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技工院校的旅游专业学生毕业一般从事导游、讲解员等工作,需要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学底蕴,本文试论述作为语文教师如何通过知人论世、景点模拟讲解等方式提升旅游专业学生文学底蕴。
关键词:旅游专业;文学底蕴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文化。英国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指出:“今天保留下来的各个时代的中国文化、中国传统、中国社会精神气质和中国的人事事物,在许多方面,将对日后指引人类世界作出十分重要的贡献。”技工院校旨在培养具有核心从业素质和核心专业素质的双核型人才。技工院校的旅游专业学生毕业一般从事导游、景点讲解员或者历史博物馆解说员的工作,因此需要具有较为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底蕴,在讲解各地历史文化和风俗文化时才能游刃有余,打动游客。因此提升技工院校旅游专业学生古典文学鉴赏能力历史性地落在了语文教师的肩上。
1 通过知人论世提升学生古典文学底蕴
作家的经历、处境、性格以及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有一定的认识,对于赏读作品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孟子说过:“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鲁迅说:“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因此,在文学作品教学中,知人论世,这不但是赏读文学作品的一种思想和方法,更是建构作者和学生关系的桥梁,是学生走进作品的路径。如,讲授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作为教师可以联系当时的历史大环境,公元761年,当时安史之乱正在蔓延,陕西发生饥荒,杜甫弃官西行,流寓成都西郊,并盖起一座茅屋栖身。作者饱受了社会和自然双重灾难,长夜难眠。面对茅草被大风卷走,“床头屋漏”、“布衾似铁”的凄凉的处境,作者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推己及人,表现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忧民的情怀。这篇诗歌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也就在于诗人身处困窘的境况下,所表现出来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胸怀。杜甫一生的理想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希望早日平定战乱,结束百姓流离失所的生活,希望天下寒士都能吃饱穿暖。再如我们给学生解读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时,可以联系作者李煜的生平遭际,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从养尊处优的南唐国主到受尽屈辱的亡国囚徒的强烈反差,对人生遭际无常的感慨,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绝望的悲哀之情,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正是因为李煜的悲剧人生使他的词具有亘古绵延的深刻感染力。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词至李后主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在知人论世的解读中,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2 通过景点模拟讲解提升学生古典文学底蕴
旅游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一般要带团从事导游工作,作为教师,我们可以通过景点模拟讲解身临其境的提升学生的景点讲解能力和古典文学底蕴。比如可以带领学生来到济南的风光秀丽的趵突泉湖畔模拟导游场景,面对李清照故居,讲解一代才女李清照坎坷的一生。少女时代的天真情趣,少妇时代对丈夫的离别相思和国破家亡被迫南渡之后的凄凉晚年。通过对《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李清照南渡词的解读,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国破家亡后那种深刻的悲哀。通过《夏日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解读,了解到作者对宁肯自刎乌江也不苟且偷生的悲情英雄项羽的敬佩之情和对南宋统治者卖国投降偏安一隅的愤慨之情。比如可以带领学生到北京的大观园模拟导游场景,给学生讲解伟大作家曹雪芹的生平和伟大的悲剧小说《红楼梦》。在清幽雅致的潇湘馆旁,面对“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的修竹,可以给学生讲授红楼梦中的灵魂人物----绛珠仙子林黛玉质本洁来的一生。林黛玉是个聪慧美丽的少女。她才情过人,她不甘伏于男尊女卑的传统社会,不仅掌握了丰富的文化知识,精通诗词,音律,书法,而且在个性上孤标傲世,用诗人的才华书写对命运的悲剧感受。“满纸自怜提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醒时幽怨同谁诉,芳草寒烟无限情。”“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她在婚姻问题上,不是拘泥于传统礼教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是追求心灵契合的感情,并为了自身的婚姻自由和人格独立付出了宝贵的生命。蘅芜院,是封建淑女薛宝钗的住所,整个屋子雪洞一般,并无器玩,很好的衬托出宝钗质朴无华但馨香远播,随和温婉但博学多才的性格特点。在富丽华贵的怡红院里,给学生解读贵族公子贾宝玉的人生悲剧。贾宝玉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不喜欢孔孟之道、八股文,厌恶官场的应酬和虚伪,追求自由诗意的生活。在婚姻上,他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金玉良缘,追求聪慧灵性、个性高洁的黛玉,不喜欢满口仕途科举、封建道德的淑女宝钗,最后在人生美好理想归于幻灭后,毅然抛弃封建家庭出家为僧。通过模拟景点解读,丰富了学生旅游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古典文学的了解和热愛。
