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韬光养晦”应对新一轮“中国威胁论”

来源 :领导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biao520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威胁论”,这一轮是“真”的
  从1993年美国《外交》杂志第一次提“中国崛起”开始,关于“中国威胁”的国际言论就不绝于耳。然而,此前的形形色色“中国威胁论”或仅是学术假想,或仅是在部分外国利益集团中传播,或是背后隐藏着不可告人的企图。随着事态变化,那些论调渐渐烟消云散。
  比如,20世纪末,构陷“中国人将吃光全球粮食、耗尽全球能源”的理论假设,被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现实所化解;21世纪初,渲染中国商品泛滥将冲击全球市场的新闻报道,在物美价廉“中国制造”实际普惠各国民众生活的事实面前变得失真;几年前,诬告“中国将南海变成火药桶”,在中国对南海诸国的外交诚意下化为乌有。
  相比之下,这一轮的“中国威胁论”显得真实很多,使西方国家真正感受到了中国的普遍威胁存在,使发达国家相当大部分人真切地开始恐惧中国了。这是我们必须要正视的国际事实。
  第一,西方真正感受到中国经济实力将不可阻挡地超越甚至替代发达国家的严重威胁。
  2008年中国成功抵御全球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2011年中国制造业产值超过美国。更重要的是,中国抓住数字革命的技术浪潮,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方面呈现了对西方的全面“弯道超车”之势。诸上事实使多数西方精英意识到,“500年来从未有过之大变局”正在发生。
  第二,西方真正感受到中国外交对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具有强大号召力的严重威胁。
  虽然发展中国家也曾在20世纪中叶运作过“不结盟运动”“万隆亚非会议”等,但西方长期垄断全球进程,只有西方才有实力召集全球各国政要聚首,设置并推进国际社会的各项发展议程。
  然而,2016年主办G20峰会,提出明显比此前西方主导全球治理议程更受欢迎的“中国方案”;2017年中国连续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全球政党对话”,每次都有超过120个国家政要或高层代表参加,“中国方案”广受好评。此时,西方意识到,“西方登高一呼、天下云集响应”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第三,西方真正感受到中国政治模式对后进国家、转型国家、欠发达国家内生吸引力的严重威胁。
  20世纪90年代初,西方多数精英骄傲地以为“历史已终结”,以经济私有化、政治选举化、治理市场化的“华盛顿共识”打败苏联模式,将成为未来历史演化的唯一国家发展模式。但过去20多年,中国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并取得巨大成就,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开始着手“学习中国”甚至“复制中国”。
  更重要的是,美欧国家在国内政治内耗上出现的“制度性的衰败”,枪支、种族、移民、老龄化、阶层固化等社会矛盾出现的“体制性的痼疾”,延续数百年的“西方优越论”走下神坛。于是,中国道路为世界提供了思想公共产品,成为全球各国发展的另一种选项。
  西方欲借“中国威胁”再次团结起来
  欧美国家智库、媒体、政客近年来几乎空前一致地对“中国威胁”发出了集体性的呐喊,代表着西方社会对“中国浪潮”的文化自觉与条件反射,更暴露了西方对中国经济发展、外交感召、制度魅力等呈现“超越”苗头感到无比恐慌后的反扑企图。
  这些“中国威胁论”多数体现在对中国引领全球治理与国力崛起的不满与抹黑。比如,美国智库炮制“锐实力”概念,假想孔子学院的中国文化入侵以及“不可告人的中国政治阴谋”;欧洲媒体攻击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16 1”机制,虚构中国意在分裂欧洲的阴谋;诋毁中国对外推行的“双赢”理念是等于“中国赢两次”,等等。
  还有不少“中国威胁论”则集中挑拨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比如,2017年底开始流行的“债权帝国主义”,意在勾勒中国通过债务强迫当地国出让主权的负面形象;不少欧美议员则诬告“一带一路”另造中国版势力范围,意在破坏国际自由秩序,等等。
  更有一些“中国威胁论”企图将中国定位为西方“假想敌”。比如,美国舆论不停地控诉中国窃取西方高科技与知识产权;英国媒体则通过春秋笔法,描述西方正在“神助攻”中国崛起;特朗普政府更是不惜与中国大打贸易战,大造“联欧抗华”贸易战的对峙架势。
