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作为重要的药材和染料作物,很早就被引进中原,元代河南设置了专门管理红花种植、征收、流通等事务的机构.明清时期,红花在河南地区得到广泛种植.这一时期,红花在河南民众生活中地位突出,其种植也逐渐融入到河南民众的土地利用和轮作制度中,形成了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明清河南普遍种植和利用红花或与当地适宜的自然环境、药商在河南地区的经营活动、中原便利的交通、棉花种植的兴起与桑麻业的复苏以及频发的自然灾害等因素有关.
清初,为保障皖江水上救生活动,安庆、芜湖、铜陵、和州等地纷纷建立起水上救生组织.清代,皖江救生组织经历了由地方官绅倡办与皇权主导,转向吸纳民资、与民共理.皇权主导时,皖江救生组织经费由财政负担;皇权有限时,经费则主要来自官绅商民的社会捐赠.此外,救生组织还通过租金、生息等方式获取经费.在这一过程中,国家权力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呈现衰退趋势,士绅力量逐渐崛起.政府将基层社会救生组织委托士绅管理,为保证救生组织的运作效率,来自官方的监督不可或缺,国家权力则通过士绅渗透到基层社会.本文重点考察绅权在皖江救生组织中的
明代是我国历史上牡丹品类发展的高峰时期,出现了不少专门记载牡丹的谱录.明代牡丹谱录至少有7部,现存于世的有5部.本文对7部明代牡丹谱录和3部大型花卉谱录中牡丹章节进行考释,包括作者信息、成书时间、记载内容等,并对书中记载的牡丹品种和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明代牡丹品种共有326种,其中258种是明代特有品种,证实明代的牡丹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曹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对其研究成果多集中于曹操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学成就和曹操高陵的研究上;而从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领域研究曹操的成果还比较鲜见.曹操对中国饮食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曹操对中国食文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重视农业生产、撰写《四时食制》、注重服食养生、禁止山西寒食等方面.曹操对中国酒文化的传承、发展也做出过重大贡献,主要体现在撰写众多酒诗、上奏九酝酒法、为节粮而禁酒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