3 把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文化相结合提升学生古典
文学底蕴中国传统文化是理性主义的,它追求人格的自我完善,孔子说: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古贤人重视家庭和睦,提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还强调人的社会责任,积极入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常怀忧患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旅游文化是以中国特有的对自然景物的美学体验为中心,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旅游审美价值。中国人游山、观水、看景欣赏的并非只有景物之美,更多的是想体味山水之美之外的人文之美和历史文化。这种独特的寄情于物、观景抒情的审美视角,发展至今已形成了独树一帜、与众不同的旅游文化。旅游文化从旅游的角度出发,分别揭示我国古代的建筑、园林、宗教、民俗、饮食、诗词等传统文化精髓。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素质教育中最具价值的部分。因此,我们可以在教学中把中国传统文化和旅游文化相结合,使学生外观于景,内省于心。如我们可以在学生中组织中国历史、文化、旅游、诗词、艺术、茶艺等传统文化的课外兴趣小组,开展课外读书会、参观历史遗迹、历史博物馆等传统文化聚集地,带给他们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文化魅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动力。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而又博大精深,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在技工院校旅游专业的教学中结合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民俗、诗词、宗教、饮茶等文化进行解读,对拓展学生知识面,增强文化素养,提升道德修养都会起到重大的作用。而当学生步入社会成为导游从业人员之后,有了良好的传统文化修养和深厚的古典文学底蕴,也必将对于提升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冯天渝.中国文化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
[3]黄景容.技能教育杂谈[M].广东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张超琳,女,文学硕士,黑龙江技师学院中文高级讲师,从事中国古代文学、语文教学法研究。
刘东霞,女,文学硕士,黑龙江技师学院中文讲师,从事语文教学法研究、新闻理论研究。
关键词:旅游专业;文学底蕴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文化。英国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指出:“今天保留下来的各个时代的中国文化、中国传统、中国社会精神气质和中国的人事事物,在许多方面,将对日后指引人类世界作出十分重要的贡献。”技工院校旨在培养具有核心从业素质和核心专业素质的双核型人才。技工院校的旅游专业学生毕业一般从事导游、景点讲解员或者历史博物馆解说员的工作,因此需要具有较为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底蕴,在讲解各地历史文化和风俗文化时才能游刃有余,打动游客。因此提升技工院校旅游专业学生古典文学鉴赏能力历史性地落在了语文教师的肩上。
1 通过知人论世提升学生古典文学底蕴
作家的经历、处境、性格以及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有一定的认识,对于赏读作品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孟子说过:“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鲁迅说:“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因此,在文学作品教学中,知人论世,这不但是赏读文学作品的一种思想和方法,更是建构作者和学生关系的桥梁,是学生走进作品的路径。如,讲授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作为教师可以联系当时的历史大环境,公元761年,当时安史之乱正在蔓延,陕西发生饥荒,杜甫弃官西行,流寓成都西郊,并盖起一座茅屋栖身。作者饱受了社会和自然双重灾难,长夜难眠。面对茅草被大风卷走,“床头屋漏”、“布衾似铁”的凄凉的处境,作者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推己及人,表现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忧民的情怀。这篇诗歌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也就在于诗人身处困窘的境况下,所表现出来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胸怀。杜甫一生的理想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希望早日平定战乱,结束百姓流离失所的生活,希望天下寒士都能吃饱穿暖。再如我们给学生解读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时,可以联系作者李煜的生平遭际,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从养尊处优的南唐国主到受尽屈辱的亡国囚徒的强烈反差,对人生遭际无常的感慨,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绝望的悲哀之情,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正是因为李煜的悲剧人生使他的词具有亘古绵延的深刻感染力。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词至李后主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在知人论世的解读中,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2 通过景点模拟讲解提升学生古典文学底蕴
