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考文言文阅读创新题型简析

来源 :课外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vg43g35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浏览2014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其中对文言文阅读题的考查,呈现出形式多样、异彩纷呈的局面,更好地检测考生文言文阅读的迁移延伸能力和拓展探究能力。下面结合今年各地中考文言文阅读题作一些解析。
  一、概括成语
  例1.(2014·山东菏泽)阅读《周处》第8题:请用一个七字成语形容周处改过自新的可贵。
  【简析】本题考查考生成语的概括能力。做好本题需要考生认真阅读文章,总结文章的主旨,围绕主旨选择平时积累能概括人物性格的成语即可。
  参考答案:示例:浪子回头金不换。
  二、撰写广告
  例2.(2014·重庆A)阅读《三峡》12题:三峡风光,美不胜收。为了更好地宣传三峡,请你根据本文内容,写一则广告词。(要求:体现三峡特点,朗朗上口,20字以内)
  广告语:
  【简析】拟写广告词,首先要切合主题,真正起到宣传的效果;其次应做到语言准确简洁、言简意丰;第三,运用修辞手法,力求含蓄而有韵味。解答本题时,首先应根据本文内容,抓住“三峡风光”的特点,巧妙地运用对偶等修辞手法来拟写,还要符合字数要求。
  参考答案:连绵三峡奇景,敞开四季温情,三峡欢迎你!
  三、补写对联
  例3.(2014·江苏南京)阅读《报恩塔》第11题:学校文学社为正在重建的报恩塔征集对联,请结合文章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造大窑器堪称奇迹
  下联:
  【简析】根据对联出句和对句句法结构相同、词性相同的要求,我们可以从原文中组织词语来完成对联。上联中的“造大窑器”是动宾短语,与之相对的下联也应是一个动宾短语,即可对出“成一金身”。由此类推,“堪称(动词)”对“信属(动词)”,“奇迹(名词)”对“鬼工(名词)。
  参考答案:示例:成一金身信属鬼工
  四、填写表格
  例4.(2014·贵州贵阳)阅读《唐雎不辱使命》第20题:选段描写了唐雎和秦王你来我往的斗争过程。在针锋相对中,秦王态度由“怒”到“谢”,请结合下面图示认真梳理情节后,在选段中提炼出能概括斗争变化过程的短语,并依次填写在A、B、C、D四个方框里。
  【简析】理清并概括文章情节,是近几年中考常见的题型之一。这类题既考查了考生理解分析能力和提取信息能力,也考查考生概括能力。做好本题考生须仔细阅读选文,然后根据已填好的短语,对比秦王和唐雎的斗争言行,提炼出所需短语即可。
  参考答案:A天子之怒 B布衣之怒 C唐雎挺剑而起 D秦王色扰
  五、评价人物
  例5.(2014·黑龙江牡丹江)阅读《世说新语》第14题:从文中可以看出郗超是一个怎样的人?
  【简析】做好人物评价题,考生一定抓住文章有关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句子去思考人物的性格,围绕其突出的性格去回答。
  参考答案:郗超有远见,胸怀宽广,不因为个人的爱憎埋没别人的长处。
  六、赏析手法
  例6.(2014·湖北十堰)阅读《与朱元思书》第22题:本文在描绘景色时,手法多样。请你任选一种手法,结合选文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简析】表现手法的辨析与赏析是中考阅读题的难点之一,也是常考考点。常用的表现手法有:托物寓意、咏物抒怀、夸张、对比、悬念、照应、联想和想象、抑扬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伏笔呼应、白描细描、正面侧面、借古讽今、承上启下、虚实相生等等。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找出描写景色的句子,然后对照常见的表现手法进行简要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示例: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水清的特点;“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突出水清和水势迅猛的特点等。
  七、阐述看法
  例7.(2014·浙江湖州)阅读《搜神记》第21题:上面两篇短文中的“龙”与“黄雀”,你更欣赏哪一个?为什么?
  【简析】此题设计注意了与考生的阅读实际、生活实际及已经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的结合,力图多角度、多侧面地考查学生对文章以及生活独特的感受体验、价值取向与个性化的理解。解答本题既要结合原文,又要注意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不管欣赏哪一个,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答案:示例一:我更欣赏龙,龙有爱心,虽身患重病,也为农夫降雨;龙讲诚信,求治时承诺“疾痊,当有报”,后个“果大雨”;龙知恩图报,为人着想,不仅降大雨解旱灾之燃眉之急,而且穿井让人们长久受益。示例二:我更欣赏黄雀。黄雀知恩图报,虽事前并未许诺,事后却主动报恩;而且,用送玉环的方式来表达他的美好愿望;让杨宝的子孙像玉环一样洁白、高贵。
  八、写读后感
  例8.(2014·江西抚州)阅读《坦然翁传》第13题:读了文本,你获得了哪些人生启示?
  【简析】本题考查了考生结合文章写出人生感悟的能力,也就是写读后感。做好本题考生须了解文章作者写作背景,了解坦然翁“天性孝友”的思想,围绕“孝敬父母,善待家人,体恤父母”等方面去写即可。
  参考答案:示例: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作为子女,无论身处何地,无论有多忙,都要时刻做到孝敬父母,体恤父母,善待家人。
  九、迁移拓展
  例9.(2014·湖南株洲)阅读《桃花源记》第22题:有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陶渊明在作品中却让老百姓躲起来,这是不对的。”如果你是陶渊明,如何为自己辩护?
