅速,但其总量规模一直没有重大突破。英国则急于打破这种现状,推动与印度的贸易往来,这也有利于印度摆脱低增长现状,两国计划双边贸易额在2015年翻番。印度庞大的军火市场对英国尤其有巨大吸引力。分析公司预测,到2020年印度的国防开支将达到654亿美元,成为全球第四大国防消费国。印度采购法国“阵风”战斗机的合同仍未完全敲定,英国试图趁访问挖法国墙角,游说印度“回心转意”,放弃法国的“阵风”选择英国的“台风”,从而夺得军火大单。
  战略上,印度作为重要的发展中国家,国际地位和话语权不断上升,英国视印度为崛起中的大国和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急于拉拢的心情可见一斑。为博得印度好感,英国可谓颇费苦心。卡梅伦本次出访送上了两份大礼:一是对印度的商务投资者实行“一日出签”政策;二是对赴英印度留学生的数量和留学时间不再限制。此外,英方还提出教育、高技术转让等优惠政策,在民用核能、反恐、防务等多个印度关心的领域予以支持。例如,印政府官员被爆出购买直升机过程中受贿丑闻后,由于制造直升机的意大利公司位于英国,英方立刻表态配合印方的所有调查要求。印度则邀请英方参与孟买-班加罗尔工业走廊、印国家制造和投资园区等项目的建设。两国均希望扩大双边贸易规模,以此拉动经济增长。卡梅伦表示,为全面推进两国的经贸合作,英国计划在2017年前建成覆盖全印度的印度贸易代表处网络。此外,英国希望印度加快市场开放程度,特别是面向英国零售巨头“乐购”、英国石油公司、电信巨头沃达丰等的投资实施便利化措施。
  能够“两情相悦”吗
  卡梅伦的此次出访无疑使印度收获颇多。一方面,英国作为发达国家,可与印度分享新科技成果并在民用核能、反恐等多领域予以支持;另一方面,与英国关系密切有利于维持多国外交中的有利地位。此外,在印度经济增长率放缓的情况下,两国双边贸易规模的扩大有助于经济复苏。然而,面对英国的示好,印度未必能与之“两情相悦”成为“最伟大的合作伙伴”。
  从战略角度看,在维护阿富汗—巴基斯坦局势的稳定、应对中国实力的不断增强等印度最关注的问题上,英国所能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就外交政策而言,印度的外交重点并不在欧洲,英国的一厢情愿或大于双方默契。卡梅伦政府曾批评前工党政府不重视印度,2010年上台伊始即提出与印度发展“特殊关系”。随着英国首相到访印度,两国特殊关系论又逐渐升温。实际上,与英国相比,印度可能更希望发展与美国的特殊关系。
  作为英国过去最大的海外殖民地,印度的战略地位明显上升,而英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则远不如当年。近年来,印度的经济发展速度与在欧债危机的阴影下挣扎的英国形成鲜明对比。政策上,两国对全球化的需求并不一致。英国希望全球经济开放以使该国最具竞争力的服务出口,印度虽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推出了对外资开放多品牌零售业等经改措施,但这并不能让英国满意。而印度则希望本国人口更自由地流动,卡梅伦对移民的设限计划令其非常沮丧,这也是为何英国在移民政策上给予优惠来取悦印度。
  鉴于印度“在国际上的地位已经改变”,英国政府决定2015年取消对印度的全部援助。对印度而言,依仗英国扶持前行的时代正逐渐远去,但今日的印度在多国关系中正处于较为有利的位置。在英法等发达国家竞相拉拢的情况下,印度可以利用新兴大国地位在国际社会进行博弈,从而争取更大利益。在印度人眼中,英国未必能成为“21世纪最伟大的合作伙伴”,或许只是选择之一。
其他文献
苏联解体以后的20多年来,乌克兰进入了一个全面的社会转型期。政治上,它需要由一个昔日的“加盟共和国”实现向主权、独立国家的转变,并完成国家政治体系的构建;经济上,它一方面要完成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另一方面要挣脱昔日封闭的“经互会”和苏联经济体系的束缚,以开放的姿态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并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科技和人力资源的优势,在国际分工体系中找到适当的位置;对外政策上,它需要考虑世
2015年4月20日,世界知识出版社受邀参加四川省阆中市“千年古城·万家书香”全民阅读项目启动仪式。世界知识出版社积极参与这项文化惠民工程,捐赠五千册图书,与阆中古城杜家客栈共建“世界知识出版社书院”,并将陆续邀请嘉宾在书院举行文化交流活动。  在启动仪式上,世界知识出版社社长马凤春代表共建书院捐建方讲话,他表示,在“书香中国”建设方兴未艾的今天,在阆中捐建书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让游客参与阅读,