旅游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一般要带团从事导游工作,作为教师,我们可以通过景点模拟讲解身临其境的提升学生的景点讲解能力和古典文学底蕴。比如可以带领学生来到济南的风光秀丽的趵突泉湖畔模拟导游场景,面对李清照故居,讲解一代才女李清照坎坷的一生。少女时代的天真情趣,少妇时代对丈夫的离别相思和国破家亡被迫南渡之后的凄凉晚年。通过对《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李清照南渡词的解读,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国破家亡后那种深刻的悲哀。通过《夏日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解读,了解到作者对宁肯自刎乌江也不苟且偷生的悲情英雄项羽的敬佩之情和对南宋统治者卖国投降偏安一隅的愤慨之情。比如可以带领学生到北京的大观园模拟导游场景,给学生讲解伟大作家曹雪芹的生平和伟大的悲剧小说《红楼梦》。在清幽雅致的潇湘馆旁,面对“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的修竹,可以给学生讲授红楼梦中的灵魂人物----绛珠仙子林黛玉质本洁来的一生。林黛玉是个聪慧美丽的少女。她才情过人,她不甘伏于男尊女卑的传统社会,不仅掌握了丰富的文化知识,精通诗词,音律,书法,而且在个性上孤标傲世,用诗人的才华书写对命运的悲剧感受。“满纸自怜提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醒时幽怨同谁诉,芳草寒烟无限情。”“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她在婚姻问题上,不是拘泥于传统礼教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是追求心灵契合的感情,并为了自身的婚姻自由和人格独立付出了宝贵的生命。蘅芜院,是封建淑女薛宝钗的住所,整个屋子雪洞一般,并无器玩,很好的衬托出宝钗质朴无华但馨香远播,随和温婉但博学多才的性格特点。在富丽华贵的怡红院里,给学生解读贵族公子贾宝玉的人生悲剧。贾宝玉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不喜欢孔孟之道、八股文,厌恶官场的应酬和虚伪,追求自由诗意的生活。在婚姻上,他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金玉良缘,追求聪慧灵性、个性高洁的黛玉,不喜欢满口仕途科举、封建道德的淑女宝钗,最后在人生美好理想归于幻灭后,毅然抛弃封建家庭出家为僧。通过模拟景点解读,丰富了学生旅游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古典文学的了解和热愛。
3 把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文化相结合提升学生古典
文学底蕴中国传统文化是理性主义的,它追求人格的自我完善,孔子说: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古贤人重视家庭和睦,提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还强调人的社会责任,积极入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常怀忧患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旅游文化是以中国特有的对自然景物的美学体验为中心,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旅游审美价值。中国人游山、观水、看景欣赏的并非只有景物之美,更多的是想体味山水之美之外的人文之美和历史文化。这种独特的寄情于物、观景抒情的审美视角,发展至今已形成了独树一帜、与众不同的旅游文化。旅游文化从旅游的角度出发,分别揭示我国古代的建筑、园林、宗教、民俗、饮食、诗词等传统文化精髓。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素质教育中最具价值的部分。因此,我们可以在教学中把中国传统文化和旅游文化相结合,使学生外观于景,内省于心。如我们可以在学生中组织中国历史、文化、旅游、诗词、艺术、茶艺等传统文化的课外兴趣小组,开展课外读书会、参观历史遗迹、历史博物馆等传统文化聚集地,带给他们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文化魅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动力。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而又博大精深,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在技工院校旅游专业的教学中结合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民俗、诗词、宗教、饮茶等文化进行解读,对拓展学生知识面,增强文化素养,提升道德修养都会起到重大的作用。而当学生步入社会成为导游从业人员之后,有了良好的传统文化修养和深厚的古典文学底蕴,也必将对于提升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冯天渝.中国文化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
[3]黄景容.技能教育杂谈[M].广东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张超琳,女,文学硕士,黑龙江技师学院中文高级讲师,从事中国古代文学、语文教学法研究。
刘东霞,女,文学硕士,黑龙江技师学院中文讲师,从事语文教学法研究、新闻理论研究。