  【简析】本题结合文言文阅读考查考生口语交际辩论的能力。需要提醒的是,论辩不是“攻击”,所以说话时要有尺度,要有理有据,有进有退。考生在具体解答这道题时,必须站在陶渊明角度,明确自己欲“立”的观点,并抓住对方的话语(让老百姓躲起来,这是不对的),进行阐述反驳,力求“秀”出精彩。
  参考答案:示例:大家好,因为我当时所处的社会政治黑暗,想报国但又无门。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我只好虚构出世外桃源,让老百姓躲进去,过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人人平等,人人幸福的生活。
  十、比较阅读
  例10.(2014·辽宁丹东)阅读《曹刿论战》和《秦攻赵长平》第21题:阅读【甲】、【乙】两文,概括曹刿和苏秦在人物形象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简析】做好本题需要认真阅读两篇文章,准确地梳理出所比较文段中曹刿和苏秦在人物形象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来,再根据题意要求进行整合取舍即可。
  参考答案:示例:深谋远虑(或聪明智慧)。
其他文献
【示范引路二】  (2017年湖北襄阳题)  “后盾”,意即“背后支持和援助的力量”。生活中,亲朋是后盾;学习上,师长是后盾;行动时,伙伴是后盾。疲惫了,坚持是后盾;失望了,自信是后盾;软弱了,坚强是后盾……请以“后盾”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文章题目。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字数不少于600。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与考生信息相关的表述。
文集:《倾城》《温柔的夜》《哭泣的骆驼》《梦里花落知多少》《雨季不再来》《撒哈拉的故事》《送你一匹马》《背影》《我的宝贝》《闹学记》《万水千山走遍》《稻草人手记》《随想》《谈心》《我的快乐天堂》《高原的百合花》《亲爱的三毛》《我的灵魂骑在纸背上-三毛的书信札与私相簿》《你是我不及的梦》  剧本:《三毛全集:滚滚红尘》共出版发行作品23部  有声作品:《三毛说书》《阅读大地》《流星雨》  译作:《刹
[中吕]普天乐·江头秋行  赵善庆  稻粱肥,蒹葭秀。黄添篱落,绿淡汀洲。林木叶空,山容瘦。沙鸟翻风知潮候,望烟江万顷沉秋。半竿落日,一声过雁,几处危楼。  这首小令描写了诗人在秋天漫游江边所见景物,景物随着作者的漫行而移步换形,诗人情感也在起伏荡漾。  “稻粱肥,蒹葭秀”,诗人起笔展现了一派丰收的景象。田地里的稻子和高粱结着累累硕果,肥大沉甸。江边蒹葭苍苍,颀长清秀,楚楚动人。在这片田野里,秋色
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  我们幸运地降临人间。  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  前仆后继英勇奋战。  为天下劳苦大众求解放,  为子孙后代谋幸福。  我们知道,  胜利果实来之不易;  建立政权跨过万水千山。  我们在镇压反革命的枪声中鼾睡;  我们在“三反”“五反”的浪涛中笑喊。  我们在“反右”的呼喊声中玩耍,  我们在大跃进的烈火堆里寻欢。  我们在饥荒的年代里渴望馒头,  我们在“四清”的风暴中
父亲走后,母亲一个人孤守在村子东头那座老房子里,那座房子是她和父亲亲手建的,时间有些久远。偌大的屋子,现今,只有母亲一个人住着,显得形单影只。我们都不放心,劝她和我们一起住,但是,任凭他人如何劝说,母亲总是不离不弃。母亲说,这是她的村庄,她在这个村庄生活了快50年了,怎么可能说走就走,说离开就离开呢?至少目前,她还没有做好离开村庄的准备。  母亲来到这个村庄的时候,刚满20岁。当时的母亲对这个村庄
清人刘熙载说到文学创作时说:“古人意在笔先,故得举止闲暇。”  这里的“意”,指的是作品的主题、立意,这是贯穿全篇的中心。“笔”,指写作过程,即用艺术形象来表现“意”的过程。作家不可能无目的地进行创作,他们总是要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所深切感受和理解的东西,通过某个问题,表达某种见解和某种态度。因此,主题、立意是文学作品的核心和灵魂。它决定和左右着作品的构思和创作过程。  创作是一个过程。无论塑造人物
互联网带给我们的是一个信息极其丰富的时代。调查显示,如今一个小学生一天的阅读量已经超过15世纪一个成年人一年的阅读量。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能如此方便地阅读和分享那么多信息,多到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我们无所不知,无所不会。可是,事实真是如此吗?  美国著名的科技作家尼古拉斯·卡尔在其著作《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中,明确回答了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我们尽情享受互联
1.人生就像一条路,漫长而曲折。走过平坦的大道,能感受到一路顺风的畅快;走过崎岖的小路,能感受跋山涉水的艰难。虽有苦有甜,但我们毕竟走过。  请以“我毕竟走过”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500字;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2016年重庆A卷)  2.请以“让我想一想”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
高楼因旧制,雄峙大江边。  山水曾无恙,登临信有緣。  暮云其白也,诗思一飘然。  樽酒畅怀抱,古风犹可传。
没有任何一种召唤比你更有意义,  能穿透黑夜抵达黎明,  带着星火,  燃亮东方;  也没有任何一种生命能赋予所有希望,  能凝聚所有的力量,释放于未然。  你从镰刀与铁锤中走来,  从1921年走来,  像一束庞大的火把,  走过多少年就闪亮多少年。  谁也无法否认你是人世不灭的灯盏和母亲,  我们依偎着你,  淋漓尽致实现着人生的价值。  你是和平与发展的使者,  是幸福與光明的化身;  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