【印】《今日印度》2015年9月28日  在印度的特伦甘纳邦,大片土地干裂,庄稼枯萎,绝望的农民眼看着荒瘠的土地和高筑的债台束手无策,活着已经成为比死亡更沉重的负担。  自2014年6月2日以来,该邦报告的自杀农民已经达到409人。尽管政府方面认为,这些自杀的案例未必都与恶化的经济状况直接相关,但近来该邦农业部长已经承认,平均每天自杀的农民不少于一人,而非政府组织和农民组织则认为真实数字应该是其三
国、民两党均换新秘书长,新一轮争斗悄然拉开惟幕:“攘外必先安内”,两人面临的最大麻烦都在党内。  台湾政局在每一次重大选举后都会发生变化,此次“三合一”选举也不例外,国民党在选举中虽保住12席的多数,但得票数与上届相比减少,岛内民意再一次向政绩不佳的马英九当局发出警讯;相反,民进党逐步摆脱陈水扁弊案阴影,开始止跌回升。为因应未来更加激烈的政党竞争,国、民两党均在选后关键时刻调整人事,其中最受关注的
2015年7月12日,印度总理莫迪访问吉尔吉斯斯坦,与阿坦巴耶夫总统会晤。  7月6日~13日,印度总理莫迪出访中亚五国,与各国领导人均举行会晤,在经贸、人文、安全等领域达成诸多共识。历史上,印度次大陆和河中地区(指中亚锡尔河和阿姆河流域以及泽拉夫尚河流域,基本包括除哈萨克斯坦北部以外的中亚地区)交往源远流长。苏联时期,尼赫鲁也曾到访过位于苏联版图内的中亚地区。苏联解体后,受地缘位置等因素的制约,
1月22日,以色列举行议会选举,右翼的“利库德—以色列是我们的家园”联盟取得明显优势,内塔尼亚胡成功连任以色列总理。  回望内塔尼亚胡本次执政的四年(2009年至今),以色列可谓内忧外患。从经济增长放缓到“以色列之夏”,从加沙战争到巴勒斯坦“入联”,从阿拉伯剧变到穆斯林兄弟会上台,从伊朗核问题到美以关系紧张……可以说,自阿以进入冷和平状态以来,以色列从未经历如此困难的国内形势和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
陆地地缘政治的重要性  中国在传统上一直是大陆国家,陆地地缘政治占据国家的主导地位。今天随着全球化和中国与世界经济体的日渐一体化,中国的海洋地缘政治的重要性显现出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陆地地缘政治不重要了;相反,同样的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更显现出陆地地缘政治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如下三个层面来讨论。  第一,国家的统一。在地理意义上,中国国家的形成走的是一个从中心地带向边缘地带扩张的过程。中
5月,飞向济州岛。上次访问此地大约是十年前。风景旧曾谙之际,却在不经意间体会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强劲变化。  济州岛是离岛,也称蜜月之岛。以前韩国人把济州岛比作美国的夏威夷,年轻夫妇如果负担不起去海外度蜜月,必定要去济州岛。现如今,新婚夫妇不常见,倒是中国人把这里当作宾至如归的度假圣地。原因一是距离近,交通很方便。上海到济州岛才500公里,飞行时间不过一个小时。北京到济州也不过两个多小时。二是济州岛对
今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前不久我应法国前总理拉法兰之邀,参加了其主持的庆祝活动。这些年与他交往的一些片断也再次浮现在眼前。  2007年1月,我从摩洛哥王国离任后即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主管对欧洲的人民外交工作。在外交学会工作期间,我有幸接触了不少欧洲的前政要,其中接触最多的是法国前总理拉法兰。  应拉法兰之邀在法国演讲  拉法兰2005年6月卸任法国总理后,担任著名的法国展望与革新基金
2014年4月5日,阿富汗举行总统选举投票。最终计票结果预计于5月中旬公布。如果没有候选人赢得50%以上选票,那么得票数领先的两名候选人将进行第二轮角逐。根据阿富汗《宪法》,现任总统卡尔扎伊无法再次连任,因此这将成为2001年以来阿富汗最高领导人的首次更迭。与此同时,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安全援助部队计划在今年内完成主要作战部队的“撤出”进程。阿富汗正在经历政治、经济、安全领域的三重过渡,此次大选正是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