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分类号】G4
小学时期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处于一个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的身、心、智、德都处于不断发展和成长的重要时期,因此,迫切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去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铸造学生人生成长的基石。
笔者就如何结合生命教育,正确开展好学生行为习惯培养谈点粗浅认识。
一、明确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教学中最重要的工作不在于教给了学生多少知识,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应该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的基础教育,是素质教育中最基础的部分。许多习惯虽小但是非常重要,弄清小学中哪些是行为习惯养成的主要内容,是开展此项教育的根本。根据教育专家的调研报告,应该包括以下方面:一是道德行为习惯养成;二是守纪习惯养成,三是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能够认真倾听积极思考的习惯,边听边做笔记的习惯,及时复习整理的习惯。也可以概括成收集信息、整理信息、运用信息的习惯。再如明日学具,准备齐全;今天任务,今天完成;发现错误,及时改正;专心学习,珍惜时间;读书写字,姿势端正;课前预习,单元复习;读书看报,查找资料;学有计划,学有目标等。五是劳动习惯养成;六是卫生习惯养成;如按时就寝,饭前便后洗手,用完东西放回原处,不挑食不购买零食。七是安全习惯养成,如树立交通安全意识,了解交通安全知识,遵守交通规则等。八是心理品质养成。笔者总结出十项良好习惯:行礼、问好的习惯;说声“您好、谢谢、对不起”的习惯;升降国旗立正站好的习惯;穿校服、佩带红领巾的习惯;上下楼梯靠右行、轻声慢步的习惯;吃饭不挑食、不买零食的习惯。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出入和家人打招呼的习惯。废弃物放进垃圾箱的习惯。按时完成作业及回家的习惯。这是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根基,如果小学生能够在这些方面有了良好的习惯,将会对其一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不可估量的好处。
二、把握时机,持之以恒,强化养成
儿童时期是养成习惯的关键期:培养始于父母,养成始于家庭,关键在于幼儿园和小学。小学生具有年龄小、可塑性强的特点,如果在小学阶段对他们进行强化养成教育,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将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受益终身,强化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呢?
一是要把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作为小学教育教学的重点工程抓实抓细。做到目标明确,有计划,有监督检查、有总结开展。每一年,当新生入学,开始就有意识,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等形式进行宣传,形成一个良好的实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氛围。
二是从小事抓起,抓细节促养成。教师除了完成教学知识的任务外,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寓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结合小学生的特点,从他们的生活习惯如养成良好的作息时间习惯,每天做到按时起床,按时到校上课,按时就寝,今日事今日毕,校园生活习惯,如上下楼梯靠右行,起身慢步,按时参加聚队聚会,见到老师长辈学会行礼问好,回答问题声音洪亮等,从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进行严格的训练,经过教化引导——强化实践——自觉行为等环节,最终实现学生良好素质和优良习惯养成。
三、注重方法,强化措施
养成教育要想出成效而不流于形式,就必须讲究方法,强化措施,讲求实效。为了实现效益最大化,可制订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检查内容并定期公布,每周组织学生大队长、各年级教师定期不定期进行检查,并通过每周之星,班级流动红旗公示评比等,采用激励方式,进行表彰,对后进人员不点名批评。在全体师生中形成人人都抓、共同监督的局面,来促进良好习惯的逐步养成。
四、丰富活动内容,深化教育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反复训练,一个好习惯需要重复多次才有可能巩固,当孩子刚有了好习惯的苗头,要通过及时鼓励来进行强化。鼓励的方法很多,有语言、体态、神态、物质奖励等,但鼓励要具体,我们鼓励的是孩子的态度,是他们所作的努力,而不是他们天生的优越条件。只要方法得当,我们不必吝啬夸奖,轻易不要使用惩罚。只要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注意留心,许多活动都是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的好时机,如利用班会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进行有针对性的总结指导,规范学生的行为。再如充分利用好班队活动引导评价行为习惯实践,总结经验,弥补不足,通过开展主题明确的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习惯条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哪些可以做,哪些要禁止。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认识了解当今社会需要具备哪些良好习惯,通过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活动,使学生养成关爱他人的好习惯。只有通过适当的方法,采取合理的措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才会收到实效。
