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进行有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策略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youzhang0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进行有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因为学生思考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认真的思考和归纳,才能发展数学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可通过课前引导、课中活动和课后复习三个方面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关键词]数学 思考 提问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1-040
  小学高年级的数学内容增多,并且难度加大,很多学生在学习时会感觉数学知识枯燥乏味、难以理解,久而久之,他们就对数学失去了兴趣。数学作为一门基础的学科,如果学生的数学成绩不好,将会影响其今后的发展。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一定要认真探寻和总结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数学。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前、课中、课后提问,引导学生不断进行思考,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课前提问,引发思考
  新课改实施以来,各地出现了许多新颖的教学方法,如先学后导、翻转课堂、自主探究等,这些教学方法一经推广,便取得了极好的效果,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一致认可。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先学后导的教学方法,也就是在上课之初,向学生提出和该节课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并且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这些问题能让学生自主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促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学生能经过思考,解决这些问题,那么,学生就自主完成了一部分的学习内容,并且能牢固掌握知识;如果学生通过深入的思考,仍然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可以直接请教老师或同学,向他们寻求帮助。通过老师或同学的点拨和讲解,学生就能够很快地解决问题。这种“教师设问——学生思考——学生寻求问题答案——学生反问——教师解疑”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使学生勤于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多边形时,因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多边形,所以对其并不陌生。但是数学教材呈现的多边形较抽象,学生对其感到十分陌生。因此,在上课之前,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1)什么样的图形才是多边形?(2)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多边形?这些多边形分别有什么用途?(3)多边形的内角和和三角形的内角和有什么关系?通过这几个问题的引导,学生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去学习多边形的知识,并且能将生活和数学结合起来。学生不仅学习了生活中的数学,还掌握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这也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很多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不仅解决了教师布置的三个问题,还总结了不同多边形的内角和变化规律。学生说,他们是通过割补法总结出的多边形的内角和规律,也就是把每一个多边形能被分割成多个不同的三角形,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这个以前所学的知识来推出不同的多边形的内角和,总结出计算公式是(n-2)×180°。这个过程就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因此,课前提问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深入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课中提问,推进课堂
  新课改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在平时的课堂上,教师应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去。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式的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结合教学的重难点内容来设计教学任务,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来完成任务。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热情十分高涨,每个人都能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并且都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观点。大家再将这些观点进行讨论、验证、提炼、总结,最终形成结论。最后,教师再和其他学习小组一起点评该小组的结论。
  例如,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我们以前的做法是告诉学生:“所谓公倍数,就是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自然数中,如果它们有相同的倍数,那这个数就是它们的公倍数。因此,我们可以看出2和3的公倍数就是6、12、18……而最小公倍数则是所有数中最小的那一个。”这样的讲解枯燥乏味,小学生较难以理解,因为他们的认知能力并没有达到这个层次。因此,在上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学生体育课报数的形式进行课中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促使教学顺利开展。
  首先,教师提出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倍数?
  对于这个问题,学生能够很好地回答,但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倍数的概念,教师可以让全班学生报数。
  (1)报数为2的倍数的学生站成一队;报数为3的倍数的学生站成另一队。
  通过这个活动的设置,学生就能够很好地理解倍数的概念。
  但是这个时候,有些学生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老师,我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我应该怎么站?”
  (2)教师可以让这些学生站在中间,他们分别是6,12,18,24……
  然后,教师可以提出第二个问题:什么是公倍数?
  这时,很多学生开心地笑了:站在中间的学生就是2和3的公倍数。
  接着,教师提出第三个问题:什么是最小公倍数?
  学生很容易找到了2和3的最小公倍数,即6.
  最后,教师可以提出第四个问题:有没有最大公倍数?
  学生通过讨论和现场的模拟实验,发现没有最大公倍数的说法。
  三、课后提问,升华知识
  通过课前的提问和课上的问题探究,学生已经能掌握课标要求的重难点内容,并且对思想方法有了一定的理解。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反思和归纳。反思的问题有很多,如有没有更好的解题思路?自己在预习和学习的过程中为什么走了那么多的弯路?能不能对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拓展?学生思考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知识体系形成的过程,也是学生掌握解决新问题的方法的过程,更是他们的知识和方法升华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完“小数的乘法”之后,教师往往给学生布置很多作业,以期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其实这样做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步入了数学教学的一个误区。数学教师应注重引领学生跳出“题海”,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后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利用小数的乘法来帮父母记账吗?要求学生和父母一起记录一些生活开支。通过这个问题,学生能关注生活中的数学,并且还能运用自己所学的“小数的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效果很好。
  总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多进行思考,只有思考才能发现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作为教师,我们应当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效提问,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促使学生内化知识,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1] 程垭君. 小学数学“数学思考”目标实施综述[J].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4):16-19.
  [2] 赵冬臣. 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特征分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3] 王媛. 小学数学教师“三阶段”提问策略对课堂教学效果影响的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2.
  (责编 钟伟芳)
其他文献
有效的教学目标对落实课程标准、制订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方向、确定教学重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衡量教学效果等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那么,怎样设计有效的教学目标呢?下面我就如何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影响教学目标的因素  1.课程标准是设计教学目标的指南针  课程标准是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也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依据。教材编写、教学评估、考试命题都应
在简要介绍了专项资金的含义和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后,提出了规范专项资金管理的对策和措施。
“沃尔玛”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从零开始,做成了世界第一。什么是他成功管理的制胜之道?      作为世界头号零售企业的“沃尔玛”为什么会成功?“沃尔玛”的巨大成功一直牵引着我们探究的目光。  “沃尔玛”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1918-1992)在密苏里州的一个农场里度过了贫困的童年。曾经的窘迫生活教会了他节俭和持之以恒。从密苏里大学毕业后,他在大型连锁百货J.C.Penny找到了一份工作,第一次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