  事实上,西方的再团结并非不可能。2017年底美国开始推行“印太战略”,提出新版基建与投资方案,试图制衡“一带一路”;法国、印度等40多国政要2018年3月正式组建国际太阳能联盟,意在弱化中国的全球影响力;同月,日本主导与其他10国签署被称为“新版TPP”的《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展协定》,平衡中國自贸区战略。
  种种迹象已表明,“中国威胁论”不再像过去仅是“论述”层面,而正在向“实践”转化。“中国威胁论”引起了一些西方集体行动,正在实实在在地威胁着中国发展。
  谨防“斯奈德陷阱”
  回想美国百年崛起之路,充满着荆棘与坎坷,包括南北内战、社会动荡、种族冲突、鼠疫灾荒、总统暗杀、洪灾飓风、外部战争、核武讹诈、恐怖袭击、体系设计、美元危机、金融风暴等,最终才“奇迹般”地造就了20世纪领衔世界的美国霸权。中国不走美式霸权之路,但民族复兴的道路需要从美式崛起“百年磨难”中得出崛起韧劲的成功历史经验。
  历史上一度兴起的西班牙、英国、法国、德国、苏联等陷入衰退,甚至国家解体的失败历史教训,同样也值得中国汲取。20多年前,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杰克·斯奈德在专著《帝国迷思:国内政治与对外扩张》中解释苏联、日本、德国等在兴衰中,国内舆论怂恿、国外战略透支的历史规律。他虽没有论述中国,但中国须以史为鉴。
  过去五年,中国崛起实力得到了全面检验,社会自信心不断高涨,参与全球治理的积极性很强,效果也相当显著。但从外部舆论集体警惕并出现“行动化”的趋势看,中国崛起并非坦途,更非短途。
  不妨采取“新韬光养晦”,夯实大国外交成果
  在新时代,中国不妨采取“新韬光养晦”策略, 一方面继续保持战略自信,持续对内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对外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设想;另一方面也要学会用更长远的眼光、更有恒心的战略耐力,与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世界的“不友华势力”斗智斗勇。
  如果一些西方势力以“拳击”的方式对华进行贸易战、金融战、货币战甚至军事讹诈等,中国切不可心急。以当前的中国实力,与西方硬对抗,西方社会占不到大便宜,但中国多半也会“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但中国若运用古人智慧,以“太极”方式化整为零,让对方的拳击打空、打散,更无法通过“敌人化”中国而整合西方力量。这才是上上策。
  在当前极其残酷与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中国须有更深的现代智慧与博弈城府,既要与西方现存力量强化合作,在中国投资走向广泛发展中国家时引入欧美国家的第三方参与,继续让他们成为中国崛起的利益攸关方;也要与相关西方力量进行有效竞争,站在真正人类与全球利益的高度,创造新的国际标准与新型国际制度,实事求是,踏雪有痕,持之以恒,改革并优化目前以西方利益为中心的国际运行体系。
  “新韬光养晦”绝不等于“新不作为”,而是要“巧作为”“深作为”“实作为”“长作为”,是要进行更精细化的对外作为。中国要深化落实过去五年来对国际社会的各项承诺,优化存量、扩大增量,通过企业合作、对外投资、贸易往来等方式做大中国发展的“崛起红利”,塑造中国作为新型大国的崛起口碑,防止国内某些领域出现“改革空转”“政策打滑”等迹象蔓延至国外。
  (摘自《参考消息》)
其他文献
作为一线英语教师,笔者有幸两次被选派到美国参加教师培训和课堂浸入式学习,体验和比较中美两国常态下的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异同。通过观摩美国的课堂教学,笔者感受到学生合作学习、体验学习、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个性化教学、分层教学等特点,给本人带来一些先进教育理念的冲击和思考。  中美教育的最大的差别是什么?笔者最大的感受就是美国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和自我表
衣服是他革命的一部分  章太炎最为后人熟悉的形象来源于历史教科书上的那张和服照。很长时间里,他几乎只穿这一件衣服,而这件衣服是他革命的一部分。  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不同,章太炎是一个天生的革命派,在他心目中,满族皇帝,乃至一切皇帝,都不存在任何天授的权力。  他和孙中山、黄兴等革命派也不同,他是最早对清廷放弃希望的人。1903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依然在位,章太炎以一纸振聋发聩的《驳康有为论