小学时期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处于一个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的身、心、智、德都处于不断发展和成长的重要时期,因此,迫切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去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铸造学生人生成长的基石。
笔者就如何结合生命教育,正确开展好学生行为习惯培养谈点粗浅认识。
一、明确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教学中最重要的工作不在于教给了学生多少知识,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应该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的基础教育,是素质教育中最基础的部分。许多习惯虽小但是非常重要,弄清小学中哪些是行为习惯养成的主要内容,是开展此项教育的根本。根据教育专家的调研报告,应该包括以下方面:一是道德行为习惯养成;二是守纪习惯养成,三是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能够认真倾听积极思考的习惯,边听边做笔记的习惯,及时复习整理的习惯。也可以概括成收集信息、整理信息、运用信息的习惯。再如明日学具,准备齐全;今天任务,今天完成;发现错误,及时改正;专心学习,珍惜时间;读书写字,姿势端正;课前预习,单元复习;读书看报,查找资料;学有计划,学有目标等。五是劳动习惯养成;六是卫生习惯养成;如按时就寝,饭前便后洗手,用完东西放回原处,不挑食不购买零食。七是安全习惯养成,如树立交通安全意识,了解交通安全知识,遵守交通规则等。八是心理品质养成。笔者总结出十项良好习惯:行礼、问好的习惯;说声“您好、谢谢、对不起”的习惯;升降国旗立正站好的习惯;穿校服、佩带红领巾的习惯;上下楼梯靠右行、轻声慢步的习惯;吃饭不挑食、不买零食的习惯。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出入和家人打招呼的习惯。废弃物放进垃圾箱的习惯。按时完成作业及回家的习惯。这是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根基,如果小学生能够在这些方面有了良好的习惯,将会对其一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不可估量的好处。
二、把握时机,持之以恒,强化养成
儿童时期是养成习惯的关键期:培养始于父母,养成始于家庭,关键在于幼儿园和小学。小学生具有年龄小、可塑性强的特点,如果在小学阶段对他们进行强化养成教育,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将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受益终身,强化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呢?
一是要把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作为小学教育教学的重点工程抓实抓细。做到目标明确,有计划,有监督检查、有总结开展。每一年,当新生入学,开始就有意识,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等形式进行宣传,形成一个良好的实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氛围。
二是从小事抓起,抓细节促养成。教师除了完成教学知识的任务外,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寓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结合小学生的特点,从他们的生活习惯如养成良好的作息时间习惯,每天做到按时起床,按时到校上课,按时就寝,今日事今日毕,校园生活习惯,如上下楼梯靠右行,起身慢步,按时参加聚队聚会,见到老师长辈学会行礼问好,回答问题声音洪亮等,从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进行严格的训练,经过教化引导——强化实践——自觉行为等环节,最终实现学生良好素质和优良习惯养成。
三、注重方法,强化措施
养成教育要想出成效而不流于形式,就必须讲究方法,强化措施,讲求实效。为了实现效益最大化,可制订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检查内容并定期公布,每周组织学生大队长、各年级教师定期不定期进行检查,并通过每周之星,班级流动红旗公示评比等,采用激励方式,进行表彰,对后进人员不点名批评。在全体师生中形成人人都抓、共同监督的局面,来促进良好习惯的逐步养成。
四、丰富活动内容,深化教育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反复训练,一个好习惯需要重复多次才有可能巩固,当孩子刚有了好习惯的苗头,要通过及时鼓励来进行强化。鼓励的方法很多,有语言、体态、神态、物质奖励等,但鼓励要具体,我们鼓励的是孩子的态度,是他们所作的努力,而不是他们天生的优越条件。只要方法得当,我们不必吝啬夸奖,轻易不要使用惩罚。只要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注意留心,许多活动都是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的好时机,如利用班会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进行有针对性的总结指导,规范学生的行为。再如充分利用好班队活动引导评价行为习惯实践,总结经验,弥补不足,通过开展主题明确的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习惯条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哪些可以做,哪些要禁止。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认识了解当今社会需要具备哪些良好习惯,通过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活动,使学生养成关爱他人的好习惯。只有通过适当的方法,采取合理的措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才会收到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