有记者在地方采访不时遇到这样的尴尬:领导在会上提到某项改革成效如何显著,實地探访时却发现尚未付诸实施;有些信誓旦旦的“丰满”实践,进入视野的却只是“骨感”现实。  把“想的说成真的”这样的案例,在日常工作中并不鲜见。刚开了动员部署会,就要工作推进情况的报告;某项工作刚小有起色,就要求作为创新工作进行推广。尤其是一些专项整治活动,活动方案都没来得及细化印发,就要求报送问题台账和整治的成效。这样的事情
《领导文萃》编辑部:  每次收到《领导文萃》杂志,我都甚是喜欢,篇篇必读。原来只是听说,今年订阅真使我开阔眼界,回顾历史、增长阅历,增添知识、更新观念、深受教益,感到亲切,相见恨晚。贵刊不仅仅让我认识社会、了解生活、窥探职场、感悟人生,刊发的文章更是贴近现实生活,使我们读者得到滋润。可以说《领导文萃》是:小故事大智慧、小场面大道理、小视角大意境,让我们获得对人生职场有益的信息和认识,读贵刊很是解渴
项目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团队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独立完成项目,这种教学方法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强调技能、以培养工程师和高素质劳动者为主的办学方向非常合拍。经管类专业普遍开设有统计学课程,该课程被定位为专业基础课,但由于学科内容复杂和抽象,易形成枯燥的填鸭式教学,学生的到课率和考试成绩常常令学校和老师不满意。利用项目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掌握统计知识,为后续课程提供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创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用,从而激发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目前,英语教学使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机械地讲解,把学生纯粹当成知识的容纳器,“填鸭式”地向他们灌输,加上冷冰冰的语法、词汇,使他们更不感兴趣,因而也就谈不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在英语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会学、善学并养成良好的
在袁隆平的稻田世界里,高产更高产的追求永无止境,他从来没打算“退休”。而在稻田之外,这个自称“80后”、正处“90前”的“老顽童”有着30岁的心态。  被戏谑为“爱好自由,特长散漫”——事实上,袁隆平排球、小提琴、游泳,样样是把好手。  让人惊艳的英语演讲  2017年7月11日,在第十届海外高层次人才座谈会暨海外院士青岛行“雁栖湖论坛”中,袁隆平以流利的英语完成了一次长达20分钟的演讲。  开场
摘 要 经济学基础课程在财经类专业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被动的学习、单一的作业模式无一不影响着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从实践来看,交互式教学培养模式具有很多优点。以经济学基础课程为例,探索在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课程中应用交互式教学培养模式。  关键词 交互式教学;经济学基础;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3-0078-02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时为职业教育划了“重点”,《教育部2017年工作要点》第16条提出:加快發展现代职业教育,建设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  问题的提出及分析  每年的4月份,北京市西城区的“非示范校”往往会组织部分初三学生,到相关的职业学校参观一整天,提前了解和感受职业教育活动。我们一般会参观4所职业学校,覆盖了银行、文秘、中医
我最近主持召开了一次中美关系研讨会,美方大概来了十多个专家,都是研究中国问题的顶尖人物,其中包括前任驻华大使芮效俭先生,还有基辛格研究所成员、佩特森和美国商会的代表等等。中方与会的学者有二十多个,一共加起来四十多人。  我们获得的第一个印象是美国对中国的看法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中美关系不会沿着过去40年所走过的道路继续走下去。即使是美国的知华派、友华派,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第二,美国国内无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